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理学论文 > 农林学论文

四川省农业转移人口心理融合问题探究

  近些年,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迅速,持续的城镇化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大规模的农业转移人口。根据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我国的转移人口总量在2015年已达到2.47亿,为目前人口总量的18%。而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快,预计2020年我国农业转移人口规模将会超过2亿[1]。四川省在“十三五”期间将有500万的农业人口需要转移,转移人口如何实现社会融合,尤其是如何实现心理融合是四川省政府必须着重考虑的社会性问题。王丽等(2016)认为农业转移人口的心理融合程度直接关系到转移人口社会融合的总体水平,并探讨了社会交往对心理融合的差异性影响[2]。悦中山等(2012)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心理融合具有双向性,转移人口与城市居民在心理融合上存在显著差异[3]。四川省政府应该在农业转移人口心理融合上给予高度重视,有效促进心理融合实现。
  1 社会融合理论与心理融合
  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Park提出了“同化理论”,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中的不同群体将会放弃其原有的文化与认同,与流入地的主流社会融入为一体,最终实现完全的社会同化[4]。后来出现了多元文化主义流派。社会融合理论从转移人口群体适应的角度有力的解释了转移人口在社会流动过程中的行为适应、文化融合、心理融合等逐层次上升的过程。按照社会融合理论,社会融合主要包括经济融合、文化融合、身份融合以及心理融合。心理融合是转移人口社会融合的高阶融合,也是社会融合中最重要的过程,主要包括转移人口的认同感受和接纳感受[5]。
  2 农业转移人口心理融合现状调研及问题
  四川省农业转移人口心理融合现状主要通过实地调研进行。通过随机和定向的方式在四川省部分转移人口聚集的小区进行问卷发放和深度访谈,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到94.2%。通过调研,基本获取了转移人口心理融合的状况。首先是认同感受的调查,调查中25.35%的转移人口较为关心所在城市的发展情况,31.33%的转移人口能较好的适应城市生活的节奏,35.13%的转移人口比较关心所在社区的决议。满意度调查中27.82%的转移人口对自己经济融合的满意度较低,35.14%的转移人口的身份认同的满意度较低;二是接纳感受状况,调查中46%的转移人口对农转非政策较为满意,约40%的转移人口对所在居民委员会较为满意,31%的转移人口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较高,32%的转移人口对所在社区民主决议程度较为满意。
  通过调研结果来看,四川省农业转移人口心理融合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心理融合缺乏经济基础支撑。转移人口进入城镇后,由于教育程度等的制约,再就业较为困难,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大,并且由于政府补偿机制等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转移人口在生活上相对消费能力的减弱。经济基础的薄弱也相应的也带来了转移人口在心理融合的过程中缺乏自信,缺失了与城镇居民平等交流的意愿。
  2、心理融合过程中缺乏居民意识。转移人口普遍缺乏城市居民意识,始终以农民自居,心理方面群体分化较为严重,没有形成群体中的有效认同。当社区举办某些集体活动时,转移人口很少有人主动参与其中,也不愿意关心城市发展走向与社区事务等。这种居民意识的缺失,导致转移人口不能适应自己的新身份,无法在心理融合的过程中实现心理认同。
  3、心理融合过程中缺乏沟通渠道。社区没有专门面向转移人口的具体工作和活动,缺乏沟通交流的渠道,导致彼此的接纳程度偏低。对于社区的民主化决议以及公共服务情况,转移人多表现出不关心、不理会的态度,意见没有表达渠道,加剧了转移人口在心理融合方面的困难程度,无法有效的进行政治参与。
  3 农业转移人口心理融合对策设计
  为有效提升转移人口心理融合程度,四川省政府应逐步增强转移人口接纳融入,经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心理交融。
  首先,在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合中做好顶层设计。四川省农业转移人口良好的心理融合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公共服务建设投入。在资金投入方面,扩大转移人口心理融合方面的资金投入规模,多种渠道募集资金,保障心理融合实现的经济基础。在公共服务建设方面,四川省政府要加大转移人口公共服务建设投入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对转移人口的公共服务进行倾斜和帮助。
  其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强化居民意识。政府应该保证舆论的正确导向,形成有利于转移人口心理融合的良好舆论氛围。借助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介,加强舆论宣传,强化转移人口的居民意识,从心理上认同自己的身份。在此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广大转移人口养成文明规范,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城市生活和工作,提高转移人口对城市生活的心理适应水平。
  最后,畅通沟通,加快转移人口心理融合。一方面,了解转移人口对当前融合现状的想法。建立新的转移人口沟通渠道。通过建立信箱,短信,微信等新的沟通渠道,结合传统的面谈,信件沟通渠道,重视转移人口的参与性,提高沟通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沟通,传达政府信息。改善沟通环境,注重信息公开,设身处地,在思想和情感上实现真正的沟通。
  4 结语
  四川省农业转移人口心理融合是社会融合的高阶融合,也是转移人口社会融合中最重要的过程,只有实现心理融合,社会融合才有实现的可能。社会融合理论认为心理融合主要包括认同感受和接纳感受。通过调研发现,四川省农业转移人口心理融合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结合实际,本文从顶层设计、居民意识以及沟通渠道等对转移人口心理融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策设计,保证四川省?r业转移人口在社会融合的过程中有效的实现心理融合,为社会融合的实现提供高阶保障。

相关论文

四川省四川融合人口心理
浅谈中国古代人口思想与西方历史上人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与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
实证会计和分析式会计研究方法的融合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
试论战略重组企业文化融合创新与实践
陶瓷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共生要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