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班集体建设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6)02-0111-06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树人就是广义的人才培养。班集体是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是学校党建、团建和学风建设工作的基层执行单元。本文基于笔者长期的工作实践,分析探索以班集体为载体来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新模式。
  一、关于班集体建设推进立德树人的理论思考
  (一)班集体概念辨析
  1.班集体不同于班级
  班级是学校按照专业设置、生源特点、管理需要进行组织的群体,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是为了完成教学和管理任务而设立,偏重于分而治之,未必有系统的教育管理。班集体则是班级发展的形式,优秀的班集体应当具备明确的发展目标、强有力的领导团队、正面积极的班级氛围,偏重于凝聚提升。在班集体建设和集体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得与失、奉献与索取、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班集体是协作性的集体,是在来自群体内部的内聚力推动下具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能力的有机体。“班级组织自身就是一种无可替代的教育因素,具有非他莫属的教育价值。”[2]因此,班集体是有着内在教育生命力的集体。
  2.先进班集体的作用
  人是群居的动物,需要有强烈的归属感和组织依赖感。群体动力学、人际交往理论、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理论表明,集体对个人有着强烈的带动作用。全面发展的先进班集体能够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与平台,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己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得失机会,帮助学生真正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对于高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先进班集体拥有自己的舆论教育氛围,不仅能够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还将起到教育班集体成员的作用,使每位成员接受班集体共同理念的指导,达致自我教育。
  先进班集体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根据这个发展目标,班集体的成员在集体中各司其职,整齐有序,共同努力,配合学校各项教育教学管理,达致自我管理。
  班集体有自己强有力的领导团队,在领导团队的引导下,班集体成员能够对日常的学习生活秩序进行维护,确保集体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确保集体成员的合理诉求得到满足,具有自我服务的作用。
  (二)立德树人内涵解析
  1.“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
  “立德”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也就是说,古人认为要达到至高境界,最基本的是树立良好的意志品德,其次才是实现事业上的建树,最后才是著书立说。这三个目标一直是古人追求的不朽事业,又叫人生的“三不朽”,而立德作为“三不朽”的首位更反映了古人对道德培育的重视。“树人”出于《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思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规划应当是如何种粮食,十年之内最重要的规划应该是植树造林,而作为终身规划的事情应当是培养人才。
  事实证明,“德”不可能自然形成而需要“立”,“人”不可能自发成才而需要“树”。“立德”是为了“树人”,而“树人”首先要“立德”[3]。当今社会,“立德”中的“德”也就是广义的道德和美德,即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立“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之德,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也就是树立理想信念、集体主义精神、责任感、荣誉感等意志品质;而“树人”中的 “人”也是广义的人才,是高等教育事业要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
  2.“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在新形势下,国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求高校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班集体在“立德树人”中的主要功能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正确组织起来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集体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4]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并在无形的集体舆论中潜移默化、规范言行、陶冶情操。
