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D0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074(2012)06012404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1845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完成了对黑格尔主观唯心主义精神生产理论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批判,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科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在以后的著作,如《资本论》以及《格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不仅科学阐释了精神生产的内涵、结构体系及其基本特征,而且从社会全面发展的高度全面阐发了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生产关系生产之间的关系,从而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它要解决的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1]。毋庸置疑,认真研究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有哪些启示,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须重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任何意识形态都不是普世的,而是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对此,马克思明确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98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为了凝聚人心,都会逐渐生产出一套为社会所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然而这一套核心价值体系并非是超阶级的,它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而生产的。无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其灵魂、主题、精髓、基础都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不能稍有偏离。正是由于偏离甚至是背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失却了坚强的思想基础,最终走向了毁灭。
  我国人民之所以在众多主义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是因为正是由于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国人民才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民族复兴的路径。近代中国,由于西方列强的掠夺和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积贫积弱,逐渐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救民救国于水火,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来自各阶层的大批志士先贤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上下求索。然而辛亥革命的失败致使国人在民族复兴之路上迷失了方向,人们不能确定哪一条才是真正的民族复兴之路。于是,一些先进人士将西方的各种思潮,如改良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唯意志论、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引入中国,在中国这块大试验田上开始了各种主义的试验,然而最终他们都失败了,成为了历史过客。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也被引入中国,从最初被国人认为不适合我国国情,到最终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国人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与曲折。这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一大批人由非马克思主义者经过不断地学习与比较,逐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与此同时,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的许多先进人士在经历了救国救民的革命洗礼之后,尤其是目睹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后,他们最终也心悦诚服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同样,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也正是由于我们最终摆脱了各种“左”的干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才重新回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只有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我们才不会因为失去灵魂而迷失方向,不知所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须重视对我国社会生产方式的研究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2]72作为精神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伴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的。从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变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价值体系的每一次变动都是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变化的深层背景下展开的。社会改造完成后,我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系,与之相适应社会建立起了“螺丝钉精神”、“公而忘私的集体精神”、“甘于清贫”等为主要内容的价值体系。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计划经济时代的价值观,如艰苦奋斗的精神、集体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尽管仍需要继承和发扬,但一些新的价值观也开始产生并为人们所接受,这些价值观念包括以人为本的精神、互利共赢理念、享受生活的理念等等。即使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过程中,我国社会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与之相适应,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变化,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没有或者很少有生态意识,然而时至今日,生态保护、科学发展已经开始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可。纵观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演变,我们不难发现,它是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相伴随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必须重视对我国社会生产方式的研究,以建立起与生产方式发展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从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推动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须重视对价值体系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
  马克思认为,精神生产的性质、内容及其未来走向都是受物质生产决定的,“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291。然而,精神生产并非是完全被动的,精神生产也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即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样,作为精神生产重要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在受到生产方式制约的同时,作为意识形态的自我运动过程,也肯定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有学者撰文认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就其发展途径来看主要有以下3种:第一,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激荡、交汇和融合是价值体系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二,价值体系内部多元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和交汇也是价值体系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三,社会价值体系可以通过暴力乃至战争等途径实现变迁和演进[3]。前两种都是价值体系的和平变革途径,是渐进的潜移默化的形式。当和平途径无法实现价值体系的变革时,就只能求助于极端方式,例如战争。尤其是代表先进生产方式的被统治阶级的价值体系取代代表落后生产方式的统治阶级的价值体系,在大多情况下是通过极端手段和暴力方式实现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先进的社会制度,而且当下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与资本主义制度较力的时期,还没有成为统治世界的主导社会制度。受此影响,作为精神生产领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也必然处于幼年时期,其完善性及影响力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在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中以及价值体系内部多元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和交汇中不断完善和演进,并最终在与资本主义社会价值体系较量中取得优势,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关注的问题。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须正确处理价值取向的一元性与多元性的关系问题
  任何社会的物质生产结构都不会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不同的经济成分构成的。经济成分的多元性所带来的必然是社会意识、价值观念的多元性。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无论是社会的经济成分、利益主体,还是社会组织、社会生活方式都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态势,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价值判断标准以及价值取向也愈来愈多元化。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社会越是分化,就越需要社会整合。[4]客观地说,价值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有助于社会活力的迸发,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是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为大家所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引导和统领,人们完全以自己的价值标准来参与社会实践,那么社会就会过于松散而难以形成整体合力,也就难以集中力量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从而阻碍社会发展的步伐。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社会各部分处于相互协调和整合的状态之下。此时,人们以社会规范的要求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生活。然而当社会处于迅速变动的状态时,文化价值、社会结构会以不同的方式发生变化,原有的指导和约束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失效。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会陷入无所适从的迷茫状态,从而做出各种越轨行为[5]214271。我国社会发展的事实告诉我们,多元价值体系并存与主流价值体系的一元化是并不矛盾的。这其中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既不能因为主流价值体系的一元化而否认多元价值体系存在的必要性,从而导致社会因为过于单调、统一而失却活力,更不能只注重培育价值体系的多元性而忽视甚至否认培育主流价值体系的必要性,从而陷入价值相对主义的陷阱,导致社会凝聚力的丧失。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须尊重自己的母体文化,重视文化的传承性
  “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2]88这就是说,人类的生产活动,自然也包括精神生产,并不是每一代人的单独行为,而是具有历史传承性的,精神生产的每一新质要素的生成,都是在对前人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的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合乎逻辑地长成的。精神生产的传承性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必须尊重自己的母体文化,重视文化的传承性,尤其是重视对以往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传承和发展。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自然有很多值得传唱的民族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勤俭节约的精神、尊老爱幼的精神,等等;近现代,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探索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红色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土壤。我们只有以此为根基,深入发掘和弘扬我国传统民族精神以及红色精神,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的需求推陈出新,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才能构建出符合民族、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须具有世界眼光,实现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猛发展必然带来经济的全球化,而与经济全球化相伴而生的是精神生产越来越开放性的特征,他说:“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2]276精神生产的开放性特征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各民族文化只有以开放的姿态借鉴和吸收彼此间的优秀文化成果,才能保持其活力,保持其先进性。作为我国文化建设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应具有世界眼光,实现世界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以开放的姿态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另一方面积极地将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介绍给世界人民,在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才能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
  总而言之,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是马克思在研究人类社会各类生产活动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对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研究,并以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做出贡献。

相关论文

马克思马克启示社会主义主义核心
红色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
探索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探索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建
浅谈上海自贸区贸易便利化的经验及对
浅谈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助推国家治理现
试论中国共产党百年维护农民经济利益
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浅谈数智经济对财会行业的冲击及启示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