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工商管理论文 > 企业研究论文

基于投融资业务的施工企业盈利模式重构

  一、引言
  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为加快经济发展,党中央提出“一路一带”大战略,推行“沿长江经济带”的新思路。这一战略和思路的实现都必须落实到建设项目上。这对施工企业而言就是发展的机遇。
  国发[2012]19号文发布以来,地方政府为缓解债务压力,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全面参与地方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的开发建设。财政部发布财金[2014]76 号文以来,各级政府分别力推PPP模式,使得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的承包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施工企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浪潮。
  二、投融资业务的五种模式
  目前,在国内建设领域常见的投融资业务模式有BT、BOT、PPP和TOT模式,TOD模式在国内也在兴起(比如绿地集团联合上海建工进军地铁投资产业),其他如PFI、DB等模式在国内少见。因此,本文仅就国内常见的五种模式进行分析。
  (一)BT模式
  BT是“Build-Transfer”的缩写,即“建造―移交”模式,是政府利用社会资金来进行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BT模式对施工企业而言,就是通过企业融资投入并带动施工总承包。该模式需要施工企业有较强的资金实力或者融资能力。通过BT模式,不仅能将实力较弱的竞争对手排除出去,还可以获取较高的施工利润。
  (二)BOT模式
  BOT是“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建造―运营―移交”的模式。BOT 实质上是由政府根据协议向投资方授权,允许其在约定期限内筹集资金建设特定基础设施项目并管理和经营该项目。
  施工企业作为投资人,需要通过融资建造好政府的特许项目,在规定期限内通过对该项目的运营、管理和服务来实现建造阶段的资金回收,运营期满后无偿移交给建设单位。
  该模式不仅对资金实力要求高,对施工企业运营和管理资产的能力要求更高,它要求施工企业在不超过30年内,通过运营管理收回建造阶段的资金和利润,还要实现一定的盈利。
  (三)PPP模式
  PPP就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简写,是指政府与投资方为了合作建设基础设施项目(或公共资产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并通过合同明确各方权利义务,确保合作目标顺利实现,最终使合作各方取得比单独行动更好的效益。在国内,PPP模式通常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的大部分工作,通过运营、管理、服务等收费获得合理回报,政府部门负责价格和质量监管,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因此,PPP通常被称为“政企合作”模式。
  该模式需要施工企业不仅有很强的资金实力和运营能力,更需要企业有社会资源整合能力。PPP项目所需资金量大,单靠施工企业一家很难满足项目需要,且项目运营时间长,目前规定至少不低于10年,有些项目还需要引进相关产业,没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很难保持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施工企业可以联合其他资源组成项目公司,以项目公司向金融机构贷款的模式实现“投资+建造+融资+运营”。
  (四)TOT模式
  TOT是“Transfer-Operate-Transfer”的简写,即“转让―经营―转让”。它是指政府将已经投产运营的基础设施项目在一定期限内移交给投资方经营管理,以该项目在规定期限内的现金流量为标的,一次性从投资方融得资金用于建设新的基础设施项目,同时约定期满后投资方再将项目无条件移交给政府。
  (五)TOD模式
  TOD是“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的缩写,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综合开发模式。该模式主要以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等公共交通为中枢,综合发展步行化城区,建设以公交站点为中心的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为一体的城区“十分钟”生活圈,以实现城市组团紧凑型开发的有机协调模式。
  TOD是国际上流行的城市社区开发模式,在城市规划中引入TOD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地开发效率,促进城市空间的合理化布局,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汽车尾气污染等问题。国内部分城市已经开始尝试TOD模式进行城市社区综合开发。
  施工企业要想成为TOD模式的投资人,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从产业链来看,地产开发是施工企业的下游业务,属于施工企业向一体化转型升级的对象。施工企业可以联合地产开发公司、运营单位,通过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整合产业,成片区地对交通设施周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实现企业和政府共赢。
  三、产融结合与施工企业
  在新经济环境下,施工企业将面临上述投融资业务的机遇和挑战。成功的核心在资金,资金的核心在如何实现产融结合。
  (一)产融结合的意义
  产融结合是施工企业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发展的更高层次。在经济新常态下,施工企业采取产融结合的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实现施工企业的规模效益;有利于降低施工企业的交易费用;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促进施工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现。“走出去”是历史的必然,产融结合是施工企业实现国际化发展的必要且有效的途径。
  (二)施工企业如何实现产融结合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交易的实质就是追求高额的利润。因此,企业的发展和战略选择取决于交易成本和交易利润的匹配,而产融结合可以降低施工企业的交易成本。与国外不同,产融结合在国内起步较晚,但多为以产业资本为主导,产融结合的内生动力主要是依靠产业资本的发力而非金融资本。   对于新时代的施工企业,如何做好产融结合,保持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该做好以“投融资业务为导向”的战略调整:
