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金融研究论文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5)-0004-05
  一、分享经济发展状况
  分享经济(Sharing Economy),也被称为点对点经济、协作经济、协同消费,是一个建立在人与物质资料分享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分享经济”的核心是以闲置资源换取经济收益,也称“共享经济”。
  互联网的不断进步为“分享经济”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分享经济”的覆盖面越来越广,从共享单车到房屋短租,从外卖叫餐到打车拼车,“分享经济”的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的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市场规模实现翻番。在中国,2015年,参与“分享经济”的总人数为1亿;而2016年参与“分享经济”的总人数达到6亿,也就是说几乎每两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人参与了“分享经济”。
  二、金融创新推动分享经济发展
  (一)宏观经济金融调控与分享经济稳定发展
  1、分享经济推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分享经济将对释放增长潜能、改变需求结构带来巨大影响,不仅能快速提升总供给能力,而且能提高资本利用率,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水平。分享经济能够助力供给侧改革,刺激市场需求扩大,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分享经济早已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交通出行领域、共享金融领域、房屋领域都出现了大量代表性平台。预计未来五年分享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40%左右,到2020年分享经济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
  2、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和促进分享经济发展
  中国在经济转型和促进分享经济发展期间,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再平衡”的过程,货币政策调控对于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货币政策需加速转型以应对再平衡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调控方式将由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变。一是创设和运用调控工具。中国人民银行创新调控思路和方式,补充和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创设并运用了包括抵押补充贷款(PSL)、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在内的一系列流动性管理工具。中国人民银行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二是创新调控思路和方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7年货币政策定调“稳健中性”,同时强调防控金融风险。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人民银行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调节好货币政策闸门,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既要防止顺周期紧缩,也要防止货币供应过于宽松而产生的加杠杆效应和放大资产泡沫。根据调控需要,灵活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断健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有效发挥利率走廊的作用。适时适度运用利率工具预调微调,发挥好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增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弹性。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用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继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
  (二)科技金融促进分享经济发展
  1、科技金融优化资源配置
  分享经济低成本、低门槛、低污染,高效率、高体验、高可信的优势,对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信息时代国家新优势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分享经济的实质,是通过大数据让所有资源得到全面的优势匹配,使得资源能够发挥最大优化作用,达到绿色和节约的目的。分享经济正在对制造业进行着改变。分享经济催生的众包、众筹等新模式,则让人才作为一种资源得到充分使用。众筹和众包,让原来的精英团队裂变为许多新主体,人尽其用,也就赋予了按照需求导向进行市场开发的更多可能性。
  2、互联网金融推动分享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互联网的不断进步为“分享经济”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分享经济加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融合,新产品、新业务和新模式也正成为地区均衡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截至2016年末,互联网金融全年行业成交额接近19544亿元。截至2016年12月底,中国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达到了2448家,网贷行业总体贷款余额达到8162.24亿元,同比上升了100.99%。
  二是金融业的互联网化程度逐步加深。金融产业的互联网化成为必然趋势,包括产品的互联网化、风险管理模式的互联网化、服务模式的互联网化。第一,互联网经济对于传统经济的渗透逐步增强,互联网生态本身存在大量的尚未开发的金融需求,覆盖保险、基金、证券、银行等诸多传统金融领域,这对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要求在迅速提升。第二,金融科技引领互联网金融新发展,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在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金融资产交易蓬勃发展。科技增强金融产品生命周期。通过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全面嵌入到众多消费场景中,让金融产品产生更长的生命周期。第三,互联网企业全面进入消费金融领域也是互联网化程度加深的重要表现。互联网企业将对现有的消费金融体系产生正向的刺激作用。包括对于用户的教育和使用行为习惯的培养、在产品和服务模式上的创新等等。第四,伴随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于线下经济的渗透,未来所有的数据都将是可数据化、可被记录的,数据资产将成为重要风险控制资源。互联网在金融领域中的快速渗透也带来了新的技?g形式和风险管理模式。   (三)金融机构转型和分享经济发展
  1、银行业加快创新步伐
