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网络侵蚀高校思政教育“四位一体”应对之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233-03
  我国互联网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正逐步由“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2016年7月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总数已达7.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7%,其中学生比例为25.1%,本科以上学历的网民比例为11.5%;另据2016年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 700万,可见大学生群体是网民的重要构成。然而,网络不良信息的大肆蔓延,网络舆论阵地的“西化”倾向[1],造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严重冲击,不仅危及着大学生的思想健康,而且“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2]。
  一、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侵蚀
  网络信息相比社会信息而言,彰显出更加强大的吸引力、同化力和影响力,那些负面的网络信息不仅蔓延至“大社会”,而且也涌入高校的“小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权威和效能等方面,造成巨大的冲击力,严重侵蚀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的相对陈旧和理论创新增补的迟缓,与快餐式的网络信息之间形成结构性的矛盾,“老生常谈”与日新月异的对决结果不言而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陈旧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理论创新是一个复杂的、严肃的具有内在规律性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创新息息相关,必须秉承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编写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和政治性的工作,教材内容的删减增补必须全方位统筹考虑。再次,高校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存在较多的重合,致使“似曾相识”之感难以激发大学生的思政类课程兴趣。相比之下,网络信息因其具有新颖性、时效性、敏感性、吸引力和冲击力等特点,更能抓住大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大学生的涉猎兴趣。这就导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成为悬置的“圣经”,既激发不了大学生的兴趣,又无法回应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切,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网络内嵌的海量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快速和高效的知识获取渠道,他们可以在网络中检索到更加系统、更加翔实、更为及时的知识、观点和理论,而教师因局限于教材的范围和固有的知识体系,很可能出现大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质疑的正常现象。但是,相比政府和高校在前网络时代对信息的绝对管控能力而言,网络时代的教育资源供给远远超越了民族国家的“权力”范畴。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资源依然由教育部门主导,但是更为宽泛的教育信息“生产方”出现多元主体的局面。由国内、外网络商业媒体、网民自媒体等提供的内含价值导向的大量网络信息,造成了前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分化”“碎化”。此类信息渗透到高校之中,导致大学生出现了价值追求的迷茫,极易产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的质疑。
  网络信息的及时性和内容的复杂性,不仅挑战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侵蚀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而且直接冲击着教育的效能。网络信息在思想、观念和政治等方面的复杂性、多样性,严重侵蚀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网络的开放性在导致“虚拟边疆”的同时,使得我国的意识形态、文化安全等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在网络中存在着大量内嵌西方思潮、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网络信息,这些信息彰显着西方的人权观、政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尺度;甚至网络中存在着假借“理论”之名,通过错?`逻辑推演以攻击我国制度的网络信息。当正处于“三观”塑造关键期的大学生遭遇此类网络信息时,他们本身就不坚定的价值观很容易被后者引导、吸引和同化,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混乱,致使其抵消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对现有教学资源、教育权威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而且对传统教育手段、方式方法等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为此,全面探讨网络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之策,及时建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形势相契合的体制机制,将关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关乎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历史任务,关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二、建构“四位一体”防范网络舆论侵蚀思政教育效能的机制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利、弊两方面的影响,但网络本身并没有善恶的价值属性倾向,其利弊属性源于使用者的价值取向。在互联网全面嵌入现实社会生活的潮流之下,“就教育战线的意识形态工作来说,不容许发生颠覆性问题,而这个地方发生颠覆性问题的可能性最大”[3],因而要直面问题、积极对待、认真分析、冷静思考,以探索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
  1.加快网络治理体系建设和提升网络监管能力是前提
