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论民族院校校训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1-0255-02
  中共中央办公厅2013年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诚然,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院校的创办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民族问题、贯彻和落实国家的民族政策,而且是为了培养更多少数民族优秀人才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院校校训具有育人功能,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国家认同感”,争做文明的新时代大学生;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明白“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平等原则;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使“小我归于大我”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
  一、民族院校校训
  民族院校校训是其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其在校师生一起奋斗的目标和精神内驱力;是其大学文化精神之核心内容。北方民族大学是我国唯一一所建立在少数民族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国家民委直属民族类高等院校,其校训是:“团结进取,砥砺成才。”学校多次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
  二、民族院校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北方民族大学于1984年创办至今,一直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积极贯彻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借着“西部大开发的顺风”一路前行、“团结进取、砥砺成才”。民族院校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主导价值观,高等民族教育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更加有助于我国民族团结、民族发展、民族建设。民族院校校训是民族类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知识教育载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输入了“新的血液、新的动力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民族院校校训提供了文化理论意义支撑,导引着民族院校校训的建设方向,是其“导航仪”,不但扩展了民族院校校训的外延而且升华了其内涵,为民族类高校“内涵式发展”指明方向,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机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其一,精神之关联。中华民族是包括我国56个民族的统称,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北方民族大学校训“团结进取、砥砺成才”源自于中华民族精神、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院校大学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其心灵,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源自于中华民族精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精神一脉传承。
  其二,文化之关联。中华文化发展于华夏文明,华夏文明的源头包括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是历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演变、进步,历经中国古代文明、近代文明、现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而成。如今的中国,是一个拥有灿烂文化、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北方民族大学的校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渊源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三,民族院校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院校培育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地进一步从理论上提炼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在实际民族教育实践中;另一方面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两方面都需要“涵养”的作用。“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力开辟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活水源头”和“多样化渠道”。北方民族大学秉承校训“团结进取砥砺成才”,例如广泛开展民族道德实践活动、深化少数民族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活动等评选“心灵最美少数民族大学生”、“少数民族优秀大学生奖学金”,为进一步加深、拓展“涵养核心价值观”的渠道,通过北方民族大学的校训文化传播核心价值观、培育核心价值观亦是比较新颖的、比较与时俱进的、比较有意义的一个方面,值得实践。
  三、分析民族院校校训在核心价值观层面中的价值
  其一,国家层面――民族院校校训在“文明”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就国家而言,文明的国度是每一个公民所向往的国度,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民族院校的创办为我国民族团结、民族发展、民族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北方民族大学从1984年创办至今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累计为祖国培养4万余名少数民族人才,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民族地区的改革发展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服务和人才支撑。北方民族大学校训“团结进取、砥砺成才”意指“团结五十六个民族的师生、艰苦创业、克服困难、办好民族教育、砥砺成才服务于民族地区”,北民大校训引导更多的北民大人争做“文明的社会主义公民”,学校把学习好、贯彻落实好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开展各种党课、团课使全校各族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落实并实践“群众路线”,更加积极投身到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战场,切实把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与服务民族地区的改革发展结合起来,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民族团结重要基地”和“知识的摇篮”,争做文明的新时代大学生,更加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二,社会层面――民族院校校训在“平等”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就社会而言,平等是人人所追求和向往的权利。民族院校的创办就是为了使更多的民族地区、偏远的山区少数民族学生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权利,享受“社会主义阳光的平等温暖”。北方民族大学人谨记校训“团结进取、砥砺成才”,积极实践提高民族院校办学质量,提升民族院校办学水平,积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创造更多更好条件,教育少数民族学生、服务民族地区。北民大人深知“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强校、管理兴校”,必须使在校的一万八千余学生,56个民族的“学生大家庭”成员都平等接受高等民族教育,让莘莘学子茁壮成长在“民族的知识摇篮”,2013年9月9日,北方民族大学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成果交流会”,校长任维桢强调:“要做好‘以人为本’教育实践活动,一是要认真学习,扎实推进,重点做好处级以上干部对照检查工作;二是要认真查摆,找对找准,按照‘自己找、领导点、群众提、同事帮’的原则,认真查摆‘四风’方面的问题;三是要努力工作,力求实效,要踏实做好‘人格养成、知识获取、能力提升、健康体魄’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工作,推动学校改革与发展走向深入。”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切身明白“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平等原则,更加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三,个人层面――民族院校校训在“爱国”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就个人而言,从马克思主义辩证的观点看,个人与祖国的构成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首先,个人与祖国相互依存,祖国由个人构成,没有个人就没有祖国;个人也离不开祖国,离开祖国的个人就会失去原来存在的意义。其次,祖国不是每个人的简单相加,优化的系统的祖国大于每个人的总和。最后,个人与祖国之间有相互作用。一方面,国家对个人起支配、决定作用,协调每个人向统一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每个人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反作用于国家,个人的变化也会影响国家的变化。北方民族大学三十几年的教学成长经验一直秉承北民大人“团结进取、砥砺成才”的校训精神,让56个民族学生在北民大“心连心、手挽手、互帮助、共成长”,校训就如同北民大人的座右铭时刻提醒北民大人团结就是力量,以“爱校如家、爱国如母、爱校友如爱兄妹”口号开展各种大学生社团活动,实现“一帮一、一起走”,开展“民族团结月、古尔邦节茶话会”,举办“少数民族心灵最美大学生”表彰大会等活动,就是要让少数民族大学生真正明白“团结的力量”。我们是中国人,中国就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的同胞团结相连的共同体,北民大人就是这么团结执着地共同走过了三十多个春夏秋冬,北民大人就是坚持党中央的民族政策培育着各个少数民族学生,坚持北民大校训“团结进取、砥砺成才”的引导,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国家认同感”,使每一个少数民族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使“小我归于大我”激发深深不息的爱国主义情怀,更加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高等院校不同于普通综合性高等院校,其不仅是一个集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地方,更是我国民族政策和方针落实的学府,民族院校校训是“民院精神”的体现。北方民族大学三十多年的建校历练,其校训既融入了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精髓,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民院精神”。以民族院校校训作为切入点进行核心价值观培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精神世界”进一步探索,是民族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民族院校校训和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民族院校屹立在中国高校之林,屹立在世界高校之林,带着民族的希望、人民的寄托,一代代民族院校大学人谨记校训――团结进取砥砺成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文明的新时代大学生、切身体悟“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平等原则。“爱校如家、爱国如母、爱校友如爱兄妹”、团结进取砥砺成才、“圆你的梦、圆我的梦、圆北民大的梦、圆中国梦”。

相关论文

民族院校价值校训价值观院校核心
浅谈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助推国家治理现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企业文化管理的价值体现及构建路径研
浅析新时期农业科研档案价值实现途径
应用型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路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
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思考
浅谈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传媒产业价
浅谈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