  第一,通过文化涵养,培育理想信念。文化讲求以文化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功能和吸引凝聚功能。班集体区别于其他组织的特征便是教育功能,这也是班集体文化形成的内因。良好班集体文化的形成是集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集体的追求体现了个人的理想,集体的氛围激励着个人的精神面貌、理想目标和拼搏动力。通过班集体文化建设,可以凝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坚定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第二,通过氛围营造,培养责任感与荣誉感。班集体氛围即指班风,涵盖学风、舍风、考风、思想观念、精神面貌等,以集体言论和集体行为作为外在表现,以责任感与荣誉感作为内在追求。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社会”,学生在此集体居住、集体上课,遵循共同的课业要求和相同的培养方案,有特定的智力、思想、心理、情感的共同性和相融性以及特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加强班集体建设,更有利于营造小伙伴式的情感需求和成长需求,满足学生社会化成长需求和人际交往需求,并通过班级氛围营造和感染带动外在的言行,从而激发和强化学生内在的责任感与荣誉感。   第三,通过目标引领和规矩约束,提升整体素养。 班集体发展目标和班规会让每一位班集体成员将自身前途命运与班集体的整体发展紧密结合。人际交往理论认为,当学生为同一目标共同努力并且有所收获时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效能感。这种强烈的、持续性的自我效能感,会不断激励学生投入班集体建设中,从而最终实现自身与集体的价值统一、共同发展。因此班集体建设对个体发展表现出显著的引领和推动作用[5]。班集体还通过班规制约着集体成员的言行举止,指导成员的发展。比如:制定奖惩明确、落实彻底的班集体制度,营造遵纪守法、诚信负责的班集体氛围,树立见贤思齐、不贤自省的思想观念,促使班集体成员在维护集体荣誉的过程中也促成自身素养的提升。
  第四,通过榜样示范,激励学习成长。高校班集体会涌现出各类的优秀个体,比如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各类学术竞赛获奖者、创业明星、优秀志愿者等等,他们会在学习成长方面发挥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促使个体不断矫正自己的言行,向优秀迈进;会对班集体的所有成员产生正向的激励,从而带动班集体所有成员共同前进。
  第五,通过和谐共赢,培育创新精神。班集体是由文化地域、家庭传统、个性特征各不相同的个体组成。如果能在班集体中营造和谐共赢、理解包容的氛围,就能实现每一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在这里,个性张扬不会受到压抑,与众不同的习惯特点能够受到包容,班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友爱积极向上,必将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个性和独立是创新的前提,而和谐共赢的班级氛围,也有助于不同思维的碰撞和观念的交融,更好地培育创新的火花,塑造创新的能力。
  二、高校班集体建设的现状
  高校班集体的建设现状也是和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现状密切相关的。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文化多元化以及高校培养机制和管理模式的多样化都对高校班集体建设带来冲击。
  (一)集体主义观念趋于淡化,则德无彰显
  在社会转型期,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有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另外,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思想活跃、个性独立、自我观念强,在个体特征上他们多才多艺、个性鲜明,然而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却带有明显的任性和狭隘。
  对本校近500名学生的文化观问卷调查发现:65%的学生认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统一的,当它们发生冲突时,个人应服从集体”,35%的学生认为应该“优先考虑个人”“个人不能吃亏”。在“集体荣誉和自己关系大不大”的问题调研中,44%的学生认为不大,近28%的学生对班集体荣誉不关心。由此可见,虽然大部分学生的认识符合主流价值导向,但是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中集体主义观念正趋于淡化,不利于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塑造和形成。
  (二)班级模式受到冲击,则人不合群
  目前大学班级模式受到冲击,很多学生游离于班集体之外,班级诸事与己无关,或者自我奋斗,或者自我放弃、沉迷网络等虚拟世界。主要外因有三:
  第一,社团活动影响集体。随着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不断发展,兴趣爱好类的学生活动日益丰富,这对班集体中同学的日常交流产生了冲击。社团聚集了一批兴趣相投的学生经常参加活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们参加班集体活动的时间,影响了班集体的建设。
  第二,管理体制削弱集体。当前高校创设了形式多样的培养机制和管理模式,如教学管理学分化、大类招生、双学位制度、弹性学分制度、跨专业选课制度等,这些举措打破了传统的班集体界限,加上大学没有固定的教室,大学生上课较多随机选取座位,班集体成员共同学习的课堂时间少,更多的课余时间是个人自己安排,学生离散现象日趋明显。这容易导致学生的班集体意识淡薄,班级的凝聚力下降。
