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文化发展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7)01010505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1]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崛起,都离不开自身文化的滋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凝练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国建立了价值坐标。大学作为文化承袭和创新的重要载体与发源地,应积极响应和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主动承担起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和建设的重任。
  一、文化传承与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切入点
  (一)文化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生态环境
  价值、价值观始终被人们认为是文化最核心的要素,由文化世界凝练、培育、发展而来。一个社会倡导什么样的价值观,文化总是在其中全方位地发挥着强大的制约、引导和催化等作用,深刻地渗透、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形成。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正统与非正统等观念的交融碰撞,多元文化已经成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文化生态环境。[2]一方面,多元文化为中国文化繁荣和大学生个性丰富与思想解放带来了积极意义;另一方面,西方民主浪潮的冲击、“文化帝国主义”的侵蚀、西方社会思潮的干扰,均以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得以传播,直接削减、弱化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和影响力,[3]使得社会主流文化的权威受到挑战。多元的文化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人们价值观的混乱,为大学生价值观选择带来了困扰,也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挑战。在如今社会上各种文化――网络文化、流行文化、快餐文化、嘻哈文化、星座文化、消费文化等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正在不断遭受着挤压和解构,人们原有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追求被颠覆,使得价值观的不确定性、可变性以及在当下社会应塑造何种价值观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各种文化与思潮,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重要阶段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中华民族个性和民族精神的淡忘、国家和民族意识淡薄、民族自信心不足等,面对多元价值观难以作出理性的抉择,出现了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享乐、轻奉献等价值倾向。多元文化生态环境使高校教育的整体社会和文化氛围日益趋向复杂、多变,这也意味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勇敢地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从文化的碰撞、冲突和交融中挖掘文化资源,才能更好地发挥“以文育人”的功能。
  (二)传承、创新文化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有之义
  教育是文化的一个方面。[4]传承文化、创新文化本就是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生存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果离开了优秀传统文化,那就是缺乏文化根基和实践精神的教育。我们只有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批判继承”地审视、提炼、挖掘传统文化,牢牢抓住中华民族的智慧精髓,尽快实现其现代化转型,才能在多元文化的博弈中站稳脚跟,在世界文化的交融中谋求更大的发展。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站在全球化视角来审视当前的多元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鲜明的社会主义文化立场和价值态度来开展教育,以高度的使命感,有鉴别地对待传统文化,有扬弃地继承、创新传统文化,用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才能固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
  二、文化交融与升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脚点
  “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交融而多彩。”[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吸纳借鉴了人类共有的文明成果精髓,彰显了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现代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具有鲜明的历史进步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以大胸怀、大视野、大境界,理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关系,让大学生在人类共有的文化精髓的滋养下成长。
  (一)要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思想渊源,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思想的立场出发,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在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文化领域和精神文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并主动融入世界文明的发展潮流中,用唯物辩证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逐渐深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蕴含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等一系列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几十年来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将我们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提升到了价值层面,树立了明确的价值目标,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二字,表明了它在整个社会所有价值观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灵魂。其12个词汇的表达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契合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要旨,体现了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意志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这12个词汇的表达也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其他价值观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对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十三亿人民统一目标,明确志向,必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二)要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的结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在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基础上的重新阐释和改造,其内涵更彰显时代精神,实现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有机统一。例如,中华民族历来就有胸怀家国、心系故土的忧国忧民、为国为家的情怀。《战国策?西周策》记“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汉书》说“亲民如子、爱国如家”。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爱国始终被视为一种“大节”。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决心以及岳飞“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气概等,无不体现了中华儿女胸怀天下的信念。而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所表现出的豪情壮志和浩然正气更是对这一精神的精辟概括和阐释。可见,爱国主义,这种对祖国强烈而真挚的情感,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在此基础上又有了符合时代潮流的内涵,除了继承传统爱国情怀外,还表现为要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国家、阻碍祖国统一的行为,要促进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动、和谐,敢于同民族分裂活动作斗争。要忠于国家利益,坚持个人和集体的一切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要献身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表达方式上富有时代气息,更具时代特色。应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是一个具体展开的“中国梦”,或者说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理想的多层次、多视角和多维度的表达。[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化为国家、社会、人民三个层次的追求,这与《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诉求是一致的,其表述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理念,又符合时代发展需求,贴近实践、指导实践,更易让普通大众理解、接受。
