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刍议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023-03
  2015年的两会期间,新华社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生态文明建设纪实》的报道,报道内容充分表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的深刻见解,及我国对生态文明发展的高度重视。
  在2015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表示,“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党的十八大首次运用了单独的篇幅来系统阐述生态文明,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根本,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远大目标,使得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拥有重要战略地位,生态文明建设同其他建设一样,要求具有理论指导的一贯性,为此马克思这一活的源头则不可丢。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学习时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因此在生态文明这一问题上,我们全体上下一定要牢牢树立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处理好坚持与发展的关系,把握好马克思生态文明和当前生态建设的联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按照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坚持正确方向,保持党的理论创造力,不断研究并解决新问题,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部分的生态思想,为当前的实践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且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也彰显出了诸多特点和经验,所以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要从多重视域出发,这对于当前生态文明工作沿着正确轨道深入推进是很有必要的。
  人和自然之间关系是人类社会长期关注的主题。近些年来,随着发展步伐的加速,自然问题越发凸显,汇集世界焦点。日益严峻的环境需要我们反复重审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反省我们的生存和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日益备受世人的关注,重读马克思也就成为当务之急,运用马克思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去审视实践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给我们破解生态问题提供了智慧借鉴和哲学指引,给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根基,本文拟就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理论予以论述,并探索其重要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内涵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两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强调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肉体和精神生活不可能摆脱自然界,必须与自然界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因为我们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有活动都要受到自然界的影响和制约。”自然界是先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人类来源于大自然,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人类和自然界体现出了无法割舍的关系,都是自然界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客观世界,也可通过劳动实践支配客观世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以自然界为前提条件,人类对自然界是具有依赖性的,人类为了要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就需要对自然界进行客观的实践活动,活动的展开则是要以自然界的存在为前提条件,若要使得实践活动顺利展开,就和环境一起共存和发展,并对环境有着依赖性,这种依赖性的存在需要我们首先要尊重自然,进而更深层次的维护自然,才能和自然一起长久、有序的发展。在人类进行社会实践过程中,都要与自然、社会形成或多或少的互动关系,相互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构成了相互影响的网络关系。要在人与自然相互影响且复杂的关系中寻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有序、长久的发展,就需要改变不合理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环境问题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治之症,同时出现了自然的异化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社会问题,人与自然之间表现出来的不和谐问题最根本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表现。近代资本主义出现的环境危机本质上是制度性的危机,若想要从源头上解决这些生态危机,最根本的途径则是对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变革。只有从根本上变革不合理的生产制度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长久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思想,强调的是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历史运动来解决人与自然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为了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矛盾,则需要通过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人类自身的和解”。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同样深远的意义。
  (一)树立生态自然观的正确指引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到工业文明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了确立与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更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精神财富,人类不断寻求新的手段征服自然,主宰自然。在这样的现状下,虽然资本主义也给社会发展和进步带来了一些好处,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仍然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和本身所固有的缺陷,资产阶级对自然资源进行着毫无节制的消耗和破坏,并且没有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只是一味所取。资产阶级采取了得不偿失的方式对待自然,以环境的大面积破坏为代价用来换取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违背了自然的客观规律,严重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环境严重失衡,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如雾霾天气的不断增多、森林消失、水土流失和地力损耗等。这些环境问题的出现也给我们发出了警示:如果人类无休止地做出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自然势必会有反抗,将会导致人类面临生态的不平衡,顺势会出现严重的生态危机,最后会出现自然灾难,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结果是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时,必须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克服不协调的因素,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矛盾也随之出现,这些矛盾还是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
  中国梦是承载着亿万国人的伟大期许,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指明灯。“梦”亦重要,但实现“梦”更重要。生态文明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明则是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行动,中国梦就是要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提供了基础条件。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就目前我们所面临的环境形势,如雾霾严重、水污染及森林退化等,这些迹象表明,要促进我国长期健康有序发展,就必须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思想,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复兴梦和富民梦。最终,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
  (三)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导向
  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指出:与其说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如说是大自然创造和演化的产物,从这一观点可以看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二者紧密联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理论与实践是在循序渐进、不断向前推进,直到出现了“美丽中国梦”的生态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把生态环境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因素,早在革命战争时期就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的联系,随后又领导开展了保持水土、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和绿化祖国等相关环境工作。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到了基本国策的重要战略位置,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使得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也得到了更有效的发展,并且也将环境保护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上,同时还提出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战略方针,使环境保护法治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中国当代国情,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于1994年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此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式确立,统筹兼顾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协调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社会。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建设生态文明。之后,把“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十一五”规划纲要。党的十七大也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调整经济结构中的不合理,形成环境、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齐头并进。
  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及其原则等做出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将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在我党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从而也突显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地位,并且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我国在节约资源和提出保护资源的一些相关举措时,重要的是环境的保护要有制度的保障,要有法律的保护,从而才能实现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实现人民福祉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紧紧围绕美丽中国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方法。
  美丽中国梦的构想,是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为一体,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生态观的思想精髓,是在探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中的正反两方面中总结出的深刻经验教训,并不断思考和对比之后形成的理论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念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美丽中国”伟大思想的提出,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和前提,更需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作为物质条件为其保驾护航。同时,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是为美丽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建构出的科学系统的生态思想也正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支柱。因此,习近平生态思想的提出也为美丽中国的实现注入了新的思想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新的时代体现。
  习近平生态思想实质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解,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文明状态。实现“美丽中国”这一伟大理想,必须使人们从思想上清醒地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基础,习近平生态思想是提升全民生态情怀、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价值在于,能为更好地处理全球性生态危机提供解决路径,为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和指导意义。相信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一起呵护人类共同生活的地球家园,人类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美好,最终实现美丽中国梦。

相关论文

马克思主义马克当代生态价值
企业文化管理的价值体现及构建路径研
浅析新时期农业科研档案价值实现途径
浅析城镇化发展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管
浅析我国当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浅谈我国当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浅析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思考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
浅谈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传媒产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