  第三,网络文化冲击集体。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成为当代大学生大学生活的第二阵地。网络让大学生汲取了更多知识,但也让大学生养成了“和陌生人说心里话”的心境,QQ聊天、网游、博客等让大学生在虚拟世界里找到了精神寄托。网络、手机等传媒工具的发展使得学生所接触和可供选择的学习与生活的形式越发多样化,同学相处和互相了解的机会越来越少,班集体的群体性、共融性和交流性受到一定的冲击。
  (三)班级组织活动较少,则心不凝聚
  在对400名学生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问卷中,有关于参加班级活动的问题设计:“你愿意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吗?你们班级活动组织的多不多?(双选)”问题的调查结果见图1。
  根据图1可以看出,学生参加班级活动的意愿和班级组织活动的次数是不成正比的,绝大部分学生愿意参加班级活动,只有少数学生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认为班级组织活动次数多的人数远远低于认为班级组织活动次数少的人数。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班级平时组织的活动较少,从而导致想要参加班级活动的学生无法参加。又是什么因素导致班级组织活动较少呢?一方面班干部可能会考虑到安全的问题和经费的问题而不敢或无力组织班级活动;另一方面则是班干部的不作为,有的班干部可能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较少主动积极地组织班级活动。第二,班级平时组织活动意义不大。虽然很多学生愿意参加班级活动,但是由于所参加的活动意义不大,专注于学习或者更加理性的学生可能就会避而远之,而将时间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四)班委干部作用发挥不够,则班级无核心
  班级委员是从学生群体中选拔出的优秀分子,他们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品质较好,热心班级事务,乐于助人,为人热情大方,在班级中发挥着引领者和模范带头者的作用。他们所引领的不仅仅是整个班集体的行为导向,还应引领班里的思想动态,维系班级凝聚力。但实际的情况是,很多班级的党员干部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调查显示,少数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较小,他们混同在学生党员之中,无法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在班委的作用发挥上,很多学生认为,能够发挥主要作用的就是班长,其次是团支书,而其他的班委成员则可有可无。这就导致班委整体的凝聚力不强,班集体缺少核心,不利于发挥集体效应。   (五)班集体建设缺少规划,则成长无合力
  大学生班级的年限往往就是学生读大学的年限,除了学生转专业、留级、休学等意外状况的出现,一个班级陪伴一个学生的时间就是4年。一个班集体对学生大学生涯的影响是深刻的。这就要求班集体建设有长远规划,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但是,当前的班集体建设很少具备长远意识和规划意识。无论是处理班级事务还是组织班级活动,班委成员凭着“拍拍脑袋”或一时兴起决定,无章可循。班委更是少有人会认识到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对于一个班集体建设的重要性,因此更少有班级会重视精神方面的发展和规划。
  调查显示,认为班风和班集体氛围对个人影响很大的有48%,认为不大和没有的占52%(见图2),但是认为班集体发展目标对个人有促进作用的占73%(见图3)。说明很多学生对班集体建设不太重视,但是对于班集体制定整体的发展努力目标还是很有期待。
  从当前班集体建设的现状可以看出,集体主义观念弱化、管理模式受到冲击、班委作用发挥不够、班级活动组织太少、班集体建设缺少规划等等使得班集体凝聚力不强,学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和向心力比较弱,高校班集体建设面临挑战。
  三、以班集体建设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实践探索―以青岛科技大学信息学院为例
  班集体是一个以责任关系彼此联结在一起的有着内在教育生命力的有机体。大学生正处于“立德树人”期的关键阶段,高校需要通过班集体建设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发现,对班集体建设影响因素调研结果进行排序,排在第1位的是“班集体同学团结一致和班风”,排在第2位的是“优秀的班干部”,排在第3位的是“负责任的班主任和辅导员”,排在第4位的是“成功的班级活动”。
  针对这些情况和前面的现状分析,我们在以往理论思考和工作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以加强学生集体意识、责任意识、荣誉意识、成才意识为重点,开始了以班集体建设推动立德树人的实践探索。
  (一)创新班集体建设模式
  利用学校网络设立班级活动栏目,便于班级活动新闻及时上传,加强班级间的相互交流和成果展示。充分利用微信平台,顺应“微时代”和“互联网+”大潮,进行班级建设视频展示,宣传优秀班集体的建设成效。由本专业老师牵头,开发使用班主任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班级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让每一位班主任都能够直观地查阅学生的个人信息及性格特点和奖惩情况等,并随时记录和补充相关信息,建立完善的学生档案,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探索企业参与班级建设的新模式。联系公司对班级冠名并提供班费支持,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奖励品行兼优学生、奖励优良学风班、奖励班级文化建设以及奖励班级活动等方面开展合作。
  (二)凝练班集体活动品牌