  一是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银行业根据社会融资结构的新变化,实行综合性经营、多功能服务、集约化发展;牢牢把握客户需求,大力发展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创新型业务,注重金融服务的便捷化、场景化和自主化,向“轻型”银行转型。
  二是银行业抓住国家战略部署带来的市场契机,加快优化组织体系、业务布局和信贷结构。第一,形成专营的体制。商业银行在总行和分支机构设立科技专营支行,有的银行设立了科技金融事业部。第二,渠道的共享。银行融入分享经济的理念,尤其把渠道整合作为重要的商业模式,包括政府、科技园区,创投、券商、保险,以及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第三,积极对接包括“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在内的“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持续提升跨境金融服务水平;实行投贷联动模式;加强企业兼并重组;注重通过智能化水平和产品质量提升、节能环保改造升级等促进过剩产能行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创新和转型
  一是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积极变化为信托业安排和调整业务布局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信托业将努力探索新的转型方式,根据新的市场机会配置资金,深入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改善信托资产管理方式;不断延展信托产品的投资范围,给投资人更丰富的产品选择。
  二是中国是世界上潜在的最大租赁市场已成为国内外业内人士共识,融资租赁行业未来仍将保持年均20%以上的复合增速。未来,中国将面临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新兴行业和装备制造业正迅速发展,传统产业正待升级,这势必会加大对高端设备的需求;同时,民生工程如保障房建设、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开展,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增设备投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这些都为中国融资租赁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金融租赁行业将主要在体制机制、业务模式、盈利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持续创新,纵向深耕特定行业,降低融资成本,实现融资的多样性、多元化,提升专业化的资产管理水平,加大租赁资产流转,提高盈利能力。
  三是消费金融公司围绕服务居民消费升级谋发展,坚守功能定位,坚持特色经营,夯实专业化能力基础,依托“小、快、灵”等独特优势,持续发挥促消费、惠民生、稳增长的积极作用。
  四是保险业谋划战略发展定位和稳定发展。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黄金战略机遇期,要始终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正确把握保险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做实“保险业姓保”,全面深化保险改革,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深入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推进保险业双向开放。继续抓住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脱贫攻坚战略两大主线,推动保险服务能力再上新台阶。互联网保险业务飞速发展的同时,其运营模式也逐渐向着多样化发展。各保险公司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借助公司网站、网上商城、离线平台以及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多种形式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
  (四)普惠金融促进分享经济深入发展
  1、建立普惠金融体系
  普惠金融体系要求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为让每个人获得金融服务机会,就要在金融体系进行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机构创新和产品创新。建立普惠金融体系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到的低端客户甚至是贫困人口提供机会,也就是主要运用小额信贷或微型金融为贫困、低收入人口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2、普惠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一是企业规模与效率的关系,表现为比较经济优势、规模经济、协调经济三个阶段。在比较优势经济和规模经济阶段,边际收益总是处于随产量递增的上升时期。在协调经济阶段,依靠专业化分工、建立在协作基础上的小微企业所对应的产量规模也是有效率的。事实上,无论是通过协调经济还是专业化?济,其实质都是使企业获得规模效益。企业不一定要扩大生产规模,即使是微型企业,通过利用专业化协作优势,专注于某一产品或产品某一生产环节,只要实现了“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同样能够赢得竞争优势。
  二是小微企业是中国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是中国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但仍然存在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方面,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的银行机构,倾向于对资产雄厚、报表规范和能够提供有效的抵押和担保的大中型企业贷款。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小微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投资周期长,降低了投资人热情;当前市场上的金融产品体系大多过于强调财务报表与抵质押物,而这正是小微企业的弱项。
  三是建立相关金融机构和扶持小微企业成长。第一,降低规模。商业银行参与到微型金融行业中来,建立专门的小额贷款部门,向无法充分获得贷款的客户提供服务。第二,升级模式。将半正规的机构(多数是已向低收入家庭发放贷款的非政府组织)转化为正规金融机构,正规的小额信贷机构有利于增加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第三,新设模式。设立小额信贷机构。新设模式对金融机构的类型没有限制,但要求新成立的机构能够面对弱势的微小经济体稳定地提供可持续的服务。
  四是研究创设对微小经济的金融技术。世界各国的小额信贷千差万别,但最具影响力的有以下四种:第一,小组联保,适用于农村地区,以孟加拉乡村银行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为代表。该模式以小组为单位发放无抵押、短期的微贷款,小组成员共同选择项目,共同承担还款责任。第二,个人信用贷款。适用于城市和部分农村,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为代表。该模式强调信贷员对借款人经营状况和家庭情况的现场调查,通过独特的信息搜集技术、现金流测评技术、贷款决策技术和严格的贷款责任制度,实现快速高效地发放无抵押信用贷款。第三,打分卡技术,适用发达地区,以美国富国银行为代表。该模式是基于良好的社会征信体系和社会信用记录设计出的适用于微小企业、个人贷款的信用评分模型,申贷业务通过网络运作,多数微贷款决策由计算机自动作出,少数由信贷员参照电脑判断后复核决定。第四,民间借贷。主要包括民间借款、民间集资、地下钱庄、合会等形式,是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比如中国香港和南非受到法律保护。   五是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大力推动一批代表优势产业的中小企业及早上市。适当降低小微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的门槛,简化审批程序。继续扩大中小企业债、集合票据等的发行规模,探索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小微企业扶持债等创新产品。
