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新媒体交互艺术情感美学的内涵与营建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2-0175-005
  美学的标准从来就不是永恒的,美学的位置是投射而非反射的、复杂有力的而非简单静止的。美和艺术一直以来都是美学研究的核心,而人类对美学的认知是基于感知和情感的。传统美学关注事物的表象,新媒体艺术由形式引发情感从而产生交互,通过艺术中互动与回馈所提供的美感经验,将受众心智与环境的隔阂消除,提供新的美感、经验与观点。新媒体艺术家通过跨领域的技术整合,萃取传统人文艺术的文化元素,利用新技术整合互动数字艺术的内涵和想象力,破除传统媒体的疆域,瓦解线性叙事结构的框架,运用可复制、可更改、未完成的交互形式,提升艺术创意表现与文化深度,创造更加人性化和多向度的感性体验。新的美学逻辑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思维方式、生活形态与审美标准,呈现出由“物境”向“情境”转变的审美观念。
  一、情感为美学的根源
  审美是人的情感由自然状态进入自觉状态的重要路径,情感为美学的根源。情感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创造辉煌的精神世界,在创造明晰的理性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混沌的感性世界。追溯美学起源,西方较早,如早期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等都有相关美学的理论,但多是以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而推演出关于美学的原理。[1]关于美与情感的讨论始于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提出“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2]。将美学有别于理性科学而提出了感性之学,认为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3] ;美学家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不仅只是直觉认知,其实是借由感官意识再经由理性思维所产生的情绪表征;哲学家康德的“物自体”的观点,提出物体学说和灵魂学说,物体学说研究的是物理的自然世界,灵魂学说研究的是思维的精神世界。认为美感经验是一种品味判断,表述的其实是个人主观臆断,称之为主观的普遍性;哲学家海德格尔则是从存有学的观点提出有关于艺术与美感的看法,指出美感经验并不是人在主观上对事物的好坏感觉,而是真理来临,油然而生之情,认为“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真理临现,美感经验得以凸显。
  二、新媒体交互艺术中情感与美学的关系
  艺术为美学的核心,是情感世界的表达与反射,通过艺术审美理清情感世界。艺术家总是在寻找抒发情感的精彩瞬间和情感表现的最佳介质与形式,把艺术凝结为情感通道、情感媒介和情感导火索,构成人类精神的外化景观。由意识和情感构成的精神世界,是艺术世界的本体界,其中情感是艺术世界的基础和根源。
  (一)情感美学下的新媒体交互艺术
  新媒体交互艺术是由速度、时间、空间和互动而建构的,却因沉浸式的关系而产生回馈变化,其美学是以互动为研究核心的美,通过身体的知觉体验经验凝结,进而建立系统性和整体性,再进一步反观和反省这些系统性和整体性中的共同一致的部分,然后发展出准则和规则。新科技的多样性瓦解了美学领域的灵光,让艺术变成功能性的,瓦解了一种对于世界的“迷思”或“着迷”的观点,并因此将世界转换成可被人类使用与掌控的事物。美学不再是传统所强调的灵光,渐渐地被当成一个不断衍生的过程,不断地将某些元素从它们先前的脉络中解放出来,并重新以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4]
  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应该是完全开放的,艺术家抛弃自言自语的个人观点,邀请受众进入艺术中,享受具有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交互过程。强调艺术表现必须具有连接性与互动性,传达艺术的非同一性的意识形态和新的美学观,跳脱传统形式美学的框架,找到属于自己的解读方式,消弭了受众与艺术的隔阂,达到传统艺术所不能达到的境界。[5]新媒体交互艺术用“物质”来形构“媒介”,通过情感传达时空信息,提供互动的可能性,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象征手法,传达和表现意境、气氛及情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共鸣,并于此产生交互,充分调动受众在艺术审美时进行再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新媒体交互艺术中审美的移情作用