  广泛开展班集体建设系列活动:2014年11月举办“青春筑梦 携手远航”学风建设总结表彰大会,隆重表彰了十大优良学风先进班、学习进步班和十佳宿舍;2014年6月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佳主题团日活动评选;2015年3月表彰了十大优秀班级活动和校院两级优秀班主任;2015年3月开始部署十佳团支书、十佳班长、十佳班集体、学术先进班、社会实践先进班、考研优胜班评选;2015年4月在毕业生班级中开展班级视频大赛,凝聚班级大学4年的点点滴滴,将视频在学院微信平台展示,增强毕业班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2015年9月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班歌大赛”;2015年10月到11月举办“责任与荣誉―信息学院2015年班级建设总结表彰大会”。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优良学风班”“十佳班集体”等班级建设品牌将形成榜样示范作用,“十佳团支书”“十佳班长”将营造个人以集体为荣的氛围,并激励优秀学生干部发挥作用,“十佳主题团日活动”“班歌大赛”以及正在策划中的班级文化建设展示大赛将成为推动班集体建设的活动品牌。
  (三)完善班集体保障制度
  完善班集体保障制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度保障,二是组织保障。
  第一,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班集体建设各项制度,使班集体建设各项举措制度化、规范化、常规化。不断完善《信息学院班主任工作实施细则》《信息学院关于加强班级建设的实施意见》《信息学院学风建设实施意见》等相关规章制度,从制度上推进班集体建设,力求完善班级建设工作机制,构建科学、合理、全面、富有可行性的先进班集体考评体系。注重班集体进步的程度和班级特色,并综合考虑年级高低、专业特色等差异,以思想政治、学风建设、科技创新、文体艺术、班级特色、社会实践以及诚信体系为主要内容,建立“达标”与“竞标”双核并驱、多元化多层级的先进班集体评选办法。
  第二,完善组织保障。完善班集体管理架构,带好、用好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健全和完善学院统一领导、班主任辅导员齐抓共管的班级建设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班委、舍长等学生干部的作用,建立起覆盖宿舍、教室、操场等领域的立体化班级建设模式,把班委纳入学院人才培养整体战略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
  (四)确立集体目标导向和集体贡献导向
  发挥优秀班集体的典型示范作用,不仅周期性选报十佳班集体、优良学风班等,还要加大表彰和宣传力度,通过优秀班集体评选和表彰过程中对于各个班级在思想组织建设、班风学风建设、文化建设、情感氛围营造、体育健身活动以及寝室文化建设等各方面所取得成绩的展示,树立优秀典型,发扬先进事迹,营造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帮助班主任和班委以及班级每一名成员根据优秀示范,提出班集体分阶段的奋斗目标,并将奋斗目标及时转化为这个班集体的意志和行动,转化为每一个成员个人的理想追求和行为准则。
  集体是由每一个个人组成的,集体的荣誉和集体的凝聚力离不开个人的奋斗,需要班级所有成员的参与和维护。因此,学院为提升班集体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立了评优集体贡献导向,在国家奖学金、各个层次的先进个人评选过程中加入集体贡献导向,在优秀班集体的个人享受到更多的评优机会。在这些措施的激励下,班集体建设的积极性大大增强。班委会和班级同学更加重视班集体的荣誉。
  (五)加强班集体文化建设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环境,而班级文化则是班集体的灵魂所在,对学生个体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班级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凝聚大学生、塑造大学生,这既是党和国家对新时期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广泛开展班歌大赛,用艺术的形式发挥美育功能,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的力量;组织班徽、班训设计大赛,通过对班级形象标识的设计,来培育班级特色和班级积极向上的文化,并用班级文化来引领、凝聚班级建设,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全院打造“活力信息 智慧信息 荣耀信息”文化,让集体、责任与荣誉深入人心。比如,研究生2013级班集体将“赞美集体,欣赏个人;立身谨慎,为学严肃”定为班训,树立集体主义旗帜,培育崇高的理想信念。各个专业班级种植毕业纪念树时讨论的专业口号“荣耀通信”“擎天计算机”“天羿信息”以及后来的企业冠名班“高信班”“科大有志班”,都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班名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很容易形成班级文化传统,为青年学生喜爱和接受、传承和发扬,从而有利于班集体文化内驱力的形成。要把班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目标提炼为班训,将班级的精神和管理理念汇聚成文化,时刻提醒、激励、熏陶、带动班级成员,激发学生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动力。

相关论文

立德视域班集体高校建设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浅谈高校思政教师法学素养培育的三维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建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