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基于视域融合理论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案例解析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124
  一、引言
  视域融合理论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思想核心,而解释学是关于与文本(text)的解释相关联的理解程序的理论。伽达默尔认为解释的域应超越文本本身,为此提出的解释学当中非常重要的视域融合理论。教学中的视域融合可以定义为:解释者在进行解释时,都是带着自己的前见从自己的当下情景出发,去和文本的“视域”相接触,去把握文本所揭示的意义,从而发生了解释者的视域、文本的视域和当下情景的视域的融合现象。简而言之,教学中共存在五类视域:教师视域、学生视域、文本视域、过去视域、当下情景。
  本文中,笔者将从视域融合理论视角来解析这节阅读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以此为契机在阅读教学中更上一个台阶,也为日后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且动态生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评析性描述
  2015年3月,笔者开展了对“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磨课工作,以初中英语人教2011课标版(2013年第1版)八年级下册Unit7 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 Section B Reading部分为载体在学校微格教室与学生演绎了一节自己感觉较为满意的阅读课。这节课取得余姚市初中英语优课一等奖且在宁波优课评比中获奖。之所以满意,是因为这堂课既是应了这个优课活动,也是对笔者课题研究成果的一个最佳实践。文章主角是大熊猫,一共五个自然段。经过文本解读,设计出包含知识、技能、策略、情感、文化等非常具体的教学目标与重点。为了能够更深地挖掘文本内涵,笔者不仅教会学生充分运用常见的阅读技能skimming和scanning,而且更好地展示了评判性思维在阅读课中的应用。课堂中,笔者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合作和生生探究使得语言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得以展现、互动频繁、思维碰撞、智慧生成,真正达到了视域融合状态。
  1. 通过“问题策略”达到了教师视域与学生视域的融合
  阅读教学中理解的途径是对话,理解的过程即是思想陈述的过程,如此又会引发新的问题,这样一来对话过程其实是问题视域的不断运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通过问答实现对话的可交际性。按照伽达默尔的说法:“对话过程其实就是问答和解释过程。”如此说来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一定的含金量。(1)需要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的问题。比如“Why does the panda spend so much time eating so much bamboo one day?”(2)设计的问题要能引导学生引用文中事实加以佐证。比如“Since you know the main idea, Can you find any sentences that could tell us the writer’s attitude or writing purposes?”
  教学中的视域融合最终归于理解,问题的设计是推进理解和融合的最重要手段。笔者通过各种问题设计努力让合作与探究得以最佳体现,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融合。
  2. 通过“评判策略”达到了学生视域与文本视域的融合
  按照伽达默尔视域融合原理来说,阅读理解过程中,需要对前见进行检验,就会不可避免地存在批判。笔者在此课例中采用多种评判策略来促进学生与文本的融合,从而也更好地印证了上述原理。比如,文本中有一句“when the babies see the keepers, they run over with excitement and some of them even walk into their friends and fall over.”有的同学说,他们喜欢keeper,有的质疑说他们喜欢keeper手里的食物。可无论是喜欢keeper还是喜欢keeper手里的食物,我们似乎可以看出生活在动物园里对于大熊猫是件很舒服和快乐的事。于是我就利用compare 和debate进行了活动设计:T: It seems that living in the zoo is a good thing. But some others think living in the wild is a good thing. Let’s compare and debate with each other. Group123, you hold the point that living in the zoo is a good thing. Group456, you hold the point that living in the wild is a good thing.再如,当学生抛出“What does the baby panda eat, why?问题后,有的回答是“Milk, because they have no teeth.”但事实是“The fact is that pandas are mammals. And the baby pandas do not have teeth. They have to eat the milk from the mother. ”当学生抛出“What does the adult panda eat?”问题时,学生的第一时间回答肯定是“Bamboo”,而事实上“Another fact is that pandas mainly eat bamboo, but sometimes they eat meat.”学生原有认知在评判性思维下得以转变,学生也学会开始对文本进行重新深度的审视。   评判性思维是建构主义学习法的基本技能,它要求学习者对权威和对看似正确的观点采取怀疑态度,并且独立地、客观地、多角度地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阅读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它能让学生通过探索、深思、鉴赏等步骤从而建构新图示;从这个角度看,评判性思维是帮助学生与文本进行融合的最佳桥梁。
