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本土化运用探索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的文化消费意识不断加强,艺术消费市场迎来了春天。可惜的是,现在的艺术创作作品中很难找寻到本土文化的影子,大部分作品都只是一味凸显技法,对前人的作品内涵进行复制,无病呻吟、顾影自怜的作品极多。这也为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们敲响了警钟,如何将本国元素融入艺术设计教育当中,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1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到1998年才从文科类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无论是高校师资水平,还是学生的艺术认识,都达不到一个理想的水平。底蕴的不足加上整体水平的偏低,使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一直在畸形发展。大部分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只一味追求各种技法的传授,完全不注重思想的升华。老师和学生对中国文化都没有较深的认识,缺乏内心的本土民族文化认同感,都认为外国的才是最好的。金钱的诱惑使部分艺术工作者一味迎合市场,学校的教育也受商业化思想的影响,学生创作的作品千篇一律,没有独立的精神内涵,完全违背了艺术创作最根本的出发点。
  2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对中国文化缺乏认识和认同
  毕加索在遇到齐白石的时候曾经说过:“经过几百年,东西方文化终于走到一起了。”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东方哲学传布于世界各处。但19世纪我国接连不断的战争为中国带来了“疑古”学风,吹散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精神,也让我们国家的国民大部分丢弃了祖先留下的思想瑰宝。看看近代的西方世界,英国表现主义先驱作家乔治?艾略特和美国印象派先驱诗人庞德都对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思想推崇备至,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晚年一直致力于在报刊上抒写对我国《道德经》《大学》的体味,莫奈晚年的《睡莲》系列作品更是随处可见中国思想的影子。
  2.2 找不到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
  艺术是受审美、历史、社会三大方面共同制约的。纵观世界上长久流传的艺术作品,从两河文明的壁画到今天甚为流行的波普艺术,没有哪一幅被称为经典的作品可以脱离历史而独立存在。以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的名画《雅典学院》为例,这幅画其实表达了26岁的拉斐尔对历史社会的思考,其认为社会是由科学、哲学和宗教共同支撑起来的。安格尔的《泉》如果脱离了资本主义社会兴起这个历史大背景,也不会受万众宠爱。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作品一定会有一些共同特性,因为艺术家存在的作用,是向社会提出问题。今天的世界是全球一体化的世界,今天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但多元并不意味着可以脱离历史背景。艺术创作并不是单单把没有的东西变成有,而是必须结合历史和社会背景。一个艺术工作者找不到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定位,那么创作的只会是无病呻吟的作品。某些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自身对艺术创作的理解就是不清楚的,这也让某些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缺乏了灵魂。
  2.3 缺乏科学意识
  我国教育采用的是文理分科制度,学习艺术设计知识的学生往往是文科生及部分数理化基础较差的理科生,科学知识和科学意识都不强。纵观世界艺术殿堂,看看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像,再看看米开朗琪罗等人的创作,不难发现,其作品都是严格符合科学事实的。佛罗伦萨画派著名的画家达?芬奇,一生其实并没有创作出多少幅画,因为他大部时间都用来做人体解剖之类的科学研究了,他在作画的同时还成了科学家、数学家。再看看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暮江吟》,其中写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仔细的观察加上科学的思考,他才知道冬天的夕阳不可能照在水面上,而是铺在水面上的。
  3 艺术设计教育本土化的具体措施
  3.1 强化学校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教育
  中国的传统思想与西方讲求在斗争中寻找真理和印度佛教追求超越生死的思想体系是完全不同的。“中”是东方哲学的核心,中行之道,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把握好一个度,是中国古人一生的追求。强化本土民族文化教育就必须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中国自古儒、释、道三家思想并存,学生要想对中国文化有一个粗略印象,《论语》《诗经》《大学》《中庸》《道德经》《金刚经》是绝对绕不开的,《孟子》《周易》《庄子》也是需要拜读的。学校可以开设传统国学经典的选修课,定期举行哲学讲座、文化沙龙,开展读书会等,加强学生对本土民族文化的理解。
  3.2 加强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认识
  与现代学校使用的历史读本不同,中国被称为正史的24本史书加上《清史稿》,无一例外全是纪传体,《资治通鉴》以前甚至都没有编年体这种历史记载形式。而纪传体更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拜读,使其深层次地领略我国历史人物的精神内涵。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中国史书。但史书太多,主要应该引导学生读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同时,非正史中的《左传》《战国策》《资治通鉴》也应该鼓励学生拜读。而且不能光鼓励学生读史书,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比如《史记》为什么在那么多大人物传记中选择了《吴泰伯世家》作为世家的第一篇,《伯夷叔齐列传》作为列传的第一篇。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国史学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精神,明白在艺术创作中什么是该表现的,什么是不该表现的,什么又是该重点表现的,从而使学生产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3.3 树立学生与时俱进的文化观
  脱离了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的艺术品是绝不会长时间流传下去的,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教会学生观察自身所处的社会,敢于在艺术作品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在讲解名家名作的时候,多提点学生作品的创作背景。例如,讲解库尔贝的作品《你好,库尔贝先生》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作品中农民装的库尔贝要站得和绅士一样高?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库尔贝的思想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后来许多艺术家也学库尔贝,把自己打扮得和波西米亚人一样,留大胡子,穿庞克风的衣服?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学会观察社会,并在艺术创作中给自己的思想一个诗性的表达。还可以将一些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与史书中该人物的形象进行对比,教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艺术手法。总之,要教会学生在历史长河中站自己该站的位置,审视世界,然后有感而发地进行创作。
  4 结束语
  世界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来临,已经让中国艺术设计创作离本土民族精神越来越远,是时候将艺术设计教育的本土化提上日程了。加强艺术设计教育中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历史的教学比重,能促使学生产生民族文化认同感,使其树立与时俱进的文化观,在将来的艺术设计作品中找寻到更多的中国元素。

相关论文

艺术设计本土艺术关于设计教育
浅谈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创新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适应电子商务的福建省老年教育需求分
试论舞台美术设计中的LED屏幕应用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浅析高等教育预算绩效评价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