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台湾问题论文

台湾地区的政治文化特点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探析

  我们注意到,大陆和台湾近年来的经贸及社会往来日益增多,政治互动良好,但两岸间的民族情、同胞义并没有相应地随之加深。在台湾还出现了反服贸协定的“太阳花运动”、“反课纲游行”等事件。如今,民进党再次执政,到底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推进两岸关系?这需要我们从更深的层面去思考和抉择。无疑,政治文化为我们梳理两岸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及其影响
  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于1956年提出了“政治文化”这一概念,并概括为“被内化于该社会成员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之中的政治体系”。[1]此后,研究者们对政治文化的内涵做了多种概括。伊斯顿、派伊等扩展至政治文化的行为规范性和导向性。穆迪主张政治文化应该涵盖政治制度,布鲁姆和威尔逊等人则认为政治文化可以包括政治意识形态。[2]在国内的研究中,有的学者把政治文化的内涵限定于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如谢庆奎认为: “政治文化是人们主观上对政治对象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政治意识、政治价值和政治心理的总和”。[3]王浦劬指出,“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4]还有一些学者延展了政治文化的内涵。朱日曜认为政治文化包含政治思想、政治制度与社会政治心理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5]王邦佐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出发,指出 “所谓政治文化在狭义上指的是界定政治行为发生的环境的经验信息、政治态度、表征符号和价值的系统。在广义上是指政治思想、政治意识、政治心理、政治情感的总和”。[6]政治文化作为文化的子系统,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维度进行解读。这里我们采用狭义的政治文化概念,即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的认知、情感和评价的心理综合。
  作为隐性的心理因素,政治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进而对政治体系生态、运作模式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产生深远影响。首先,政治文化对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发挥重要作用。政治文化引导和规范人们的政治行为,一个社会化的人的政治行为必然会在已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的指导和约束下,选择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其次,政治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政治体系的正常运行。一个政治体系的确立和维系一定有相应的社会主流政治文化做支撑。哪怕是社会非主流政治文化,当它与主流政治文化相对立时,其超强的感染力和破坏力往往成为现有政治体系正常运行的隐患。最后,政治文化影响政治的未来走向。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心理层面的力量,具有相对稳定性及延续性,使得现有的政治系统得以维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局势的变换,新生的政治文化在人们内心中滋长,当强大到现有政治体系难以容纳时,常态下的政治变革也就来临了。
  二、台湾政治文化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的政治文化类型逐步由臣属型向参与型转变,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点。这不仅体现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台湾本土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等多种不同形态政治文化并存的格局中,还体现在台湾民众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及政治评价取向等政治文化核心内容的多元化。
  1、政治认知取向多元对立
  政治认知,主要包括??国家、族群以及政党的认知。其中国家认同是核心的政治认知,也是困扰台湾的最大难题。从历史上看,台湾命运多舛。近400多年来,台湾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外族统治,对国家及台湾政治身份的认知遭遇了多次冲击和挑战。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后,认同的国家包括台湾和不在其统治管辖范围内的大陆部分,并把实现统一作为国家首要任务,台湾民众拥有基本一致的国家认同。进入90年代,这种国家认同受到了挑战。从李登辉到陈水扁,逐步推行“去中国化”和“本土化”,宣扬“台湾主体意识”,并对教育内容进行篡改,为“台独”呐喊造势。受此影响,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明显异化,出现了 “一个中国”、中华民国和“台独”三种国家认知并存的混乱局面。
