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章太炎在变法救亡阶段的政治思想探究(1894―1900)

  1 章太炎政治思想形成的背景
  1.1 清末社会现实
  章太炎所处的时代,正当鸦片战争以后,内政腐败、外患纷呈之时。
  章太炎生于1869年,恰好是洋务运动深入发展时期。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但是其目的并不是建构一个现代的中国,而是通过引入现代的科技以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章太炎十五岁时爆发了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接着拉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岌岌可危。二十三岁入诂经精舍,“正当章太炎在诂经精舍孜孜读书的时候,外面的世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日本获胜。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空前的民族危机,使清王朝不仅要面对历代王朝末年所经历的噩梦,还要面对“五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来自现代社会的全方位挑战。
  1.2 家世及学术背景
  章太炎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的地主阶级家庭,先是继承清代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后又到杭州诂经精舍,从师俞樾,在诂经精舍跟随俞樾学习期间,章太炎逐渐培养了严谨的治学方法,因而在学术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十岁以前已对中国古代文化作了系统研究,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在这期间,曾受到王船山、顾炎武等人反清民族主义思想的启发。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他虽具有朦胧的民族主义思想,但走的基本上是封建学者的道路”[2]。
  2 章太炎在变法救亡阶段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
  2.1 走出诂经精舍,开始变法救亡
  在章太炎闭关诂经精舍的8年间,中国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朝的政治经济经过几十年洋务新政的发展,确实有了很大起色。但一场意想不到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再次被打回原形。几十年的经济、军事发展不过是一场梦,弹指间灰飞烟灭。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在甲午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时就开始了新的思索,想着怎样才能改变先前的困境,重新起步,于是有了维新运动,有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策动的强学会。当章太炎看到强学会创办的《时务报》时,便致信汪康年,表达希望能够加盟的愿望,这一点恰与梁、汪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章太炎走上了脱离封建学者的道路,并投身于正在兴起的维新运动。但是这时候的章太炎是既爱国家又爱朝廷的,他走出诂经精舍,加入强学会,与孙中山卖掉药房和诊所,投奔李鸿章的做法确有异曲同工之处。
  维新时期,章太炎和康、梁有着相同或比较接近的政治理念,也就是富国强兵、变法维新那一套。这时候,章太炎改良主义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在政治上,主张变法,效法西方,实行三权分立;在经济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以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文化教育上,主张改革中国的封建教育,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在外交政策上,主张联日抗欧美。甚至,当章太炎从康有为那里得知有一个叫孙文的广东人两年前就蓄志倾覆满洲贵族时,他并没有立即认同孙文的主张,投身革命。
  2.2 变法失败,被迫逃亡
  由于有着良好学术驯良的章太炎不能够轻易认同康门弟子竭力鼓吹康有为为南海圣人、为教主、为教皇、为中国的新希望,因而和康有为发生了冲突,之后,章太炎便离开了梁启超任主笔的《时务报》馆。在随后半年的时间里,章太炎给李鸿章投信,但没有下文。风尘仆仆、满怀信心地前往武昌投奔张之洞,结果却反目成仇。然而,当章太炎一再失意、一再不能得志后,继续指望章太炎对当时的体制忠诚,似乎也就没有道理了。
  后来,康有为的暴力手段劫持慈禧太后的武装暴动计划被泄漏后,章太炎因曾经在《时务报》馆呆过,也被牵连进来。章太炎在得知消息后,逃往台北,后来为了逃避清政府的追捕再次流亡日本。在日本期间,章太炎不?H改善了和梁启超的关系,也通过梁启超的介绍,结识了孙中山,“相与谈论排满方略,极为相得”,彼此的交流以及先前从报纸上看到的孙中山的事迹,章太炎对反清革命有了新的认识,并从这时起在心里开始赞同孙中山领导的武力反清的革命道路。
  2.3 反清思想发展,走上革命道路
  回国之后,章太炎在上海参加了唐才常发起的“国会”集会。但当他听到“自立会”宗旨是“一面勤王,一面排满”时,当即表示:“我们要光复,应该明揭推翻满清,不宜‘首鼠两端’,倘要勤王,我不敢赞同。”[3]并且剪掉辫子,以示决心。另外,章太炎还写了《解辫发》一文以明志,并对先前的《客帝论》中尊清的言论表示反悔,这标志着章太炎反清思想的发展。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以《辛丑条约》的签订而告终。在这期间,汉人没有替清帝抗敌殉难。章太炎认识到从汉人来看,欧美是异族,满洲贵族也压迫汉族人民,他们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别。“满洲弗逐,欲士之爱国,民之敌忾,不可得也。浸微浸削,亦终为欧美之陪隶已矣”(《客帝匡谬》)。他改变原来的看法,重新提起问题,除非首先排满,唤起汉民族主义,不能抵拒欧美的侵略。另外,章太炎曾向张之洞、李鸿章等有权势的汉人督抚建议改革,希望他们成为对抗欧美列强的力量。然而,经过义和团运动和自立军的失败,他的幻想破灭了(《分镇匡谬》)。这样,章太炎认识到,为了抵抗列强的侵略,完全不能依靠光绪皇帝或汉人督抚等既成势力,只有把汉民族形成为革命的主体这一条路,从此彻底抛弃维新的幻想,成为既定的排满革命者,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3 章太炎在变法救亡阶段政治思想的特点
  章太炎的改良主义思想同康、梁的思想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有自己的特点,而这也是后来他和改良主义决裂的基础。章太炎在变法救亡阶段的政治思想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3.1 看不清社会变革的真正力量
  康有为、章太炎所从事的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的政治事业。但是,历史表明,世界历史上成功的资产阶级政治运动,都得益于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一次又一次把革命推向深入是法国大革命取得彻底胜利的关键,而以中下层武士为主体的倒幕集团推翻幕府专制统治,是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最基本条件。康有为、章太炎将社会变革的希望寄托于封建皇帝或士大夫身上:康有为一切仰仗皇帝,企图在皇帝的支持下取得变法的成功;章太炎则寄希望于像他一样的“通人”――知识分子身上,企图依靠知识分子的力量取得革命胜利。对人民群众,章太炎虽然在感情上同情下层人民,但是在政治态度上却看不起人民群众的力量,还把广大人民群众看成是被动地享受社会成果的群氓。
