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社会支持系统理论在留守中职生健康人格引导中的运用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留守中职生处于个人价值观的构建阶段,却因常年不和父母一起,生理心理上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被称为“犯罪后备军”。如何引导他们树立科学价值观,养成健康人格,不仅是中职班主任德育研究中的重难点,更是严肃的社会问题。笔者在一线中职女生班级班主任德育研究工作中,观察分析发现留守中职生有一个共同突出点:她们的社会支持系统都处于无效状态,而如果完善她们的社会支持系统,就能逐步引导她们形成健康人格。下面笔者通过分析所带班级留守中职生C的成功个案,谈谈如何通过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引导留守中职生树立健康人格。
  1全面了解学生C的基本情况和表现
  1.1基本情况
  C从小被年纪较大的养父母收养。养父母家只有两个儿子,所以对她很好。7岁时,养母去世,养父常年在外打工,她一直和大她很多已经上班的两个哥哥生活。哥哥们各自有小家庭后,她住在二哥家,放假回家大多和二嫂、侄儿一起。生活费养父每月放在二哥那,按周给她。她和从小玩到大的邻居朋友D一起报读本校,成为本班同学。
  1.2入学后的表现
  1.2.1生理心理情况
  学生C生活自理能力差,生理心理方面都有一些问题。她不会分配生活费,每周拿到生活费,前几天大手大脚,吃烧烤、麻辣食品,后几天就一天吃顿方便面。长期这种情况,让她的身体很弱,容易长时间生病。她寄宿生活特别依赖D,做什么事都要D陪,回家都不会坐车,如果D请假,她就不回家。她很情绪化,和同学说话常突然不高兴走开。心理极不稳定,常在宿舍洗浴间大喊大叫,闹自杀。晚上胡思乱想,经常整晚失眠,白天就处于恍惚状态。
  1.2.2沟通情况
  家人方面:几乎零沟通。不懂得关心长辈,从不主动给养父打电话,甚至没生活费生病了也不打,如果父亲打电话来,一分钟内挂电话。放假回家就待在电脑房,从不和哥嫂聊学校的事,从不给哥嫂看小孩,家里有客人,从不出来打招呼聊天。老师方面:零回应。老师和她谈话,她都偏向一边或用长发把脸挡住,无论老师说什么,从不回答,老师实在说不下去就只能停止交谈。同学方面:情绪好和D亲近的同学,她能好好说,情绪不好就躺床上,连D都不理。和其他同学说话都没好口气,一旦不顺眼,就口不择言地大骂。
  1.2.3公共场所失当行为
  在宿舍时,不坐凳子和床,往门口或床前的地上一坐,大大咧咧的玩手机,挡住路时,就移下脚,让舍友无所适从。在课室,要么直接蹲在椅子上或整个身子趴桌子上,要么直接坐在课桌旁边的地上。老师、同学们劝她,她都很难改变。
  1.2.4课堂、纪律情况
  上课时,她总是呆呆地望着课桌闪神,作业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考试时,直直的坐在椅子上,看着试卷出神,似乎在想问题,但从来不下笔。纪律观念不强,生病从不请假,经常迟到,甚至旷课。
  2依据社会支持系统理论分析性格成因和引导健康人格的对策
  2.1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学家贺寨平认为人们通过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并维持日常生活运行。个人社会支持系统就是指个人能藉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如金钱、情感、友谊等)的社会关系,包括三方面要素:(1)支持源,提供社会支持的关系成员,特别是和个体关系较为密切的成员;(2)具体支持行为,指支持源提供给被支持者的具体的帮助行为;(3)个体对支持行为的感知、评价和利用。
  2.2分析学生C性格成因,针对性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引导健康人格的对策
  学生C的社会支持源是亲人、教师、朋友同学。笔者和她的养父、哥嫂、初中班主任、现任课老师、好朋友D、舍友及班上同学交流后,发现她的社会支持系统处于无效状态,孤独无助的她逐渐就形成了“怪”性格,据此笔者找出策略针对性完善了她的社会支持系统。
  2.2.1亲人
  (1)原因:亲人之爱的缺失。
  亲人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最强支持,而学生C 却几乎缺失亲人之爱是她现有人格的根源所在。养母去世后,她生活在孤独中,有时一日三餐都不保。父亲虽提供物质保障,但不善言谈,常年在外,一起生活的两个哥哥年纪长她十岁以上,早已工作,所以她的成长没有细心的生活照顾更没有贴心的心理辅导。特别当她知道自己收养的身份后,根本不能排解重压,那时她一方面期待父亲的爱,一方面又抵制和父亲交流。后来虽然两个嫂子给了她生活上的照应,但无暇管她的思想,她们埋怨她“怪异”的行为,却从不深究她心理的原因。而C也不愿和她们吐露心声。
  (2)策略:紧密家校联系。