  国家认同的混乱犹如台湾政治社会的火药桶,制造了最大的政治裂痕,直接影响了台湾整体对族群的认知。从国立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2014年6月提供的民调数据显示,在 “台湾人”、“中国人”、“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三种选项的调查中,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达到60.4%,冲上自1992年6月开始调查以来的历史新高;认同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和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都降到历史新低,分别为32.7%及3.5%。[7]
  政党认知方面,在两蒋时代的高压政治统治下,国民党一党独大。自1987年宣布解禁以来,特别是民进党参政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竞争性政党生态,民众的政党认同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有分属蓝绿两大板块的坚定的支持者,有在两大板块之间的徘徊者,还有游离于两大板块之外的中间力量。在激烈的政党竞争中,民众参与政治生活无法避开统独问题、省籍矛盾、两岸服贸协定的签署等议题,甚至会成为左右选举的政治筹码,在台湾社会制造了难以弥合的政治裂痕。
  2、政治情感取向复杂而多元
  长久以来,共同的苦难经历致使台湾人普遍缺乏政治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首先体现在台湾民众内心深处的悲情意识,甚至自认为台湾成了所谓的“亚细亚孤儿”。当发生一些重大政治事件时,这种悲情就会群体性释放出来,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也易于成为被利用唤起民众共鸣的政治资源。其次表现在对权威的逆反抗争心理。无论是古代与皇朝的相对疏离,近代对日本殖民统治的抗争,还是现代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抵触,都深深地融进民众的政治意识中,逆反威权成为普遍心理。在国共政权隔海对峙局面下,台湾民众被强行纳入国民党的反共体系中,仇共、恐共、反共成为社会的基本心理。加之自1949年以后,台湾在国际舞台上节节溃退,先是联合国席位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继而日、美等国家弃台与大陆建交,国际正式场合只能使用代表地区的“中华台北”等等,强化了台湾人对中国大陆的异己和敌对意识。而今,面对日渐崛起的大陆,部分台湾人有强烈的排斥抗拒心理。最后表现为台湾政治参与的理性不足。台湾政党的恶性竞争,媒体的政治喧嚣,使得民众的政治参与冷热不均。积极热情者有之,徘徊观望者有之,厌倦冷漠者有之。有政治参与意愿的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胸怀政治理想,甚至有一种使命感,但因理性不足,在面对一些重大政治问题时,很多人往往尚未弄清具体的政治议题,就斗志昂扬地为民请愿,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   3、政治评价取向现实而多元
  随着台湾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台湾政治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 “三民主义”虽然仍是中国国民党的施政理念,但随着自由主义、“台独”理论、后现代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思潮纷纷涌现,特别是国民党失去了在台湾唯一执政地位后,“三民主义”作为官方政治意识形态的局面被彻底打破,“三民主义”的影响力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新旧政治信仰在台湾此消彼长,多元并存。在两岸关系上,台湾民众的政治价值评价取向趋于现实主义,主要有台湾利益最大化,中国利益最大化,政党利益最大化和民众利益最大化等多元评价取向,而且在很多重大政治问题上相互冲突对立,甚至出现了把政党利益、眼前利益凌驾于台湾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之上的作为,进一步加剧了台湾多元政治评价的矛盾和对立。
  三、台湾的多元化政治文化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政治文化多元化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多元能实现和谐共处,对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发展具有良性推动作用;反之,则会给政治社会发展埋下祸根。台湾多元化并伴有冲突性特征的政治文化,深刻影响着台湾的政治生活,并对两岸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台湾多元对立的政治认知动摇了两岸关系的根基
  两岸同根同源,“一个中国”是两岸关系的基础。然而,这一政治基石在台湾屡屡受到质疑和挑战。台湾政党间明争暗斗,时常拿“一个中国”说事,以“台湾意识”挑战“中国意识”,动摇了两岸关系的根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台湾社会对两岸关系中最根本的问题缺乏共识,必然影响民众政治参与心理和行为,制造伤害民族情感的裂痕。台湾“反课纲”事件的发生就是明显的例证:台湾当局意欲修改具有亲日、去中国化色彩的高中课纲,此正本清源之举不仅遭到了绿营“去台湾化”的质疑,还引发了部分高中生的抗议,台湾的“反课纲”争议甚至成了台湾2016选情的风向标。