  1.战略定位调整。在新常态下,经济低速运行和国家发展大战略的矛盾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缓和。以投资拉动型经济的增长模式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调整战略定位,明确以投融资为导向引领施工总承包发展。
  2.业务系统调整。对于投融资业务,在施工企业外部,要联合金融机构主动出击;在企业内部,要改善建设项目施工总承包的各项职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总承包。
  3.人力资源发展调整。调整人力资源战略,改变传统人力资源储备、使用、培养理念,多渠道、多专业、复合化、多技能化地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特别是建设与投融资业务相关的优秀人才。
  4.融资模式调整。投融资业务多以项目融资为主,施工企业在制定融资规划和确定融资渠道时,必须分清项目融资和公司融资两个层面。
  5.核心竞争力调整。产融结合将改变传统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比如施工技术、施工团队、品牌等),谁拥有更多的融资渠道和金融资本的合作伙伴,以及优化的交易结构,谁就会更有竞争力。
  四、施工企业盈利模式重构
  盈利模式是指企业利润来源及方式,就是企业如何获得收入、支付成本、赚取利润。在新常态经济环境下,基于投融资业务,施工企业应该发现传统盈利模式的缺陷,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通过产融结合方式选择并确定合适的、创新的盈利模式。
  (一)传统盈利模式分析
  对于施工企业,其传统的利润来源就是建筑施工的劳务收入,扣除工程施工成本的余额,收入成本结构单一,很难抵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前几年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对这种单一收入结构的施工企业就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二)施工企业及利益相关者
  在投融资业务下,施工企业拥有娴熟的施工技术、人力资源、优势品牌、市场竞标的运作能力、多年合作的建设单位、银行等;其劣势包括处于产业链底端,盈利能力差、资金实力不强,社会地位不高,融资能力弱,运营管理能力欠缺等。
  金融机构的优势在于资金实力强、控制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强、卓越的资金管理团队等;其劣势在于不懂工程技术、把握不住施工过程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风险、工程索赔能力弱、项目运营能力差。
  政府在投融资业务方面处于强势地位,不仅是政策的制定者,也是项目资源独享者;但其不能直接参与建设施工,项目运营管理效率低,资金实力随经济发展情况有好有坏。
  开发商的明显优势在于土地开发的能力、产业引进的能力、优势开发品牌效应,对区域经济的研判有独到的能力,往往能主导区域的规划;其劣势也明显,受宏观政策影响大,资金使用量大,容易受金融机构和政府的限制。
  运营商的主要优势在于运营管理专业,运营团队工作高效,盘活项目资产的能力强;其劣势在于资金欠缺、不懂工程施工等。
  因此,在投融资业务模式下,施工企业作为战略投资人兼承建单位,通过产融结合,一般都需要跟政府、金融机构、开发商、运营商、材料设备商等利益相关单位发生业务关系:具体说要与政府签订特许授权、与金融机构等组建项目公司、与运营商合作等。
  (三)投融资业务下施工企业收入成本结构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施工企业通过跟政府、金融机构等利益相关者发生业务关系而改变了收入和成本结构,构建了新的盈利模式。新模式中,施工企业的收入一改过去单一的局面,变得更多元了。有企业自身的建筑施工产生的收入,也有与利益相关者合作产生的收入,还有从利益相关者获取的收入。成本结构同样变得多元,分摊途径更丰富。
  在BT模式中,施工企业作为投资人与政府签订BT合同,可从获取施工收入,还可以获取投入资金的资本收入;由于资金使用量大,金融机构给的利率低,相当于从金融机构获取了利差收入,或者说降低了财务成本的分摊。
  在BOT模式中,战略投资的施工企业获取了正常的建筑施工收入,资本收入,还可以通过参与运营获取运营的收入。
  当施工企业参与PPP项目建设的投资,除获取建筑施工收入外,还可以获取资本收入,运营收入,以及其他咨询服务收入。
  有了前述基础,施工企业进一步可以参与TOT项目的投资,进一步优化收入结构,在加大运营收入份额的同时,可能获取更多的对外专业咨询收入。
  在TOD的项目投资中,施工企业有除了获取上面的全部收入,还可以获取因参与开发带来的收入,因产业引进带来的更为广阔的产业收入,实现了施工企业从产业链的底端向产业链的中高端发展的转型升级。
  当然,在上述盈利模式中,有些收入不一定产生利润,有些收入也不一定分摊成本,但有收入就会带来盈利的可能。施工企业通过产融结合主动参与投融资业务的投资,优化了收入结的,拓展了收入来源渠道,也拓宽了利润空间,进而重构了盈利模式,保障了企业的长足发展。
  五、结束语
  有学者认为“战略试验是新企业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的重要手段,而在其背后形成新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在于创业能力的构建”。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利用新的投融资业务和产融结合来调整、重构施工企业的盈利模式,使企业在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中改变发展方向,调整发展战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保障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仍将会涌现更多的投融资业务模式,施工企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发展战略,创新构建盈利模式,才能保持自身发展的竞争优势。

相关论文

投融资重构施工企业盈利基于施工
基于协同理论的项目财务管理系统建设
对路桥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难点的研
基于当前中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
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实践
基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思
基于案例的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基于现金流量税重构国际税收规则的理
浅谈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传媒产业价
社会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拼多多盈利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