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工学论文 > 工业设计论文

为创新过程而设计——中关村西区规划方案

引言:高技术中心不同于地产开发   美国硅谷的巨大成功,使之很快成为世界各地创办高新技术的模范,竞相效仿,高技术中心(包括科学园、科技园、产业园)如雨后春笋,在世界各地掘起,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而更多的则是圈一块地,贴上一个标签,用以招商引资。而国际权威人士的研究已经告诫人们,硅谷是不能克隆的也不是依靠规划而成的。那种先划红线、规划,后盖房子的地产开发模式,与代表知识经济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是两回事,甚至是互相矛盾的。硅谷的地产已经给高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压力(Joint Venture: Silicon Valley Network, 1998)。中关村已被党中央和国务院确定为未来北京市、甚至是全国的高科技经济发展中心,代表二十一世纪的知识经济,传统的开发区规划模式和地产规划模式显然不应再重复,而硅谷又无规划模式可遁。中关村西区作为大中关村的核心地带,它的规划和设计应采用怎样的方法,便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摆在设计师、当然也是决策者和开发商的面前。本文所介绍的方案正是面对这一挑战所提出的一种设计思路。
  1 过程的研究:创新网络,有机衍生
  高技术中心的灵魂是创新,其核心基础是创新网络,而不是一群漂亮的大厦,所以,我们应该规划的是一个能满足现代创新网络需要的空间构架。
  高技术中心并不是在特定时段内“建成”而从此一劳永逸的,它是一个无限衍生的过程,一个持续的有机增长体。
  以上两点是本规划的指导思想,它的提出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它们分别在三个层次上进行,即高技术中心、企业和创新人才。
  1.1对国际一流高技术中心的考察:
  首先对一些国际典型的高技术中心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和分析,并着重研究的美国硅谷、日本筑波和台湾新竹高技术中心的形成机制、特点与问题,以作为中关村西区规划之借鉴。
  1.2典型高技术企业衍生案例的研究
  如果把来自高校和科研所的高技术成果比喻成种子,高技术企业便是一棵期望结果的苗。高技术中心则是高技术企业得以生根、发芽、生长、结果和繁衍的土壤。微观地考察一个(一系列)高技术企业的衍生过程,有助于对高技术中心的设计理念和目标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本研究着重考察了硅谷半导体企业衍生的规律,从中领略硅谷企业家文化孕育下的创新精神,冒险精神以及这种精神推动下的企业无限衍生的特征。
  1.3创新人才的需求研究
  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资源,当然是企业发展与衍生的主体,也是高技术中心的终端使用者和服务对象。权威学者的研究提示,交流网络,尤其是非正式交流网络是创新人才的最根本的需要(Saxenian, 1994)。酒吧、特色餐饮、休闲场所,往往是非正式交流的最佳选择。新的发明、企业的诞生,往往在这里发生。本研究还专门设问卷调查了中国创新人才对未来高技术中心的期望,得到一些基本的结论,包括:优美的办公环境(主要指绿化),低价位(但不是低品味)的办公楼,亲人、宜人的设施,宽松、自由的交流网络。
  2 为创新过程而设计
  2.1网络――高技术中心的基础
  (1) 功能区网络――满足创新过程需要的有机体
  有机地布局创业、生活、娱乐各功能区。并通过便捷、安全的地面和地上步行系统联为一体,形成功能网络。
  (2) 交流空间网络:技术创新的真正基础
  交流空间网络是高技术人才赖以交流的空间架构,包括:
  非正式交流空间:非正式交流网络被认为是硅谷发展的真正基础。因此,本方案特别注重非正式交流空间的规划。包括以斜街为主的步行街区和以现有古树为参照座标及原点形成的一系列宜人的户外空间。传统文化与现代高技术文化,自然与人文在空间上得以叠加。以斜街为中心,设计一个综合的步行区, 将各类主题餐厅、影视娱乐、各类风味饮食、酒吧、书吧,咖啡屋及特色购物等溶为一体,形成一个高品味,低价位,知识型的非正式交流空间,成为一个“技术学者”出入的场所。
  正式交流空间:包括培训和会议场所及半地下线形展示中心,与中心绿地相结合,呈弧线形横跨东西,将人流从拥挤的东部导向西部。线形展廊潜于起伏的草地之中,其顶富有韵律地分布圆形天窗,尽采自然之光,有如早期计算机的穿孔纸带。其南侧为下沉式步行道,内外空间交融。使人在流动过程中和良好的环境中轻松体验现代高科技。
  (3) 网络的屏蔽――形成“技术学者圈”
  环形步行带定义出网络的内与外。对外面向全社会,满足部分商业功能;对内形成一个内敛式屏蔽空间,形成相对隔离的“技术学者圈”
  2.2、网络的增长:有机衍生――高技术中心发展的生命
  (1) 功能衍生: 创新机制,持续发展
  遵从高技术中心的一般衍生规律以决定规划内容和布局:
  大学创新人才―――信息交流――-研发―――风险投资―――创办企业―――企业扩张―――子企业从母企业衍生―――企业扩张。