  这也注定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结局。
  3.2 不满资本主义议会制度
  维新运动中,康有为政治上追求的最主要目标是在中国建立像日本、英国那样的君主立宪制,并在戊戌变法时期提出了君主立宪的政治模式,其核心是建立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度。虽然在这一时期,章太炎的政治思想和康、梁比较接近,但在对待资本主义议会制度的问题上,章太炎的态度和康有为截然相反。他认为中国不可设议院,并对资本主义议会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章太炎之所以反对中国实行代议制,既有理论上的不同见解,也有出自对实施过程困难的考虑,更有对现实政治斗争需要的考虑。章太炎反“代议”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清政府的宪政欺骗而发的,有抵制满清政府搞立宪的现实政治意义,同时也是对康梁维新派的“宪政”活动的批判。
  3.3 政治思想以民族主义为核心
  章太炎“在对清王朝的感情上,比康、梁淡薄得多;在变法维新的态度上,比康、梁激进的多”[4],贯穿于章太炎政治思想核心的是以反清排满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主义,虽然这时候章太炎反清排满思想还没有形成发展。但确实是民族主义思想促使他走出书斋,参加维新运动;也促使他后来由改良转变到革命。民族主义思想始终是他从事民族救亡运动的原动力,直到其暮年,他的民族主义激情又因抗日的战鼓而再次迸发出来,从而在他的政治思想中出现了最后一抹亮色。
  究其原因,章太炎浓厚的民族主义思想和他的古文经学立场有极大的关系,古文经学的传统观念催发了章太炎旧式民族主义思想,经今、古文之争坚定了他的民族主义思想。民族主义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对他一生的政治思想的发展起了决定作用,是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怀使他成为坚定的革命思想家和实践家;也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情怀使他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时代潮流的反动者。
  4 章太炎政治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分析
  4.1 时代背景的影响
  章太炎是在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华民族濒于亡国灭种的境地、在“救亡”的感召下,走上变革社会的道路的。因而,“救亡”意识在他的政治思想中始终占据着主要位置。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西方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落差,远远落后于西方,当先进的中国人在热衷追求资本主义制度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开始显露自己的弊端,章太炎在流亡期间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的罪恶。所以,当西方早期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和革命思想传入中国的时候,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罪恶的社会主义思想也相继传入中国,章太炎等先进的中国人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内接触到这两种思想。对资本主义弊端的过早体验和认识,使得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难以作出理性认识。章太炎对代议制的批判,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他对资本主义缺乏理性认识所致。
  4.2 政治经济条件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力量有一定的发展,康有为、章太炎政治思想中的资本主义性质就是以列强的外部冲击和封建主义内部改革力量的推动为历史起点。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面临封建保守势力从政治上、瓦解缓慢的自然经济从经济上的双重掣肘,同时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恶意排挤,始终处在一种十分不利的发展环境中。因而资本主?x经济发展异常缓慢,资产阶级的政治力量十分薄弱。章太炎政治思想中缺乏彻底的、完整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对社会变革力量缺乏正确认识。这些缺点和错误都和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不够、资产阶级政治力量薄弱有极大的关系。
  4.3 家庭环境的影响
  章太炎的家庭是一个具有正统大汉族主义观念的家庭。他的祖父曾担任过太平天国的下级官吏,他的父亲因卷入“杨乃武案”而被清政府免职。他的家族与封建官场的情缘越来越淡漠,他对清政府的统治也越来越隔膜。
  章太炎从小就受到传统民族意识的启蒙,幼年时从其外祖父朱有虞受业读经,那些所谓“历代亡国,无足轻重,唯南宋之亡国,则衣冠文物,亦与之俱亡”、“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的启蒙教育,给他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其祖父在临终时留下遗言,不以清朝章服入殓。这种影响直接孕育了他的反清思想。正如后来章太炎自己所说的那样“余之革命思想伏根于此。”
  5 结论
  章太炎属于中国近代思想大变动局面的第一代披荆斩棘者,属于近代思想文化向西方学习的“血液流转”过程中承先启后的一代。章太炎的时代早已过去,和同时代的其他代表一样,章太炎没有能够胜利地完成中国社会的改造任务。但是,他的思想确是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的瑰宝,其价值是永存的。
  注释
  [1]陈永忠著,万斌主编:《革命哲人――章太炎传》,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P21。
  [2]刘健清、李振亚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P121。
  [3]许寿裳:《章炳麟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P23。
  [4]刘健清、李振亚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P122。

相关论文

章太炎变法思想政治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基于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中小学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
试论政治哲学论视角下高校立德树人的
浅谈建筑设计企业中党建思想政治工作
浅谈中国古代人口思想与西方历史上人
浅谈政治理性的公共内涵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儒家体育思想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