  3、普惠金融体系服务“三农”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为工业和服务业提供原材料和必需品,为工业发展和城镇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在经济转型和发展分享经济进程中,金融业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经济的支持力度,优化资源配置。
  一是完善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世界各国政府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例如,美国的多元复合型模式。美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是由政府农业信贷机构、合作系统农业金融和私营农业信贷机构组成。德国的国家适度控制银行中介的模式。德国通过设立农业信贷机构来扶持农业,有官方机构也有半官方和私人金融机构。法国的国家控制式合作金融型模式。法国办理农业信贷的金融机构有法国农业信贷银行、互助信贷联合银行、大众银行和法国土地银行等。日本的政府扶持下的合作金融型模式。日本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农业制度金融(农业政策性金融)、农协系统金融和民间农业金融三大类机构组成。
  从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和农村发展的趋势来看,农村金融格局应是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共存,构建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第一,鼓励国家控股的大型银行和各商业银行通过多种方式开办农村金融业务,增加服务网点,不断延伸农村金融供应链。深化大中型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改革。深化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强化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职能定位;鼓励国家开发银行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储银行等大中型银行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提供期限更长、利率更低的资金。第二,支持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民营银行。继续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改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网点布局上,要继续强化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以农村金融服务力量薄弱的贫困边远地区为重点开展业务,同时积极化解金融风险。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合理运用宏观审慎工具,完善定向降准政策和再贴现业务管理,运用和管理好支农再贷款,提供更优惠的支农再贷款利率,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对投放较多涉农贷款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提供税收减免政策,加大财政补贴,降低运营成本。建立财政风险担保与损失补偿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分散和补偿自然风险。
  三是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优化农村资源配置。第一,针对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的多样化需求,简化审批程序,探索更加灵活、便利的服务模式;积极开发符合“三农”特点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制定合适的贷款还款期限。第二。积极探索农地金融制度创新。世界各国的研究都表明,通过土地流转能部分解决由于农地的细碎化经营而导致的全要素生产力的降低,是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土地经营效率的有效途径。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指出,当人均GDP小于500美元时,农民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经营土地为主,这种传统方式的目标实现只能是单纯循环的自然经济。只有当人均GDP大于1000美元之后(2016年中国人均GDP8800美元,远远高于1000美元),农村土地运用和市场价值才能显现出来,表现在土地拥有者有转移土地的强烈愿望,而土地经营者又有扩张规模的迫切需求,二者共同促进了土地使用权流转。农地金融是一种以土地为抵押的旨在为农业提供长期贷款的资金融通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土地的财产功能,将固定在土地上的呆滞资金转化为流动的开发经营资金,它具有债权可靠、贷款期限长、利率较低等特点。第三,积极稳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引导金融机构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规模化、多元化、长期化的金融支持。
  四是拓宽农村金融市场的融资渠道。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和开展涉农信贷资产证券化,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和股票。促进传统金融机构与相关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平台“对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守住网络安全和金融安全底线,促进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相关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金融发展经济
高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研讨
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影响研究
浅谈互联网环境下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
北京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测
后疫情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策略——以黑
陶瓷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共生要素分析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途径分析——
拼多多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