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基于服务性学习理论的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6-0057-02
  一、基于服务性学习理论的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提出
  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创新一直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外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德育工作主要侧重于在德育理论方面的教育研究,但是对提高大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实际上,大学生德育的有效性更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因为道德理论认识最终要回归现实、回归生活,道德实践是生活德育的一部分,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考验。
  因此,立足服务性学习理论,从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入手,创新提升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服务性学习理论“倡导学生在服务过程中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积极反思有组织的服务活动,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现实社会、社区实践结合起来” 。[1](P.484)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一个实践环节,而道德实践的服务性学习是培育学生德育的核心环节。从高校与社区的关系的角度入手,通过大学生直接参与社区服务、社区德育工作实践,加强高校与社区德育的协调创新,使理论德育与实践德育有机结合。
  道德实践缺失与大学生亟待社会性发展的事实,应引起重视,道德实践属于社会性学习,立足社会服务项目,是实施德育实践的有效方式,促进自我德育自觉成长等发挥重要作用。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是指”主体在道德生活中的自律和躬行能力,是道德认知、判断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能力” [2](P.236),实施社区道德建设可以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各种社区教育资源,使社区居民思想品德教育由单一渠道、固定时空向全方位、立体化转化,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提高德育实效,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性学习与道德实践的理论主张营造“典型的社会生活”,去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推行德育回归社会生活实际。1967年美国教育家罗伯特?西蒙和威廉?拉姆提出了服务性学习,服务性学习“倡导将课堂学习和社区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在服务过程中对所学的东西进行付诸实践的服务活动,将课堂学习与现实社会、社区服务结合起来”。 [3](P.14)
  当前中国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相互促进,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提升开拓了更为丰富的发展空间。国外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随着中国社会社区服务水平的提高,大学生道德实践完全可以利用社区发展的优势和经济发展的特色为我所用,自我提升。
  二、服务性学习理论对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大学生道德教育包括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道德实践的服务性学习是培育学生德育的核心。当然,当前也有部分高校在积极探索大学生提升道德实践能力的方式,但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义务劳动、学雷锋月活动、企业实践等方式。高校普遍重视学生的传统理论德育,而对道德实践教育重视不够,以至于大多数高校只是进行单纯的知识传授,但在实际的道德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缺乏深层次的认知和感悟,缺少“知行结合”的锻炼。
  社区发展就是现实的社会化的体现,随着各地社区建设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大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参与社区服务的服务性学习是一种培养与提升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有效尝试,尤其是发达地区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为广大大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平台,大学生在道德实践教育活动中易于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
  首先,服务性学习与道德实践能力教育有利于唤醒大学生内心深处的道德选择、道德羞耻感,敏锐地洞察社会上的善恶力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服务性学习注重唤起学生道德实践教育的主体参与性,是与心灵的一种正面交锋,不同于从书本上学来的间接知识、经验,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道德选择能力。道德情感的培养需要经历道德实践的锻炼和激发,道德实践的开展又反过来需要健康正确的道德情感作为指导。
  其次,道德实践教育是大学生成人成材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肩负历史新使命的需要,大学生是道德实践的主体,道德实践教育让学生自己感悟,自己形成道德认识,增强道德敏感性。
  最后,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角色意识,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道德失范现象,澄清辨析善恶,促使个体做出向善的选择行为。
  三、培养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方式