  (三)要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交融产生的思想结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交融的结果,它拓展和升华了中华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观,既承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又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如,民主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一种价值理念和政治理想。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实行公民直接治理国家的模式,被誉为西方民主的起源。到20世纪,民主制度逐渐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政治制度。英国是在君主制基础上通过改良方式发展君主立宪制,美国是在移民文化基础上通过革命形式建立起以联邦制为基础的总统共和制,等等,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是根据自身历史传统与现实条件,选择和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政治道路和民主模式。中华民族也有追求民主政治的传统。早在《尚书》中就有:“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的记载,这里的“民主”即“民之主”,有为民做主之意。而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中华民族朴素的民主理念的集中体现。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两面旗帜,也表明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一样,追求着民主政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为争取实现人民民主而不懈奋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民主是继承了人类政治文明积极价值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民主,是保证国家机关协调一致、高效运转的民主。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与世界文化的整合,发挥了文化交流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活力,提升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竞争力和凝聚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自觉。
  三、文化自信与自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使命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经久不息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和执著。[7]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8]。“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加速度’,是弘扬中国精神的‘原动力’,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向心力’,是坚持中国道路的‘稳定力’。”[9]对于当今中国来说,五千年来从未间断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世界先进文化的兼容并蓄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制胜法宝;党的领导和丰富的中国革命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改革开放数十年来的繁荣发展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深厚底气。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中华文化的充分肯定,教育大学生要坚信中华文化拥有长久的生命力,能哺育我们走向新的辉煌。
  1.要引导大学生礼敬自豪地对待中华文化的母体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讲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通过各种手段,让那些沉寂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和图书馆里的古籍都活起来,向大学生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和魅力。同时,也要讲清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基本走向、独特贡献和时代价值,让大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通过文化育人,延续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信念,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2.要充分展示中华文化对先进文化的强大包容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展现中华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化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文明互学互鉴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胸怀和与世界文化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气度,从而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的认可,?远ㄗ咧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要教育大学生珍视宝贵的革命精神和传统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注重中国革命文化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以及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海洋深潜精神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大学生用好用足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坚信中国革命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断再生再造,是我们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源泉。
  4.要充分展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用事实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进步与文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很好地认识和坚持当代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道路,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坚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才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才能早日实现“两个百年”的“中国梦”。
  5.要体现中国文化赢得“他信”的信心
  文化自信不仅在于自己的决心有多大,声音有多高,历史有多久,块头有多大,实力有多强,还在于人家是否信服,有没有“他信”。[10]正如现在不断涌现的“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印象”……,中国文化正在努力地“走出去”。中华民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正在用天人合一、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众缘和合的独特思维,勇敢地肩负起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一场新的文明复兴的时代使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让大学生看到在经济建设的巨大浪潮中,我们正迎来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华文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正努力掌握主动权,在与世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交融中,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我们对在文化上赢得“他信”充满信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继承、发展中华文化的自觉性
  1997年,费孝通先生提出:“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文化自觉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它不是复旧,也不是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1]在当今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置身于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民族主义、文明冲突论等的世界文化大熔炉,我们只有通过文化的自我觉醒、反省,认清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在文化融合和冲突中坚定社会主义文化立场和方向,创新自身文化,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而要实现文化自觉,就要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在帮助大学生树立对中华文化高度自信的基础上,鼓励大学生自觉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其传承和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独特性的意识和自觉性;鼓励大学生自觉了解世界先进文化,培养其开放包容的宽广胸怀;教育大学生要以辩证取舍的态度,自觉地对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进行批判反思,成为优秀文化的自觉践行者和低俗文化的坚决抵制者,发挥其在文化参与和文化创造中的主体性作用,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文化道德素养,实现对文化精神的追求,使中华文化更具创造力和活力。
  总之,文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厚底蕴,离开文化阐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就会变得苍白?o力。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阐释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集中体现,才能充分展示党和国家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与自觉,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促使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相关论文

视域文化发展价值观社会主义主义核心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建
“证伪”视域下分析五行音乐疗法的探
浅谈党务工作推动国有企业文化发展战
浅析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电商的发展问
浅谈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助推国家治理现
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论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乡镇图书馆的建
浅谈互联网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