  艺术中的审美是受众感知与需求、艺术状态与反应、受众内在的情感体验,而移情是引起审美的中介,是促使知觉表现与情感融合的过程。人们在艺术审美活动中,常常会发生内心情感与艺术交流互动,这种审美经验可以归纳为审美的移情。表现在将自己的情感、感觉、意志和情绪等映射到艺术中,使艺术也同时具有思想和情感,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的概念最初由德国美学家劳伯特?费肖尔在《视觉的形式感》(1873年)中提出,把“审美的象征作用”改称为“移情作用”,认为审美感受的发生在于主体与对象之间实现了感觉和情感的共鸣。[6] 王世德把移情解释为,“审美感受过程中的移情,是指审美主体在聚精会神地观照一个对象时,把人的生命和情感倾注到对象里去,使没有生命和情感的对象,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 新媒体交互艺术通过其表达的象征和内涵,触动受众内心,引起联想、感知和情感波澜,再由美感经验造成感官错觉,在交互中把自己的情感映射到艺术中,赋予艺术新的思想和内涵,最后产生共鸣。[7]
  (三)新媒体交互艺术中审美与情感的融合
  受众在欣赏艺术时的美感经验,是建立在艺术表达的形式和内涵上所引发的美感想象。由于新媒体交互艺术的审美经验并非由独立形式所 能完成,必须通过与受众的理解来显现它的意涵价值,因此“理解”是新媒体交互艺术审美活动中的核心问题,理解的条件与限制是其艺术内涵意义所能显现的范围。若审美主体缺乏文化素?B和审美能力,就不能通过其艺术表层形式去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味,仅仅是从表象到直觉的层次,而没有上升到理解、想象和情感等知觉环节。在艺术审美活动中,情绪和情感是理解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审美感受是融合情绪与情感因素的自我理解所获得的,受众本身的素质如知识、经验、偏好和情绪等心理方面的因素也决定了审美活动的内涵、方向和结果。   新媒体交互艺术中审美与情感的融合关系如图1所示,在欣赏新媒体交互艺术作品时,通过审美与经验对艺术进行自我理解,而受众的心境与情绪是影响对艺术理解的因素,通过与新媒体艺术的交互融合,达到艺术呈现物我同一的美学关系。其审美与情感的融合关系由三个构面层组成:状态层、角色层和因素层。在状态层上,因为受众理解的目的和情境不同,对于理解的内容就会不一样;在角色层上,因为受众自身的素质、新媒体交互艺术表现的形式不同,使得与艺术在互动时相互的作用力也会不同;在因素层上, 欣赏艺术时的心境、情绪不同,其审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就不同。
  三、新媒体交互艺术情感美学的内涵
  新媒?w交互艺术的美是非理性的、不可预测的美,颠覆传统艺术静态之美,提供人类亲身体验如梦似幻的虚拟场景或游戏般忘情投入,以达到身心的触动,通过非理性、弃传统,达到心灵的愉悦和传达情感。新媒体交互艺术的美学范畴包含感官、生理与心灵三个层次。感官层次强调视觉、听觉、触觉与嗅觉的多向度美感经验;生理层次着重于媒介的功能性、操作的流畅性与使用的简易性;心灵层次旨在传达艺术作品的内涵,提升受众的满足感和体验性。新媒体交互艺术的美学来自于艺术能带来操作的愉悦性与互动乐趣,产生不同层次的愉悦情感,通过欢乐引起好奇的欲望,好奇中引起探索的欲望,美感存在于乐趣和愉悦之中。其传达的情感美学内涵包括跨领域概念、去疆域化、情境体验、互动模拟和自下而上的美学观。
  (一)跨领域概念
  新媒体交互艺术的表现源于多种艺术风格和流派,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不同领域的合作,艺术形式脱离既定的陈规限制。在艺术内容中大胆使用不同形式的媒体及结合艺术学以外的知识,如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政治学等不同学科。在创作中呈现复合性多元的艺术特质,形成多领域融合的艺术形态,创作需要各种学科类型专业人才,如生物学家、程序设计员、音乐家、视觉艺术家等,这种合作结盟的关系使他们因创作而关系更加密切,体现交互主体性的美学样态。
  (二)去疆域化
  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德勒兹将艺术、科学和哲学作为沉思的三种形态并赋予它们不同的任务,艺术创造了感觉,科学创造了函数,哲学创造了概念。认为艺术与科学是异质同体的,相互交织产生动态的流变与异质体的结合,既产生科学性的实验,也创造了新的美学观。新媒体交互艺术通过多种媒介来捕获力量,破除时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以更快速、放射的连接、跳跃的姿态,解放和瓦解了传统线性时间结构的框架,从最初的静态平面到3D、4D 甚至到5D 的表现形态,从一种空间跳跃到另一种空间,去疆域化的局限,以串联作有机碰撞产生新的艺术创作。
  (三)情境体验
  艺术家放弃预知、决定的逻辑,将艺术的观念与内涵传达给受众体验,引发专注、刺激和满足感等。通过观摩互动的方式与作品进行互动与对话,感受艺术家创作的用意,无形中进入了艺术家所预先设定好的氛围中,其艺术呈现将随着受众的行为而产生情境变化,艺术家、作品、受众三者的关系完整连接,艺术表达逐渐趋于完整。艺术的创意趣味产生在受众和作品的互动关系中,当将自身融入艺术以及个人意识产生变化时,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带来新的发现或出奇不意的回馈,体验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和不可预知成为其美学的关键。[8]
  (四)互动模拟
  艺术家通过创作素材和媒介,表达自我情感或叙述思想,通过输入或输出载体,将欲传达的信息用模拟的方式转移到目标事物上。用装置或软件表现与控制,迅速传递信息,放大感官优势与功能,发挥及时互动的功能,达到人机交互的状态。通过强大的类比性语言模式与网络功能,迅速且可靠地回馈和交换信息,互动模拟揣摹人类熟悉的经验与认知,触动情感激发受众的好奇心与情绪表达,从而弥补沟通上的缺点。
