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案例教学在MPA社会保障课程中的应用与思考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是海南大学MPA研究生的专业方向选修课。在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除了传统的理论教学、课堂讨论外,案例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在24个课时的学习中,一般会设置6个左右的课时进行案例教学。本文将结合教学过程,谈谈在社会保障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一、社会保障课程教授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1]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并被最早应用于医学教学领域,后来逐渐拓展到法学院、商学院以及公共管理教学中。
  案例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中“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强调“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在案例讨论和分析中,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实践经验丰富与否与其课堂参与程度和通过案例讨论所获得的收获是成正比的。
  对于MPA研究生而言,他们一般具有两年以上的公共部门单位工作经验,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这非常有利于在公共管理类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通过该教学方法的应用,将课程的理论知识与研究生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而可以较好的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作为MPA研究生的专业方向选修课,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系统了解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员思考我国当前社会保障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专题式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培养锻炼学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但考虑到课时和研究生对该课程学习的需要,对当前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是课程重要的内容,也就是说,实践性是该课程的重要特征。可见,课程的定位与案例教学对学生实践经验的要求是相匹配的。
  此外,该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三个学期讲授,尽管学生本科的专业千差万别,但经过两年多公共部门工作积累,以及2个学期公共管理知识的学习,包括政治学、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等相关课程,学生具备了从公共管理学科属性出发[2],研修该课程的学科基础。
  二、案例教学在MPA社会保障课程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英国分级诊疗制度、医疗保险经办服务外包的“湛江模式”、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陕西模式”等案例,取得了积极效果。本部分以英国分级转诊制度案例为例介绍案例教学的基本情况。
  1、相关知识的讲授
  该案例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这一专题的内容。在医改新政中提出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方针,积极推进我国分级诊疗格局的建立是医改的重要任务,而英国的制度安排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因此,通过对我国医改背景的介绍,为学生进行该案例的讨论提供相关知识准备。
  2、学员自行准备
  在专题讲授的同时,将案例材料发放给学员,让其在课后阅读并查阅相关材料,为案例讨论做准备,一般在案例讨论1-2周之前。结合课堂讲授的内容,给学员阅读案例提出一些有待于深入思考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我国双向转诊存在“肠梗阻”的问题?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到大医院就诊?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等?
  3、课堂分组讨论
  根据学生的年龄、职位因素、工作经历等,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平均每小组6-8人。有小组成员自行推选组长主持本小组的讨论,希望大家充分自由的发表意见。期间,小组成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时间大致为60分钟。
  4、集中讨论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每小组时间为15-20分钟,在每个小组介绍完毕后,可以有小组其他成员做补充,并一同回答来自于其他小组成员的问题。答辩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不同观点碰撞和交锋,启发思维。
  5、教师点评
  在各小组的介绍和答辩环节结束之后,教师对此次案例讨论进行点评,指出各小组观点的异同点,以及值得进一步讨论和思考的方向。
  三、社会保障课程案例教学中的困惑
  在社会保障课程案例教学中,学生总体能够积极参与,大家普遍反映收获较大。但也有几个问题不容回避。
  1、课时短,学生缺乏系统的知识结构
  社会保障课程的总授课学时为24,每次3学时,共8次集中授课。相对而言,社会保障作为一项社会制度,其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既包括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也包括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制度安排。同一制度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制度模式,即便是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制度模式也会存在差异;不同制度项目、同一制度项目的不同模式所依赖的理论基础也存在差异。因此,要系统的教授社会保障的相关理论、各国的实践与我国的制度安排所需要的课时是比较多的。而该课程总共的授课时间为24课时,在课程教授过程中,既要有所取舍,又要较为系统的为研究生搭建课程知识框架,本身就是一个挑战。而且,学生中具有社会保障专业学习经历的比较少,他们对于该课程相关问题的认识大多来自于媒体宣传和自己的直观感受,缺乏系统的知识储备。课时的限制、专业知识的欠缺,影响了案例讨论中学生的参与热情与讨论的深度。   2、在职学习,课外准备欠缺
  海南大学MPA研究生采取周末集中授课的方式,平常都有较为繁重的工作任务。根据课程安排,虽然会提前1-2周,将案例的相关材料发给学生,希望学生能提前阅读并查阅相关的扩充材料,但从实际情况看,收效甚微。大多数研究生并不能像本科生、全日制研究生那样,按照要求阅读或做相应的知识准备。这也影响到案例讨论的深度、广度,进而影响到案例讨论的效果。
  3、不同学生对案例的兴趣存在差异
  海南大学MPA研究生主要来自于海南省各级党政部门,部门分布广,既有办公室、政研室、发改局等宏观部门的学生,又有来自于人社、民政、渔政、海洋海事管理等部门的学生,也有来自于乡镇基层的学生。受其工作内容的影响,学生对社会保障问题的兴趣度存在差异,这体现在案例讨论中,感兴趣的同学比较积极的参与其中,而有的同学则采取应付、观望的态度。
  四、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为了不断提高案例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案例学习中不仅得到知识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锻炼其思维能力。在今后的案例教学组织中,考虑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因材施教,更加重视案例的甄选。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与使用,尤其是对于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MPA研究生而言,更要注重案例的甄选。案例甄选要紧贴当前的热点问题、要贴近学生的需要、要与学生的知识积累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第二,因地制宜,注重开发具有海南本地特色的案例。海南作为我国最南端的海岛省份,在社会保障领域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课题,而这些往往又是地方公务员关注的焦点。比如,海南的“候鸟老人”对于异地就医的关注就会比其他地方更紧迫,而这个案例不仅涉及到统筹层次、医保政策等专业问题,还会涉及到政府管理等问题。因此,结合海南实际,开发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案例将是下一步工作的一个方向。
  第三,注重案例教学环节的组织引导,务求实效。合理、高效、有序的案例组织是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今后,将通过多种手段,强化学生对案例资料的课前阅读;在案例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的全员参与;在案例总结和考核环节,要做到客观、公平、公开、公正。通过全过程的有序组织,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得到更大的收获。

相关论文

社会保障保障案例课程应用教学
基于案例的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试论舞台美术设计中的LED屏幕应用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试论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