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2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供需矛盾
  (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滞后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来看,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单一,教授理论过于抽象,难以联系实际,缺少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不容否认,很多思政老师自身的水平也有待提高,他们自己尚且无法做到将马克思主义真理融会贯通,无法将书本知识与当代的各种方针政策以及出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相结合,假大空的教学内容,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原本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愈发抵触。无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能,甚至产生思想政治课程无用论的反感心理。这样形式主义的“无效供给”,违背了供需规律,自然收不到良好的效果,也使得大学生缺失了关键的一课。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供求不平衡
  目前我国的高校内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的程度仍然不够,更多地将学生的专业课知识作为绝对的主体。习惯性忽视、改革畏难等情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以专业讲授为主,关于正确的思想政治引导的讲座、活动、宣传不是流于表面就是占比过低。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高校管理具有相对较为宽松的特点,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大大增加,学生的自觉性对学习的影响就显得尤为突出。很多学生疲于应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除了应付政治理论必修课的考核,对于没有任何考核要求的思想信仰价值观教育的重视程度自然不高。在供需两个层面互相作用下,作为广义的思想信仰传播者的高校和作为正确思想意识吸收者的大学生之间,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还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三)思想政治学习氛围淡薄
  当前发达的互联网环境下,各种传播媒介信息鱼龙混杂,在海量的信息中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高校学生的思想必然受到客观环境冲击,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舆情监控方面已经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大学生而言,积极健康的思想政治食粮是否满足了大学生思想领域的需求,是否运用了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形式,开展活动是否具有社团和辅导员联动的机制等内容,客观上成为了大学生是否自愿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新的评价标准。
  二、高校思政教育供给不到位的原因
  (一)高校失去了信息资源优势
  教师与大学生的双向互动是以信息为媒介的。高校历来占据着信息资源优势并可以轻易地控制信息传递的整个过程,从而掌握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因此,一直以来简单的灌输式教育依然占据着课堂。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这个平衡,动摇着高校的垄断地位和权力。大学生可以有更多获取信息的途径,而且无门槛匿名的网络传播信息,与课堂上照本宣科的晦涩理论展开了无声的博弈。甚至一定程度上,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较之一些思政教师,在信息的占有方面还更有优势。采用“堵”得方式显然不能奏效,互联网时代是大势所趋,唯有顺应时代潮流,甚至跑在大学生前面,才有可能进入主体意识日渐成熟的大学生的视线。
  (二)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高校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一般都建立在成绩优先的基础上,尤其是在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而考核体系缺乏对于学生综合思想政治的考核,具象化为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对学生人格塑造程度的考量。评价考核体系具有指向标的作用,考核评价体系的标准直接决定了学生重视程度。因此高校?榷匝?生的思想政治重视不够,造成高校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缺少选择的尴尬局面。
  (三)受社会的功利思想影响
  除了学生自身思想提升的意识较差、高校培养的思想政治氛围不够,更广层面的原因是受社会上的功利思想影响。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大部分更重视直观的学历,而思想政治在用人单位的考核中比重就显得非常低,由于思想政治考核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因而考核的方式很难统一。高校尚待开发的丰富社会资源,比如聘请知名人士、优秀校友、成功创业者讲座,抑或与学生家长座谈等,这些从社会反馈声音号召力和影响力往往被忽视。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启发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一)高校应该树立供给主体多元化的理念
  首先应保证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心理辅导老师等第一线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行与时俱进的职业化培训,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授课技能。师资队伍素质和水平的是否能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挑战,是否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是这场改革攻坚战成败的重要前提条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评价教育质量,培养教师队伍、办出个性特色,既要有统一的指导原则,又不能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还要兼顾到学生精力的分配,这些不同维度的问题必须综合加以考量,总而言之都可以归结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复杂的问题只要找对方法理清思路就容易解决,除了体制机制和相关政策需要相应变革,回到根本还是需要一支能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提出的多元教育需求和服务的教师队伍。
  (二)发挥非专职思想教师教育职能
  马克思曾指出日常交往对人的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高校中专职思政老师占比很少,绝大多是其他学科老师和行政老师兼职。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都要和不同的老师打交道,可以说老师的言传身教,是大学生社会生态中重要的参照物。教师课上课下有意无意流露的自身价值观念、道德品行和意志品质都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和传导给学生。也许自身并没意识到,但每个教师其实都是思政教育的供给者,可以更近距离地接触学生的内心。现在已经建立的师德一票否决制度等就是提示教师要谨言慎行,始终不忘为人师表。这并不是额外的负担,与教授专业知识一样,教学生做人和保持优良的品行同样是每个教师自身价值的体现。   (三)完善高校思政考核评价体系
  从供给侧的角度出发,在高校内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有明显的内在需求,宣传和传播正面的思想政治素养对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都是有显著裨益的,而且对人格的塑造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内有必要去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标准,评价体系的完善对学生注重思想政治素质有很大的影响。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与其他的专业知识成绩捆绑在一起,考核的内容也要将学生的政治素养加入,并且占据一定的比重。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也需要对教师的传统思想观念进行改变,弱化专业知识的绝对主导地位,将两者的作用发挥在同一个层次上。
  (四)加强宣传转变社会固有观念
  从社会的层面上进行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核心思想在于调整供给,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需求者。一直以来用人单位都不够注重高校内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而是过分地强调学生毕业院校的排名以及学生专业知识的应试分数。尽管专业知识在就业时是占主导地位,但学生本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却是直接决定了本身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潜能。企业需要招聘有更大发展潜力的人而不是绝对的“优等生”,因此可以从社会的层面上进行合理的宣传来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品质为先的录用标准,重视学生的政治思想考核结果,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政学习的积极性。
  (五)高校应建立“需求侧思维”
  “需求侧思维”的核心是以“学生需求什么”为导向,反观思政课的提供方是否都满足了这些需求,形成思政课“供―需结合”的整体化改革之路,实现“从学生入手―瞄准不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展开特色教学―让学生满意”的循环,从而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实践表明,解决长期困扰思政课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单纯依靠供给端持续发力已显不足,引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恰逢其时,以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为指针。学生在想什么?他们乐意接受什么?他们希望什么?深入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不仅将极大推动以往思政课“供给侧思维”向“需求侧思维”转变,从受教育者“应该如何”向“需要如何”转变,将教育资源的供方与需方有机联系起来,为思政课改革的顶层设计提供新思路。
  (六)建立“互联网+”供给模式
  首先搭建更加便捷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移动互联网传播方式,创新供给资源的输出形式,实现学生的私人订制、按需推送,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促进大学生思政工作交互式、集约化、碎片式的供给方式。其次要有专业的维护团队。广泛的信息搜集团队、专职教师的质控团队、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支持团队。要针对“微媒体”的特点,生动高效、有的放矢地填补学生的心理需求,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平台的构建打破了大学生与辅导员和学校职能部门之前的沟通壁垒,使老师随时掌握学生群体舆情动态,为高校推广校园文化的,建设和谐校园创造了条件。
  四、结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逢“十三五”开局之时,无论对经济、教育乃至更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增加思政教育“有效供给”、提高教育资源供给质量、优化思政教育供给模块、创新思政服务供给机制,是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甚至高校管理者需要迫切解决又要考量深远的艰巨问题。

相关论文

思想政治供给思想改革政治
浅析行政法实践教学改革
浅谈互联网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
国有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改革路线研究
浅谈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改革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行政法学课程教学改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儒家体育思想特
电力企业改革中高质量人才梯队培养优
浅谈汽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深化改革视角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