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对策探究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大学阶段的他们,思想和行为将会发生极大的转变,在这一阶段他们将会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根据自我的感性认识,来接纳与他们檫肩而过的多样化的客观存在,并在长期的接触交往中,逐渐形成一系列不成系统的思想认识,而此时的这些思想观念是自我的社会经验和感性认识的综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感知,是感性的、不科学的。因此,处于大学生产生并形成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并最终提升为人生信仰的关键时期的大学教育对大学生的社会认知的形成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他们的人生发展也是不可估量的。
  信仰,是指人们所认定的对某种具有最高价值的理论、思想、学说、观念等高度信服、敬仰、向往和追求,并作为自身终极价值追求的活动。[1]是人类最基本和最深刻的精神活动,作为文化的灵魂,信仰决定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并构成该时代文化成就的本质特征,对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个人、民族乃至社会是否存在有信仰以及信仰的科学性与否是个人、民族和社会在纷杂的世界丛林中做到独立自主、不顺波逐流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理论,在人们认识、实践过程中发挥着指导性作用,它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应当发展为崇高的社会信仰。目前,强化对在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不单纯的只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关键的是在于让他们自觉立足于当今社会的发展、立足于当代基本国情来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的必要性。这是社会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然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表现
  随着社会结构的全面深化改革,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许多旧的社会结构模式将发生全方位的转变,原有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甚至一定的思维模式都要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带来一系列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造成暂时性的社会失衡。在这场深化改革过程中,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死灰复燃,冲击着大学生的视野,松懈甚至瓦解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得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危机。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多元化的信仰。突出的反映为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多种非科学性信仰的共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各种思潮的涌入,各种新观念、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加上思维方式不成熟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处于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状态,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在崇物的多元化上。[3]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都有机会生根发芽,占有立足之地。这种信仰的多元化日渐冲击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第二、信仰的淡漠化。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贫苦百姓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马克思主义因而成为了广大群众的信仰。然而随着苏东剧变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使得社会主义事业处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加之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使得人们的信仰出现了动摇,少数人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信仰。第三、信仰的感性认识。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都缺乏科学性的认知,他们的认识是基于人云亦云、大学教育环境的感染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念,因此这种信仰是充满危机和不稳定的,它可能随着大学生在接受更多社会信息中逐渐退却。
  二、信仰危机原因分析
  社会的客观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规定了社会内容,也制约着社会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大学生在信仰上存在的诸多问题都可以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找到其产生的依据。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认识不足
  首先,此阶段的大学生生理、心理在急速发展,突出的表现为对成熟、自主的追求,要求摆脱对他人的依赖,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为强烈、而这种意识更多的反映出是种感性认识。因此,在理解马克思主义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根据自身的喜好兴趣随意添减,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具有很大的冲动性而不是居于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其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的不系统、不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极其丰富贯穿于各门学科且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向,是系统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应是全方位,单一的或是肤浅的学习都无法对马克思理论形成正确的认识更无法提升为信仰了。而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上浮躁,不能专注的学习理论知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阅读和学习都停留在只言片语的表面功夫上,对理论的发展、形成背景等也无法系统掌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由于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的学习都无法达到质变的度的要求,因而无法准确的把握马克思主义,也就无法上升为科学信仰。
  2、价值体系混乱
  社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织方式及其关系格局,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安稳的社会结构中人们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价值思维。社会深化改革的推进打破了原有社会结构的完整格局,旧的稳定的价值体系也被打破,同时,价值体系出现了新的内容,新的内容与旧内容相冲突,面对这种冲突,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解决办法,进而产生了观念的混乱与困扰。同时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扩张,西方发达国家在进行资本输出的同时也加大了思想文化观念、意识的渗透。试图向全世界传播西方社会的三权分立、自由民主平等等思想,从而达到用西方的普世价值来支配世界的目的。然而,处于非理性,尚未形成系统的、稳定的价值观的大学生在接受这些信息时无法做到科学甄别、从而产生盲目崇拜,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难以扎根确立。
  3、高校信仰教育存在误区
