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浅析中国灾难题材电影中的悲剧性审美价值

  1 漫长的人文艺术传统与特征
  古今中外,民族族群中的人文艺术多与民族精神有很大的关联,艺术是民族精神的表达,民族精神又使艺术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由于长期没有摆脱封建政治制度的影响使其民族思维精神和科学精神匮乏,也使得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总是采取回避的方式来面对灾难对人们无情的摧残,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变得更加脆弱。在过去的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我们会发现在艺术创作中往往表现出富贵吉祥、美好和平的意象,追求天人合一。其“轻悲重喜”的艺术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相反在西方的艺术创作中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化悲为喜”的价值情怀,他们认为万事万物自由定律,一切都是因果循环,悲剧对他们来说是对他们身心和精神的最好的鼓励和警示,能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生活,时刻保持忧患意识。
  2 中国“灾难题材”电影作品解析
  2.1 中国式灾难:《一九四二》中的平民意识
  影片《一九四二》是冯小刚平民化风格的作品,影片讲述的是避灾――逃荒――流亡的灾难过程,冯小刚在这部影片里以平民化的视角,在千千万万的灾民中从老东家和花枝家两个阶层的家庭入手,他叙述这场灾难给这两个家庭带来的毁灭以及对他们心灵的创伤。在影片中东家和花枝这两个家庭也代表着两个阶级,但是在灾难面前他们都是平等的,在影片中没有所谓的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相反我们看到的是最真实、最平常的人性,平民百姓在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痛苦、挣扎、绝望、自私,奴性等人性弱点。正是对这些人性弱点的无限放大才会让观众更能信任,感同身受。信仰和信念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其内在含义却差之千里,在影片中灾民们是没有信仰的,但是他们有着一种信念,就是活着。影片中传教士安西满在最开始是有信仰的,他到处为死者唱安葬歌,他在遭受日军几次轰炸,看到遍地饿殍后,他也开始质疑信仰,质疑上帝,他的信仰也在灾难中动摇。广大民众没有信仰也没有信念,他们唯一相同的就是都深受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影响,因此贫民老百姓在饥荒面前都一致认为死了好,死了少受罪。因此充分表现出在灾难面前人们所谓的道德底线、知识信仰都被瓦解,活着才是唯一的信念。
  2.2 《金陵十三钗》中的悲剧性救赎
  影片《金陵十三钗》讲述的是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悲惨历史灾难故事,在影片中对日军在南京的惨绝人寰的虐杀和犯下的种种滔天罪行是中华民族的耻辱记忆。如果说《一九四二》是对人性的毁灭,那么《金陵十三钗》是对人性的救赎。在影片中张艺谋没有刻意地去表现战争的惨烈,而是把视角对准一些普通而真实的小人物,在日军的残暴行为下,这些小人物身上的人性弱点也逐渐显现出来,贪图钱财的小人物、出卖色相的妓女、性格单纯木讷的女学生以及贪生怕死的汉奸,他们都是真实的小人物,在战争来临时,他们为了生存也是拼命地挣扎。当日军把罪恶之手伸向无辜而单纯的女学生时,这些小人物身上的人道主义情怀也被激发出来,他们的思想和观念也在发生微妙的转变,最后他们利用自己身上的人性之光去拯救那些女孩。而影片里的秦淮女子是最具悲剧性的,她们的形象和女学生形成很大的反差,同样是弱者,在战乱面前,反倒是这些风尘女子成为了救世者。秦淮女子本身就是个悲剧,她们内心也是单纯的、向往美好的,但是因为出身、社会不公才沦落风尘,最后她们在日军面前用她们人性的真善美,正义和无畏的精神来抵抗日军的惨无人道。影片结局也是悲惨的,但也正是这些小人物身上涣散出人性的勇敢和坚强给战争中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3 当代灾难题材电影的审美价值
  灾难题材电影创作是艺术家们通过悲剧审美的角度把人类历史上的各种灾难以电影镜头画面的方式还原纪实历史,把受难者的悲剧展现给世人,一方面冲击着观者的视感官,另一方面通过冲击观者深藏在内心的忧患意识、民族情怀和人道主义情怀,激发观者敢于面对现实、敢于寻求身心自由的勇气、敢于向不公平现实和命运发起反抗的勇气。上文提到的灾难片《一九四二》《金陵十三钗》的画面令人震撼,以悲剧性审美的价值唤起沉睡的人性。以灾难为题材的电影作品的重点不是灾难本身,它更富于寓意性、警世性、反思和自我超越,这也是灾难题材电影的悲剧性审美意义。
  在当代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灾难题材”常常被一些创作者当作是一张道德批判的筹码,这种简单粗暴的形式使其变味了。如越来越多的灾难题材的电影艺术创作震撼人心的画面效果,不禁让人潸然泪下,但是当我们回头深入思考时会发现许多这类电影创作只不过是拿“灾难题材”当作一个噱头,作品中已经把人类的生存与精神的丰富性给剔除掉了,什么宣传人道主义都是泛泛之谈,票房大卖才是他们的目的。这种艺术创作和悲剧性审美是沾不到边的,只是把灾难无限放大,无限刺激人的感官,并没有多少悲剧性审美内涵。
  灾难题材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灾难题材的艺术创作的灵魂是对人文艺术和审美艺术的发挥,它与人文艺术是相互联系的。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物质追求的痴迷,使其仅存的理智如人性被异化,那么“灾难题材”的艺术创作理应发挥它的人文价值,但是在这个商业化的社会,作为创作者要理性看待问题不要被利益拴住,而把灾难题材商业化,灾难题材的艺术创作能够持久发展需要我们的理性消费、创作。
  4 结语
  电影通过“灾难题材”向世人发出内心的呼喊,这呼喊是对灾难的悲痛,对和平的渴望,对社会、民族的忧虑,也是对世人的激励。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这种灾难题材的电影作品除了镜头画面感、色彩、技术上的成熟与巧妙,它还有很强的寓意性。
  灾难题材与寓意性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巧妙结合给灾难题材电影作品赋予了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是对人类的警世与反思也是对人类人道主义情怀的呼唤。本文通过对灾难片《一九四二》和《金陵十三钗》的详解,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看到未来中国电影创作的发展方向,创作者站在人道主义的角度来创作,从民族自身出发,向人类发起呐喊。艺术家们的这种创作思路把人文艺术和民族情怀注入作品中,也使得我国的电影艺术在国际舞台上初露锋芒。

相关论文

悲剧性中国审美灾难悲剧
试论中国共产党百年维护农民经济利益
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研
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
浅谈新中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儒家体育思想特
东北振兴的中国经济学视角及其产业选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
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