  (五)自下而上
  艺术本应是自由意识的产物,“自由”为新媒体交互艺术新的美学价值[9],就是将艺术的控制权还于受众,是一种由下而上的美学观,通过参与和艺术家一起完成作品。新媒体交互艺术中,时间在互动过程中是不被强制安排的,而是在非特定的互动形式中,每一次的回馈会因为受众个体的差异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结果。艺术中的时间是非线性的,通过互动可以随意调整时间序列,任意切割、前进与倒退,在不同时间与空间耦合中发现艺术的新意。打破艺术家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受众成为艺术的一部分,通过互动产生新的艺术形式,媒介以不受限的、跨疆域或集体创作等方式呈现,体现自由变化的内涵。
  四、新媒体交互艺术情感美学的营建
  受众在欣赏新媒体交互艺术的时候,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或多或少都会有情感反应。情感是主导决策的过程,控制注意力的过程,强化与淡化某些记忆的过程。人们在某种情况下的行为,并非是仔细权衡利弊后才慎重作出的决定,而通常是根据自己的感受,非理性地作出决定,再理性地评判这些决定,并触发行为;情感索求注意力,影响记忆力,把注意力集中在什么地方,决定了哪些感受会真正进入意识,哪些不会。[10]在情感事件发生之前、期间和之后,记忆的强度和清晰度与情感体验强度有着一定的联系,情感就能够进入人们的记忆,令人产生共鸣,愿意采取行动。艺术基于人的潜意识和心理联想,通过艺术形式激发情感和个性,以吸引受众关注,创造令人满意式惊奇的回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结合审美体验,萃取其美学脉络,营建新媒体交互艺术情感美学的模式,分为情境营造阶段和情感唤醒阶段,其中情境营造阶段包括情境设计和美感设计,情感唤醒阶段包括交互设计和受众的互动过程,如图2所示。
  (一)情境营造阶段
  情境氛围的渲染是情感美学表达的关键,是在情境中获得的情感审美体验,这一阶段对于情感审美体验起到了引导性的暗示作用。情境营造阶段包含了情境设计和美感设计,情境设计是由主题、角色、情节和声、色、味等环境氛围的营造。主题上选择能引起受众共鸣和产生兴趣的主题,如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科普宣传等涉及当代人生活的题材或热点话题;角色的代入要能够增强受众体验,引发思考;情节设计要能起到很好的情感引导效果,在作品中加入过渡、转折、反转等情节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受众的情感变化,激起情感化的审美体验,一些反常的情节设计, 能带来惊奇、恐惧或是幽默的感觉,不可预见的情节往往能够起到另类的审美体验效果;通过声音、色彩和气味能渲染气氛、烘托主题、吸引注意,并引导与其产生交互。美感,是最直接的感官体验,受众对于新媒体交互艺术的审美体验首先是通过视觉传达,然后才是其他感官体验。美感设计包含了造型、材质和媒介等,艺术中的造型、形态或者抽象的符号,体现人们长期的生活经历或美感经验。创作更具沉浸感的艺术,需要逼真的图像设计和更具虚拟现实效果的媒介,通过视觉美感的设计引发注意,释怀其情感。   (二)情感唤醒阶段
  情感唤醒阶段中主要是通过感官介入和艺术介质连结,充分调动受众的“六欲”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意欲,将艺术中的情感通过互动形式回馈到知觉层面。自然的互动行为和情感流露更能够在互动中激发审美情感,经过情感需求分析、交互形式?O计和反馈行为处理三个过程,再通过“六欲”感官,结合实时交互技术,如人体运动捕获技术、眼动跟踪技术、手势识别技术、三维实境技术、红外探测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通常是通过遥控器、触摸屏、数字摄像头、传感器等多种采集工具将受众的语言、视线、姿势等进行扫描、跟踪和捕获,再经过数据的运算、处理,转变为传播媒介符号来完成与新媒体交互艺术之间的互动交流。交互过程是以最自然的方式触发情感,使观赏与互动连为一体,自然而然融入到艺术的情境之中,触动知觉促使其发生动作并收到反馈,最后将受众的认知与情感移情到新媒交互艺术中,赋予其艺术表达新的内涵。
  五、结语
  新媒体艺术家通过科技探索人们内心欲呈现的魔幻,其表达的艺术形式影响着现代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新媒体交互艺术的形式是多元的,其价值不在于科技的前卫与否,而是在于能否达到创作初衷以及感动人心,在传达的内容上回归文化层面,进行美学内涵、思维与表达模式的探讨,通过互动过程产生情感,为艺术带来新的空间、形态和境界。

相关论文

美学内涵情感媒体艺术
融艺术疗育的特殊教育专业美术技能课
新媒体时代电子商务发展探讨
浅谈政治理性的公共内涵
浅析传统茶文化在音乐艺术中的传承与
茶画艺术在美术鉴赏课的传承探讨
浅谈高校美术教学与现代艺术的关系
新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发展存在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力提升
大学附属医院组织使命内涵研究
数字媒体时代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