  (2)体块衍生: 平凡建筑,单元组合
  平凡简洁的建筑,单元组合,满足企业不断衍生及高技术中心可以持续增长的需要。世界上几乎所有高技术企业都是从小型企业生长起来的,而同时每家大企业都可能衍生数家或几十家小型企业,实用、低价位的建筑是创业者的需求。高科技企业的一个特点是快速的衍生、生长或消亡。这种单元空间则为使用者的频繁更替、空间的再利用提供了方便。平凡、实用、统一、简洁的建筑群与优美的环境相结合,可以形成北京市区中独具特色的高技术中心景观。
  (3)布局衍生:围棋战略,院落特征
  由外向内,使土地开发与企业衍生及实力增长相适应,充分利用土地价值。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知的,同时目前市场需求是有限的,所以与其说用不可分解的大型单体建筑,布满整个场地,形成一个不可调整的定格,不如用小型单元组合成满足目前市场需要的建筑群,而将余地留给未来,留出衍生空间。建设初期,除永久性绿地外,中心可形成大面积临时性绿地,此后不断被建筑所取代,地价向心增长,开发商的利益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保障。本规划的有机衍生模型则可以满足这种持续增长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布局衍生的基本规律是大明堂套小明堂,在衍生过程中,以现有古树为坐标和原点、基于采光和视觉景观的需要,形成一个个半围合院落,每个院落都是一个休闲空间。院落之间互相通透,并与中心绿地相连。其中包含中国围棋战略与北京四合院的布局特征。
  2.3、网络的环境――高技术中心质量的象征
  无论是创新网络空间还是有机衍生模型都是规划在一个生态与文化环境基础之中的,本方案包括以下几大特点:
  (1) 纳西山,怀疏林,透景引绿
  整体建筑布局东高西低、中空,同时留两条对角线和东西、南北共四条透景线。纳西山风景入怀,集中布置绿地,又使绿色渗入整个规划区,并与外界共享。
  (2) 大明堂套小明堂,完整的绿地系统
  整个绿地系统包括中部集中绿地、建筑群中的庭院绿地、周边至少20米宽的绿带、各个入口和广场,它们又通过步行绿廊形成点、线、面绿地系统。
  (3)树冠上的步道,远古生态体验
  遵从两点最近距离原则,将各交流空间和主要节点用高架于树冠之上的步行道相连系。使人类在进化了两千万年之后得以重新体验树冠生态。并与北大及中科院相接,形成区域交流网络。高架步行道中间为玻璃内设灯光。用轻巧的现代材料,编织出一个同时具有功能和象征意义的空中网络
  (3)起地形、布草坡,翠壅科技城
  整个场地四周绿带均向内起坡,以提高了外围可视绿地面积。会展中心则更是充分利用起伏的地形,将建筑主体潜于草坡之中,形成翠壅科技城的景观特色。
  (4)卵石水雾,夏流一片清凉,冬漫一层神秘
  沿两条对角视通走廊分布两条白色卵石带,绿草之上,格外醒目,巨型卵石之上设雾泉,两者合为一体。一方面揭示古永定河河岸的场所精神,另一方面,北京用水紧张,水雾则可以用很少的水量通过与卵石和地形及灯光结合,形成溪谷云蒸霞蔚的景观效果,夏天与草地的灌溉系统相结合,冬季则与采暖系统相结合,产生一片云雾。
  (5)循故道,爱古木,文脉悠长
  保留斜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集娱乐、餐饮、休闲文化于一体的亲切宜人的特色步行街区。保留全部古树,并以古树为参照坐标和原点布局户外空间、透景线及建筑群。保护和利用散布于场地内的文化古迹,包括:就地保留古迹,并与绿化或广场甚至现代建筑相结合;将具特色而不够文物等级的古建、门楼等集中于步行街区,形成独特的“北京街坊”。
  结语:开起和延续创新过程
  一个网络,一片创新的土壤;一个有机衍生模型,一穹无限的空间。这便是本方案对高技术中心的理解,和对高技术中心规划挑战的一种应答。同时,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呼吁:切勿用地产开发的方式来规划和设计高技术中心。

相关论文

中关村规划
试论高职院校职业牛涯规划课程的有效
论优化企业的人才发展规划
关于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发展西区旅游化
“地下空间建筑与规划”课程教学探索
浅议适应新形势的高校住房档案管理系
高等院校规划类课程实践教学现状调查
浅析国外警察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的特
基于混合遗传算法的船舶避碰路径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手机成瘾行为的
现代企业战略规划及实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