  首先,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意识不浓。主要体现为信仰教育未能深入实践范畴,只是停留在空泛的理论上。加之,部分教育者本身就存在着价值信仰问题,自身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缺陷,思想意识不高,责任感不强,将信仰教育仅仅看为工作的需要,很难花费精力投身于信仰教育事业,因而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在形式上就只能是枯燥直白的照本宣科,在内容上不注重解答学生存在的思想困惑。其次,在教育中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认知和接受能力。在教育中,往往从教育的硬性指标出发,从教育者的主观认识出发,而忽视了被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时对灌输内容的认识、理解、接纳还是排斥等情感的反映,因此对受教育者的信仰教育效果并不明显,马克思主义内容系统丰富,如果单存的靠灌输式被动的传播,而不能使被教育者从主观上认同并接受,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是不现实和困难重重的。   4、网络信息肆意传播弱化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网络媒体的出现,扩展了人们的沟通渠道,丰富了人们的见闻和信息面,使得人们的文化信息交流更加快捷。然而网络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强化人们的思想交流同时也带来了思想观念上的困扰。在大众媒体上各式各样的信息鱼龙混杂,既有科学性的信息,也存在着不少的糟粕思想,既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文化信息,也存在着逆时代潮流否定社会发展的信息,它们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大学生是网络媒体的主力军,他们在网络信息中首当其冲,这些相互冲突的糟粕信息无形中点到混淆了许多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得马克思信仰出现危机。
  三、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策
  1、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力度
  首先,信仰是建立在一定思想基础上并最终形成的。“知”在科学信仰的确立过程中至关重要。人们“知”之越全面、越深刻、越肯定,其理想、信念、信仰的确立就越真实、越坚定,反之亦然。[4]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全面科学的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克服机械、片面、唯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是做到“知”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前提。其次,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学生意识和实践中的巩固,是一个深入发展过程,需要从感性认识阶段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层面。只有到了这个阶段,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才会超出“主义”的崇拜上升为“科学”的认识。如果单纯的只看到“主义” ,而不了解它的“科学”本质 ,那么这种信仰是感性的、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是缺乏根基的。社会主义发展至今,经受住了无数次的质疑、批判、否定,其科学性经受住了历史和时间的考验。因此大学生只有努力学习,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质,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由感性升华到理性,才能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5]。
  2、加强学校课堂教育
  大学是传递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战场,而成功的课堂教育是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前提条件。因此,课堂上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极为关键的。大学生在充实自我思想的时候忽视了社会实践的洗礼和磨练,致使部分大学生成为了行动上的矮子。如果仅靠课堂上纯理论的灌输和传授,而忽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衔接,那么,传授的理论仅仅是对他人思想的照搬照抄而无法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无法深入的理会思想所蕴含的丰富内容,而这些内容也就得不到学生们的认可和接纳,正确的认知内化为学生自觉的思想行为也就成为了一纸空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塑造更是无从谈起。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要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积极性和兴趣,这就要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强有力的深入改革。在内容上,与时俱进,突出时代性。要紧密结合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的基本客观国情;将理论与现阶段发展的实际衔接起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等方式给以大学生深刻、生动的内容讲解。只有提高大学生对于学习、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他们才会从内心深处接受认同,进而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
  3、加强党的建设
  首先,在社会层面上,严厉打击社会腐败现象,提高党和政府的廉政建设,从而减少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负面影响。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社会就业、住房问题等从而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凸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学校中,党组织与学生休戚与共、密切联系,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影响和牵制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因而,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在理论和实践中的积极影响力,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他们心中的根深蒂固打下坚实基础、发挥建设性作用。学校党组织在日常工作中要坚持以为学生服务为核心,切实维护学生利益,不仅要关心学生的物质需求,也要注重他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带领学生学习党的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和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使他们深入社会,切实体会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此外,党组织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跟上发展潮流。党组织要加强与大学生的思想交流,时刻掌握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对思想或行为出现偏差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做到未雨绸缪。同时,加大引进优秀人才的力度,提高党组织的活力、创新力和凝聚力,吸引大学生向组织靠拢,为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坚实组织基础。
  4、加大网络管理力度
  网络媒体在使得人们的文化信息交流更加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思想观念上的困扰,由于大众传媒承载着各式各样的信息,既有先进优秀文化又有落后糟粕文化,各种信息鱼龙混杂,难以甄别。这无疑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巨大冲击。因此加大网络管理力度对巩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大价值意义。首先,通过加强对网络信息的发送、传播渠道的有效监督,可以做到对不良信息的有效控制,净化社会网络环境,减少社会的污染源,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其次,在控制不良信息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传递正能量,利用网络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例如:图片、动漫、影音等方式来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号召力和渗透力。最后,加强网络法律制度建设,健全网络赏罚机制,提高社会群众的网络环境维护责任感,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的网络风气,从而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关论文

马克思主义马克对策信仰危机大学生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
农业企业会计网络化对策探讨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基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思
大同旅游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发展存在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
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