  学生C性格现状的根源是家人的经济支援的不稳定和情感关注的缺乏。笔者通过和她父亲、二哥嫂的交流知道实际上家人对她很关心。于是笔者首先让她感受父爱,在物质和情感上安定下来。提醒她父亲记得每月按时把生活费给她。在她生病情绪很恶劣又赌气不肯接受他人帮助时,请她父亲来校带她去看病、吃饭、买生活用品。和她聊天时,侧面说起父亲心里的想法,并提醒她父亲年迈,应多关心。然后,和她的二哥嫂分析她的心理,让他们理解她现在的行为,劝解他们愿意和班主任一起帮助她慢慢自立,并建立qq、微信联系经常交流,让他们多包容她,能在她回家时多主动和她聊天。
  2.2.2教师
  (1)原因:班主任、任课教师消极对待。
  初中时,教师主要以成绩评价学生。班主任虽同情她,但班级学生多,家访又找不到家长,后来不了了之。任课教师就直接把她归类为差生,课堂上对她不闻不问。进入中职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趋于多样化,更多倾向引导性格完善。但她的“突出”性格让任课教师们“敬”而远之,尽量不管她。没有思想的引导,让她进一步陷入困境。   (2)策略:增强师生间的信任。
  师生间的信任是教育效果实现的关键。笔者从以下方面让她对老师有了信任。首先,笔者和任课老师沟通学生C的情况,和他们达成以正常态度对待C的课堂行为的共识,让她在课堂不受到特别对待;其次,在引导她的过程中,发掘优点,让她在学习中找到自信,比如她文笔好,就出一些她感兴趣的作文题让她写,她擅长于朗读、记忆,就鼓励她考普通话证;最后,与她相处时让她感受到笔者的关心同时又明白笔者包容而不纵容的原则。私下她主动加笔者qq,笔者就通过qq了解她的想法,开导她,关心她,但同时对她的违纪行为绝不姑息。
  2.2.3班级同学、朋友
  (1)原因:朋友同学的不理解。
  初中时,班上主流学生都以学习为重,她被归为特别学生。因为不善表达,有时还被排挤、欺负,只能和其他特别学生一起自暴自弃,有时干脆就不去学校。到了中职,因为她的异常行为,很多同学不太愿意和她相处,她成天和D一起。虽然D同情C,但她俩同龄,C情绪化时,她很难理解,甚至直接就不理C。朋友同学的不理解,进一步促成了她现有个性。
  (2)策略:形成和谐、宽容、关爱的班级氛围。
  笔者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了解学生间的矛盾和家庭、学习、地域等差异,通过各种德育小故事和身边的事例让学生们学会互相理解,引导同学间主动了解、互相帮助,逐步在班级树立和谐、宽容、关爱之风,以促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品质。
  2.2.4自我世界
  (1)原因:自我封闭。
  从小到大,她极度缺少生活情感关怀。她的社会支持源看似触手可及,却在心灵上遥不可攀。得知自己收养的身份后,她无法排解女儿身份消解的压力,更加敏感、自尊、内向,于是对待家人师长就抵触,对待同学朋友就封闭,活在自己的世界。
  (2)策略:围绕学生C建立班级爱帮团队。
  积极的同学朋友之情在人的成长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生C这方面的情感很单一,主要和D一起,后来D退学,她就独来独往。笔者引导班上几个善良开朗、积极上进的学生主动去关心她,带动她学习,形成爱帮团队。让她和这些学生交朋友,在这些学生的带动下,树立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
  3学生C的转变
  学生C的行为方式开始慢慢转变,她开朗起来,试着和养父、哥嫂们沟通。有想法愿意和老师说,主动跟老师打招呼、帮老师拿教具;心情愿意和爱帮团队分享。对待同学比较有礼貌了,公共场所失当行为、情绪化的状况越来越少。有时还会迟到,但纪律观念变强,上课还会走神,但学习有了目标比如考普通话证,并为目标努力准备。
  4反思与启示
  4.1班主任有耐心,重引导、轻干预
  留守中职生性格脆弱,自我保护意识强,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循序渐进,等待学生慢慢转变。她们大多个性鲜明,自尊心很强,在沟通过程中要给予她们足够空间,进行侧面引导,这比直接干预的效果好很多。
  4.2发挥学生团体的力量
  留守中职生一般都是寄宿生,与同学相处的时间最长。而同学间年龄相近,心理相似,共同语言多,有一些事一些话班主任不能做不好说,同学可以代替。班主任可以重点培养一部分热心上进的学生和她们交朋友,带动起来后,学生们会共同进步成长。
  总之,留守中职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得到完善后,她们的行为方式会慢慢改变,进而逐步形成健康人格。

相关论文

社会支持中职留守人格理论
试论企业生产经营中高级会计理论的应
浅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基于协同理论的项目财务管理系统建设
公司金融理论在公司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浅谈我国当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
会计环境变革下财务会计理论创新路径
基于现金流量税重构国际税收规则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