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群体性事件处置中不同阶段警察的心理应激及调控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7163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人们的价值取向正在向多元化发展,许多相应的制度法规、社会服务都还在不断地完善中,各种社会矛盾急剧恶化,频频爆发群体性事件,对社会治安造成了很大影响。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是当前公安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以民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群体性事件的现场情况瞬息万变,警察心理状态也变化万千。
  1群体性事件概述
  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加速期,各种利益矛盾日益凸显,群体性事件呈高发态势,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群体性事件指的是某些利益要求相同、相近的群众或者个别团体、个别组织,在其利益受到损害或者不能得到满足时,选择适宜的场所或时机,采取不当方式寻求解决问题,并产生一定危害的集体活动。
  2群体性事件中不同阶段警察主要的心理应激反应
  心理应激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境变化或刺激对人施以影响,作用刺激被感知到或作为信息被接收,一定会引进主观的评价,同时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心理生理的变化。通过信息加工过程,就会对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警察是群体性事件处置中重要的控制力量,能否有效的控制现场情势,直接关系到群体性事件后果如何。在整个处置过程中,警察的任务繁重,压力很大,心理反应常常随着情势变化而变化。其中不良的心理反应往往影响警察采取果断有效的处置行动。
  那么,根据不同阶段现场处置任务的不同,警察的心理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
  21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初期
  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初期的主要任务有:了解现场情况,迅速报告上级,通报涉事单位;掌握现场动态,控制重点人员;维持现场秩序,疏导围观人员;尽力说服群众,防止事态扩大。
  在群体性事件处置的初期阶段,有的民警处于茫然之中,不知所措,且内心抵触、被动应对的状态。不同警力之间缺乏配合,难以形成有效指挥的合力。在复杂危险的现场处置中,有些民警对现场的混乱感到恐慌,普遍出现焦虑、烦躁、愤怒、压抑等心理情绪,如果得不到合理的疏导和宣泄,这些负面的心理情绪很容易使一些民警在处置时思维失控、降低理智,把政策和法律忘于脑后,酿成如盲目抓人打人,或是错误使用武器、警具等过激行为,影响处置任务的完成。
  22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中期
  群体性事件处置中期的主要任务有:宣传教育,继续疏导围观人员;联系各方积极对话,消除情绪矛盾对抗;迅速调集警力,控制现场局势;采取管制措施和强制性措施,依法果断处置平息。
  这一阶段民警容易出现负面情绪的失控。被激失控心理危害性在于容易引发不必要的纠纷,容易被闹事分子利用,借以挑起事端,扩大事态。在执行处置任务中,多数民警是警龄不长的年轻人,自我调控能力较弱,情绪变化激烈。一些闹事群体往往利用年轻民警自控力弱的弱点,抓住上级要求民警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规定,用侮辱谩骂或故意激惹的行为挑衅民警,使得部分民警的情绪失控,出现暴怒、骂人,甚至打人等过激行为。在处置中期,双方处于僵持阶段,群众对警察采取了许多暴力和侮辱的言行。那些在公共场合穿着制服被群众殴打、羞辱或者泼脏水的民警,心中产生强烈的羞辱感,但迫于形势无法宣泄,只能压抑和忍耐,导致民警出现焦躁情绪,表现出理性行为下降,较容易对群众采取强制措施和暴力行为,不合理地宣泄压抑的情绪。
  23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后期
  群体性事件处置后期的主要任务有:及时解除现场管制,恢复正常社会秩序;保持警惕,防止事件反复;区分性质,依法果断处理闹事者;配合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在处置后期,强制措施的采取使部分民警感到兴奋;事件妥善处理后,委屈感、成就感和沮丧交织在一起;如果事件处置中造成伤亡的,民警会感到后怕、心痛、委屈和难过。部分民警在群体性事件处置结束后,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民警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经历了危及自身生命或身体完整性事件,在创伤性事件过去以后出现后怕心理。其表现为:以各种形式重新体验心理创伤性事件;闯入性回忆心理创伤时的事件,频频出现痛苦梦境;由于环境或意念刺激,重新出现处置时的异样感觉;情感麻木、心灰意懒;警觉性过高,容易受到惊吓。其危害性在于影响民警处置力的持续生成。
  3群体性事件处置后警察的心理调控
  31通过训练,培养警察沉着稳定的心理品质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紧迫性及不可预见性,处置事件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最初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反应,这就要求警察应具备沉着坚强、机智勇敢的心理品质。在日常工作和训练中,加强对警察注意力、承受力、耐力、迅速判断能力、沟通、口头表达等训练,提高民警处置各种情况的心理素质和应激阈限。因此在日常工作和训练中,加强对各种危机情况的适应训练,有助于在处置中充分发挥民警的能力以及民警的自我保护。
  32通过模拟演练,提高紧急情况下的心理反应能力
  公安机关可结合本地群体性事件的特点,进行仿真模拟训练,使指挥员和民警能够在不断的处置练习中,把需要一些时间进行思维判断的行为变为直接反应性行为,减少思考判断的时间。在平时训练中,可设置模拟的突发情况,施以各种干扰因素,创设一些合理的危急情境,让警察置身其中,使其情绪体验达到一定程度的紧张,以提高警察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在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既可以采取模拟训练的方法,也可以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进行配合训练,积累经验、相互磨合、建立默契。通过模拟实战演练,在接近实战的状态下强化警察的心理承受能力。   33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提高民警的心理应对能力
  长时间的处置行动,使民警处于疲劳饥饿、缺乏睡眠、缺乏作战动机、人际关系紧张、失去集体支持等不良心理状态。此外,处置事件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危险性和艰巨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受伤,甚至死亡的情况,民警很容易受到心理冲击,产生恐惧和焦虑心理。因此,应满足民警基本的物质需要,保证处置能力的生成和持续,全力做好基本后勤保障工作。通过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工作,为民警积极的战场心理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确保处置任务的顺利完成。
  34现场的心理支持与后续的心理跟踪
  处置行动情况千变万化,民警处置问题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在现场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是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有益探索和尝试。通过开展现场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及时净化民警的心理环境,解决民警的心理问题,有利于民警处置力的提高和处置任务的完成。
  由于群体性事件的危险性和多变性,对于部分职业处置经验不足的民警,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可能会造成事后生活工作的不适应。对于民警存在的不良心态,应当进行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建立心理服务机制,对在执勤中遇到突发事件的警察进行心理测试和疏导,从而减轻突发事件给警察造成的消极影响。
  警察的心理应激承受能力取决于健康的心理品质,同时要注意消除不良心理品质的影响,克服消极的应激反应。了解心理应激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克服消极应激反应的方法,如自我暗示法、身体放松法、呼吸调整法等,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应激问题,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相关论文

群体性调控群体警察不同
不同麻醉辅助用药复合腰麻对老年髋关
断奶母猪不同背膘对定时输精生产效果
不同冬闲绿肥轮作处理对玉米生长和产
冷却肉特定腐败菌群体感应的研究进展
不同提取方法对羊尾油品质的影响
不同因素对动摩擦系数的影响探究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顽固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用不同药物
论新时期我国弱势群体的保护措施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儒家体育思想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