  3. 通过“循环策略”实现了师生视域与文本视域的融合
  要想达到“师、生、文”水乳交融的状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伽达默尔认为,只有大循环套小循环之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才是真理探寻的过程。那本课例是如何印证这个理论的呢?能够敲定促进师生文融合的关键词是重中之重,这样的融合状态反过来又能有助于运用这些关键词汇。经过文本解读,笔者敲定了关键词之一“endangered”。且围绕endangered展开了多达九次的必要性循环。(1)阅读前的prediction部分:let’s make some predictions, that is, discuss within groups about what will the passage talk about. You can use WH questions. Of course, you can use your own statements.学生的猜测中已经按预期出现这个词,即便没出现却可以引出situation这次词,从而向endangered迈进一步;(2)阅读中当学生通过skimming敲定了第四段的段落大意后,学生又利用scanning寻找能够代表main idea的关键词,笔者步步为营,步步引导直至自然输出了endangered;(3)为了让学生学会利用这个词,笔者抛出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panda’s present situation, please use one sentence do describe it.”Bingo,学生自然说出“They are endangered.”(4)第四次循环出现在endangered原因分析过程中,师生已经可以自然讨论Why are pandas endangered.(5)endangered在学生扮演熊猫倾诉自己现在的情形时候得以复现。(6)endangered出现在手抄报设计中的Situation of Pandas版块中;(7)endangered出现在retell复述环节;(8)endangered出现在对作者写作态度的分析上;(9)endangered出现在Land animals到Marine animals的作业拓展中。本词贯穿文本始终,首尾呼应,被应用得全面到位。只有循环能更好的提升师生对文本的理解,最终升华文本主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文三视域完美融合。
  4. 通过“反省策略”实现了过去视域与当下情景之融合
  师生在过去视域基础上,于融合中吸取人类丰富的经验和情感,从而形成现有视域之新图式。这一切却是一种反思性、内省式的对话交往和体验过程。师生的文本解读,不能仅仅留于浅层理解和解释,更重要的是自我反思与内省,从而提升智慧,实现顿悟,发现真我。本课例中有哪些设计恰恰提升了学生的反思内省力呢?(1)Are there any wild pandas in foreign countries? 陷阱:因为土生土长的野生大熊猫在国外是不存在的,熊猫是中国的特有种物。(2)Where can you find pandas in China? 陷阱:说四川的多,而事实上陕西、甘肃和青藏高原也有熊猫。这两处属于对知识的反思:已有知识与当下情景视域融合,收获新知识,实现新超越。(3)role-play环节,站在人和熊猫的双立场,感受一下彼此的内心世界。从而真正达到动物保护的意识。T: Group123 play the role of pandas. What do you want to say to the humans. Group456 play the role of humans. What do you want to say to the pandas? 此次动物与人类的对话安排很巧妙,学生很喜欢这个环节。
  可见,阅读教学中的视域融合其实就是理解的过程,而理解就会要求对人与世界进行反思和内省。这种反省不仅仅限于知识收获、智力思考、能力超越,更是师生文与当下自然与社会在情、意、行上的融合。反省帮助真理再现、善良再现、和谐再现、继而真我再现、智慧生成。
  当然,教学中的视域融合实质是教学主体生存的具体经验与境遇的融合状态。这种融合可能是正向融合,亦有可能是反向融合。也就是说,教学中的视域融合不仅仅是对文本思想和教师思想的认同,完全允许有评判,评判也不一定是否定,更多的是思考与探讨。或认同、或评判、或否定、或探讨,一切都指向反省,没有反思和内省就达不到真正的融合。如果进行再教设计,笔者将会尝试反向融合,真正发挥视域融合之“和而不同”的思想内涵。
  三、结语
  视域融合理论内涵追求人类精神世界本真与和谐之最高理想,与现在的“以学定教”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不谋而合且有很大程度的超越;也契合英语新课标的要求:英语教学中要注重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以学生为主体;如此将视域融合理论应用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不仅能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一个新的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它也更应该成为语言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相关论文

视域教学案例英语融合基于初中
信息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应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
试论战略重组企业文化融合创新与实践
基于案例的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基于现金流量税重构国际税收规则的理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
陶瓷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共生要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