  2、复杂而多元的政治情感增大了未来两岸关系的不确定性
  随着大陆的崛起,台湾之前的优越感越来越飘忽,与日俱增的是心有不甘但又无可奈何的失落与焦虑。台湾既想挣脱历史的羁绊,又无力也不可能实现某些政治力量追求的彻底突破。即使抛开根源上割不断的民族血脉不提,台湾资源匮乏,发展后劲不足,面对大陆经济和政治影响力与日俱增的现实,台湾不可能也做不到一走了之。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最终呈现出对大陆若即若离的“刺猬心理”,即远了嫌冷,近了又怕被扎到。
  对于发展两岸关系,台湾民众态度不一,有支持的,有反对的,也有漠不关心的。相比较而言,国民党和大陆的渊源更深一些,对中国大陆存有一定的感情,属于与大陆交往的积极派;民进党的本土性更鲜明些,作为后来者的民进党以“台独”起家,在竞选时强化“台湾意识”。为博取更多的支持,民进党攻击国民党不爱台湾,在公共事务上经常为了反对而反对。这不仅降低了朝野政党间、执政当局与民众间的政治互信,伤害到台湾的整?w利益,还会影响两岸的正常往来,增大了未来两岸关系的不确定性。
  3、现实而多元的政治评价阻碍两岸关系持续健康发展
  台湾的政治文化深刻影响其政治品质。台湾蓝绿两大政治阵营拥有相对稳定的支持者,他们意识形态色彩鲜明,政治参与热情较高。相对而言,那些较为温和的中间选民政治认知相对客观、理性,他们的政治参与度和影响力对台湾的政治走向至关重要。当前,由于中间选民政治空间较为狭小,面对台湾政治生态中的喧嚣、对立和撕裂,这部分人群有越来越远离政治的倾向。非蓝即绿、各自为战的政治格局中,缺少了中间力量的粘合作用,台湾政治的极端化倾向会进一步加剧,影响两岸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台湾政治文化对两岸关系的影响也有积极的一面。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台湾不同政治势力间的博弈会越来越理性、规范,民众经过长时期的政治实践历练,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及政治价值评判愈加理性。这样,虽然不同政治文化间的矛盾还会存在,但积极、理性、客观务实的政治文化生态渐成主流,引领台湾的政治走向。一方面,台湾多元政治文化之间相互制衡,动态发展,有助于拓展两岸关系的发展空间和回旋余地,一般情况下不会致使两岸关系难以维系,彻底破裂。另一方面,台湾多元政治文化为两岸关系的最终解决提供了政治文化土壤。从当前的政治力量看,民进党短时间内很难做出根本的调整,也无力推动两岸关系向前迈进;国民党采取发展双方经贸关系的务实的两岸政策,但在政治上,国民党缺乏远见卓识,奉行的“不独、不统、不武”的权宜之计;台湾新的政治力量崛起基础已经具备,随着时间的推移,势必会成长、成熟起来,用他们的胆识和智慧引领台湾走向未来,这也是两岸关系发展新的希望所在。
  四、结语
  解决好两岸关系从根本上要依靠两岸的文化认同,特别是政治文化的认同。放眼未来,两岸关系未来可期,但绝非易事。如何引导台湾政治文化逐步由冲突型向协调型发展,使民众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及政治价值评判愈加理性、成熟,成为台湾朝野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同时,大陆方面也要调整策略,在有效增进两岸政治文化共识方面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多想办法,想好办法。
  双方必须求同存异,才能不断凝聚政治文化共识。求同,这里最大的同就在于“一国”、“一族”。在此基础上,找准双方政治认知的契合点,在情感上构建政治命运共同体意识,使两岸人民凝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旗帜下。存异,两岸最大的差异在于不同的政治生态,特别是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这些由于两岸不同的历史沿革形成的政治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要给予应有的尊重、包容。唯有双方从现实出发,着眼于未来,超越历史和一己之利,搁置争议,方能在增进两岸经济、政治、文化往来的基础上,不断积小共识为大共识。正如习近平所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但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这是推动相互理解,携手同心,一起前进的重要力量。”[8]的确,两岸关系的发展需要两岸政治精英的谋划,更寄希望于两岸人民。

相关论文

两岸关系台湾两岸特点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的内涵及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
浅谈高校学生图书馆焦虑及其影响因素
浅谈寒包火理论探源及其在肺系疾病中
浅析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应用的特
试论自由贸易协定中的环境义务及其应
浅析档案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及其
论我国储蓄国债发行市场现状及其政策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儒家体育思想特
东北振兴的中国经济学视角及其产业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