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针探索的历史考察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首都北京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026人,候补代表107人,代表全国1073万名党员。59个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劳动党和人民革命党的代表团以及国内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应邀列席了此次大会。八大是在中国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大陆已经确立起来的前提下召开的。大会的主题就是“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对于作为社会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重要方面,八大确立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中共八大提出“双百方针”时国内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文化事业发展在党的领导呈现出勃勃生机,随着中国新民主义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度的不断深化,中国的文化建设也就要是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这就要求党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开辟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
  1953年9到10月,全国文联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毛泽东指导戏曲工作“百花齐放”的原则,应该是中国发展文学艺术事业大方针要求。在这些正确的文化建设理念了的指导下,中国的文化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随着新旧思想的交锋,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文化战线上,有必要开展一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和清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唯心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因此,在1954年到1955年党领导并组织了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活动。通过对活动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1955年3月1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指示》,指出:“在各个学术和文化领域中清除资产阶级错误思想的任务,不是应该短期的批判运动所能解决的,必须以长期的努力,开展学术批评和讨论,才能达到目的。”这个指示对正确开展学术研讨和批评提出了很多有益原则和方法,如解决学术问题上的意见不同时,应该采取自由讨论的方法,反对采取行政命令的方法;应当容许持有不同意见的少数人保留意见,而不是简单的是否服从多数等,为“百家争鸣”创造出有利条件。这些都反映了,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着对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方针,探索着符合中国特点的文化事业现代化道路。
  伴随着1955 年下半年开始的农业合作化步伐加快,1956 年上半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原定 15 年左右完成的社会主义革命,在 1956 年夏秋之交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权利,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摆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面前,客观上要求党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开拓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早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如火如荼的进程中,共产党的自生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到1956年八大召开时,全国共有党员1073万人,比1949年建国前夕增加了2倍,超过60%的党员是建国后入党的。新中国成立后,党以历为鉴,克服贪腐现象的滋生,先后开展整风整党运动,“三反”运动等,加强了党的自身建设,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断巩固,主导中国先进思想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一项重要的使命。提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方针,成为了“八大”不可回避的历史任务。
  二、中共八大提出“双百方针”时的国际历史背景
  中共八大召开前后,也这是国际形势风云莫测的时期。1956 年 2 月苏共二十大召开。斯大林领导了苏联的党和国家达20多年,在这个过程中的功过得失极其复杂,必须全面地、理性地去分析和对待。然而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极大震动。毛泽东肯定了赫鲁晓夫秘密报告中的积极意义, 把对斯大林问题的揭露看做是“一场‘解放战争’”, 认为“它打破了神化主义, 揭开了盖子”。在苏联的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指出“思想控制很严,胜过封建统治。一句批评的话都不能听”。这些促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在考虑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必然会“以苏为戒”,创造一个自由的开放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氛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必然以科技和文化的进步为先导。中国自近代以来,科学技术水平一直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建国后后,特别是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科学技术层面尽快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已经成为了时代对中国提出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放眼全球,高度重视科教事业的发展。1956年1月召开的全国知识分子会议提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并制定了12年科学发展规划。实质上已经为八大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政治、文化发展的大政方针的基调。
  基于国内、国际的具体实际,1956 年 4 月 28 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 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这也是“双百”内容的首次提出。同年9月,八大召开,正式确立了这个方针, 报告指出:“科学上的真理是愈辩愈明的, 艺术上的风格是必须兼容并包的。党对于学术性质和艺术性质的问题, 不应当依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自己的领导,而要提倡自由讨论和自由竞赛来推动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说明,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需要民主自由的社会环境,自由是文化和科技创新的源泉。同时,社会主义文化本身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自由全面地发展而形成的。   三、中共八大提出双百方针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双百”方针的提出与确立,是党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与实践进入又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表现。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此有了科学可行的指导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党总结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以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文化发展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工程中得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是党和国家在思想文化领域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真理。
  中共八大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建设,把文化建设房子突出位置,“八大通过的各项决议和报告中曾先后 21 次将‘经济文化’事业并提”。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加强文化事业的建设,坚持和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针,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进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发展。“双百方针”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为中国勾勒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基本蓝天,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中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的交锋与激荡,有利于思想的解放与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更多的智力支持。
  其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领域的主动性和创造立。双百方针,促进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解放,有利于人民群众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历史主体的积极作用。促进了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创造性,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构筑,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供了宝贵的精神动力。
  最后,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好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践行“双百”方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原创性、特殊性发展,使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为全人类的思想文化发展提供中国特色的营养元素。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与传承。同时,也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球吸收营养,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从而使得自身也得道源源不断的发展。
  文化事业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全局事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60年前,中共八大以当时中国和实践的具体情况为依据而制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双百方针”,时至今日仍然是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它被历史和现实证明,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全面发展,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这个方针。

相关论文

中共八大文化建设中共社会主义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的内涵及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
企业文化与工会文化建设的思路探讨
红色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建
浅谈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助推国家治理现
浅谈企业风险管理与风险文化建设
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企业品牌IP化在国企企业文化建设中的
基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