  政府在网络治理和网络监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关乎网络社会治理的法治建设、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水平。互联网这块“新疆域”不是“法外之地”,依法治网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构成,也是有效开展网络治理的依据,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网络治理的立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标志着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提升政府网络治理能力,既是构建国家现代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维护人民网络利益的保障。在网络治理工作中,政府应加强网络治理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人才建设等工作,统筹政府主导、网络媒体合作[4]、社会组织配合、网民参与的多元主体模式,协调国内、国际网络空间的治理机制,以期提升我国网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政府通过网络立法、网络监督和网络治理等工作,不仅能够消除网络中不良信息的传播,提高弘扬主旋律、彰显正能量信息的占有比例,有效改善网络生态环境;而且能够通过网络监管技术手段,屏蔽、过滤危害网络安全、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网络信息,以巩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安全。这就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风清气正、天清气朗的网络大环境,减少了负面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干扰,加大了健康积极信息的供给,这将有助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资源,有利于推动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教育水平的提升。   2.高校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关键
  政府对网络的有效治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优越的大环境,而高校应致力于课程改革、内容创新和手段革新等方面,以切实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以期实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学、爱学、进心、进脑。首先,常态教育和应急教育相结合:常态教育是主线、应急教育是辅线,在常态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嵌入应急性教育。高校应针对国内外突发的重大社会问题、敏感事件和热点问题,组织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教育活动,以消除大学生的认知误区和困惑。其次,通识教育和时事教育相契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抓住通识性教育内容的“大纲”,还要及时地补充最新思想、最新思潮的动向,增加时事政治的讲解,以满足大学生的兴趣需求。如复旦大学开展的“治国理政――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全国大学生交流论坛等,就是内容和方式的“双”创新。再次,高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配合。高校应组建领导团队负责、技术部门支撑和政工队伍配合的网络治理协作队伍,党委全面统筹和组织协调校园网治理,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单位负责提供技术保障,政工教师负责答疑、解惑和提供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品,以期为大学生提供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最后,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网络终端相衔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坚守课堂阵地的同时,应紧跟网络时代步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新途径、新方式,将大学生常用的QQ、微信、微博、飞信及BBS等新媒体平台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来,构建形式多样、渠道多元、内容丰富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队伍建设是保障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依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知识扎实和网络能力较强的专业化教师队伍。高校拥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丰富的人力资源,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法学院、哲学院以及各级党委、团委等部门,拥有大量专业性、理论性人才,他们具有从各自专业视角解读社会热点问题、剖析社会现象、引导思潮走向的能力,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人才队伍保障。虽然,高校两课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在互联网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与时俱进地不断提高网络的应用能力,以有效应对网络信息对思政课堂教育效能的冲击,引导学生对热点事件形成正确的认识。高校教师不仅要直面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话题,做到“正面宣?魑?主”[6],及时回应学生的关切,而且还要逐步培养学生在面对网络信息时的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4.高校大学生自觉规范网络行为是根本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方面取决于教育环境、教育制度及教育资源等外在因素,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是作为教育“主客体”统一的大学生。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主客体”角色和“教与学”的关系都发生了倒置,学生主体性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在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大学生在海量的网络信息面前,拥有选择信息网站、信息类型、信息属性和信息形式等的自由权力,而信息选择偏好将直接决定着该群体的思想政治发展走向。因此,大学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建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评判标准,提高对海量信息的筛选能力,强化网络自律能力,在网络信息面前能够保持理性的态度。为此,大学生自身必须提高网络行为规范意识,一方面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不浏览、不传播网络不良信息,自觉抵制“三俗”文化,坚决抵制网络负面信息、负面舆论和错误思潮的蔓延。另一方面,积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能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政治自我教育。
  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是形式和内容、校外与校内、现实与虚拟等多方面的统一。因此,应对之策在强化政府主导、高校创新、教师引导和学生自律的基础上,必须加强政府、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协同能力,积极发掘四者之间的合力优势,以期构建“四位一体”的有效机制。以此,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结合,“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5]。

相关论文

思政四位一体侵蚀高校教育网络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浅谈高校思政教师法学素养培育的三维
适应电子商务的福建省老年教育需求分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
浅析高等教育预算绩效评价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