  高校可以派大学生党员群体、往届毕业生、大学生社团组织、大学生道德先进典型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社区企业、社区学院学校、社区精神文明活动等领域开展道德实践,开展服务性学习,共建高校与社区德育工作基地和平台,探索建立政府、学校、企业、社区联动工作机制,使理论德育与实践德育有机结合,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德育实践能力。
  一是发动党员学生全面深入参与高校附近社区的工作,参与社区党建工作,宣传党的最新形势与政策,宣讲党和国家最新的思想精神的普及大众化工作,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的功能,充实社区学院的师资教育力量。
  二是组织学生社团与社区家庭服务中心合作,让大学生参与社区的社会工作服务,关爱社区老人、小孩、问题少年、困难家庭、厌学学生、心理问题青年的社会工作。充分发挥社区的德育实践资源,社区内也有诸多可供大学生参与提升道德实践的实际资源,高校通过积极投身幸福社区建设,既可以促使社区居民道德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高校学生的道德水平的提高,从而到达双赢效果。   三是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提升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组织社区文明礼仪队,教育引导社区居民的日常文明礼仪言行,提升居民的文明素质,争当文明人。在经营与策划社区德育文化行动中结成一体,深层次地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品质,充分发挥大学生道德示范资源优势,帮助社区道德文明建设、精神文化建设。
  四是大学生转换角色,参与社区管理、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等实际工作,提升大学生服务性学习能力。通过创新实践德育方式,将高校德育与社会工作介入方法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开展个案服务、小组服务,切实培养提升大学生正确的道德选择、道德交往、道德评价、道德行为等综合道德实践能力。细化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是在实践活动中实现道德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与步骤,明晰行动参与实现道德内化的过程和途径。促进大学生全面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民主管理、公益事业,提升社区居精神文化生活和社区居民的道德水平,促进和谐社区的建构。
  五是探索建立政府、学校、企业、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引导大学生参与生社区的社会组织、物业服务公司、企业、机团单位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打造高校和社区道德教育高地,高校与社区深度合作创造完备的条件,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情感,提升道德选择能力、道德决断能力。
  四、培养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模式
  在我国发展幸福社区的道德建设过程中可以实行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地方高校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大学生广泛参与社区建设的道德实践互动模式。道德实践模式既可以是一次性的短暂服务模式,或是长期课外服务学习模式,也可以课程教学中穿插的服务模式,还可以采取集中实施的服务学习模式。
  一是建立高校与社区共建德育实践教育基地协同创新模式,大学生与社区管理者共同行动,协同创新、共同行动是地方高校和社区开展道德实践教育的理想互动模式,形成最大的合力与效果。高校组织大学生党员群体、往届毕业生、大学生社团组织、大学生道德先进典型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社区企业、社区学院学校、社区精神文明活动等领域开展道德实践。
  二是建立道德资源交换的基本互动模式。高校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完全可以与社会社区的道德资源共享,大学生先进典型与社区的先进模范相互促进,建立道德资源交换平台,为幸福社区建设提供策略。
  三是建立全面援助的深层德育互动模式。全面援助是地方高校和社区的深层互动模式,是幸福社区道德建设的必然趋势。学校作为社区的重要组织成员,从社区的需要和要求出发,把有关工作和任务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计划,全面支援幸福社区的道德建设。
  五、构建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道德实践的评价体系
  建构配套的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道德实践的评价体系,形成全方位的有效激励机制,从而使得高校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实践活动更有保障性和持续性。同时,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给予大力支持,建立大学生参与建设幸福德育文化社区测评体系,包括居民社区的文明程度、幸福指数、精神生活、公益事业、社区文化等。高校也可以通过针对每次社区服务设计德克萨斯社交行为问卷、自我效能感量表、个人社会责任感问卷、自我和谐量表等研究工具作为实证评价工具, “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为本社区高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空间;加强社区与学校的沟通与协调,使高校的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 [4](P.11)通过这种多维度的整合高校资源(主要包括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使其最大程度的为社区服务所用,全方位有序的向社区开放,让高校教育走向社区,主动为社区服务,从而实现在服务社区过程中促进高校德育文化的全面发展。

相关论文

道德基于实践理论能力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
基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思
试论医技、药学及护理开设门诊实践与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
试论战略重组企业文化融合创新与实践
基于案例的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浅谈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创新
会计环境变革下财务会计理论创新路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
基于现金流量税重构国际税收规则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