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工学论文 > 电力论文

石油、伊拉克、安大线、南海

人最基本的欲望是生存的欲望,生存层面之上的欲望是发展的欲望。因此人类的历史就是生存和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团体国家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而国家建立之后的任务就是发展。无论生存和发展都需要足够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来支持。两种资源中任何一种的缺乏都可能导致战争。人类的战争唯一的目的是争夺资源,唯一的原因是资源的缺乏。战争包括两种,一种是对国家安全和发展至关重要的自然资源的争夺导致的战争,如伊拉克战争。另一种是对国家安全和发展至关重要的社会资源的争夺导致的战争。这种战争通常表面上是在对人口的掠夺或者宗教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对抗与厮杀。这两种战争通常也以复合的形式出现。     古代世界农业为主的社会形态必然对农业社会的重要资源土地展开争夺,古代历史的每一次战争都是对土地和劳力的争夺,土地和劳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状况如何。任何国家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外交与内政都是如此。
    近代世界低层次工业化为主的社会形态必然对低层次工业化社会的重要资源同样是土地展开争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这种资源争夺的最终体现。
    现代世界的高度工业化社会使得土地不再是重要的生存和发展资源。高度工业化导致对能源的高度依赖,一个国家的能源状况决定了一个国家长久的生存与发展状况。高度工业化社会能源的核心是石油。石油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军事、石化工业、交通运输三个领域。军事关系到国家的生存,交通运输是工业化国家的工业活动的基础。石化工业也通常是工业化国家的支柱产业。石油成了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资源,同时石油还具有不可替代性,天然气,电力都无法取代石油的地位。
    石油的战略储备是一个国家对应政治和军事危机的最重要工具,是一种防御性的威慑力量,其作用丝毫不次于核武器,核武器毕竟要考虑使用的局限性,而任何一场近代战争都离不开大量石油的使用.  
    中东地区是石油资源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各国家争夺石油的最主要地区。对抗,战争,动乱的原因绝对不是冷战后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之间的冲突,而是对石油这种资源的利益冲突。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过和石油进口国,石油影响着美国经济和政治的各个方面,美国对石油资源的高度重视是美国长期坚持的国策,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与其相比的,是最稳固的.俄罗斯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储存国,俄罗斯主要的外汇来源和经济支柱都是石油贸易,石油的俄罗斯的重要性丝毫不压于战略火箭部队的核武器.中国是世界上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也是石油战略储备发展最迟最差的国家.
    几乎每一场冷战后的战争都离不开石油的阴影,每一个国家都丝毫不惧以血的代价获取石油资源.
    美国对石油的严重依赖使美国必须获得足够的石油资源,而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正是美国要面对的第一个对手,绕开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控制欧佩克石油输出国以外的石油资源是美国的第一个步骤,布仕的石油背景也使美国的石油战略进行的尤其顺利.第一步,美国要掌握伊拉克和中亚的石油资源,因此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是以石油管线长期利益为出发点,遏制俄罗斯中亚实力为实际行为的战争.而伊拉克战争则是和俄罗斯在伊拉克石油资源上的争夺.
   美国所进行的伊拉克战争决不是因为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武器而展开的战争。而是石油对国与国之间政治作用越来越强,占有更多的石油资源就能够更多的发展优势,同时也使竞争对手的经济发展得到遏制或者威胁。依靠经济遏制和威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世界大国中,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俄罗斯是世界上石油出口第二的国家,俄罗斯利用自己拥有的石油资源来谋取越来越多的政治利益,尤其对中国和日本,俄罗斯利用石油资源在中俄,中日关系中一直处于主动地位。而中国和日本相当被动,俄罗斯的利用石油来增加自己的势力范围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伊拉克拥有继沙特阿拉伯之后世界上最大的未开采的石油蕴藏量,这对美国来讲又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力。而伊拉克与美国长期不和睦,使美国在伊拉克没有势力范围。而在伊拉克战争前夕,俄罗斯和其盟国法国和中国一直努力控制伊拉克的石油,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萨达姆支持俄罗斯对其境内440亿桶石油资源的开采,首先是俄卢克石油公司同伊签定的开发古尔奈-西部2号油田,目前俄罗斯公司是伊拉克石油的最大买主,每年交易金额高达50亿美元。 而萨达姆政府与中石油集团也签订了开发阿赫代布油田的协议。 法国公司已经基本完成了对伊拉克石油资源的地质考察工作,如果从头做起,这至少需要12至18个月的时间。 美国和其盟国英国无力进入伊拉克开采石油,美国不能允许俄罗斯和其盟国在伊拉克石油资源上的胜利,如果不加制止,俄罗斯和其盟国将利用手中的石油来左右全世界的政局。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过,也是世界第一大进口国,而伊拉克是主要的石油输出国。一旦被俄罗斯掌控了伊拉克的石油资源,美国生存和发展的砝码就部分握在俄罗斯手里。而伊拉克政府更乐意和俄罗斯合作来换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伊拉克与俄罗斯签定的协议是官方协议,除非政府被推翻,否则是不可能不执行的。所以必须要推翻伊拉克政权,将俄罗斯的势力赶出伊拉克,才能稳定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伊拉克是必须的,是必然的。
   伊拉克战争前夕,俄罗斯外交部长和能源部厂出访伊拉克,希望维持自己在伊拉克的地位,继续在石油资源领域合作。这更让美国坐立不安。联合国常任理事会表决时明显可以看出两股势力在交锋,俄罗斯、中国、法国不希望自己在伊拉克的石油利益受到损失,力求避免战争,避免政权被颠覆,而美国和英国必须要占领伊拉克的石油利益。战争是最好的方式,大规模杀伤武器和恐怖主义不过是幌子。
   伊拉克战争以后,俄罗斯的损失最大。伊拉克受到美国控制之后,必然利用手中的石油资源来对抗俄罗斯,伊拉克如果大量出口原油,如果每桶原油下降一美元,俄罗斯将不得不忍受近10亿美元的损失,而美国也是俄罗斯石油出口的潜在客户之一,俄罗斯四大石油公司投资15亿美元建设俄罗斯北面的摩尔曼斯克港和一条通往该港口的石油管道,一切完工后,俄罗斯出口的石油将是美国石油进口的10%,而在这之前是1%。伊拉克石油在恢复和扩大生产期内,美国对俄罗斯进口的石油自然是来者不拒。一旦伊拉克石油出口达到海湾战争前的规模。俄罗斯的石油在美国绝无市场。而对经济基础薄弱的俄罗斯来说,石油出口是目前经济的支柱,俄罗斯无法面对自己的经济发展遭受到如此大的威胁.
    俄罗斯西面出口石油的线路也被美国人封死, 苏联解体后,俄失去了一些重要的石油出海口,位于波罗的海的石油外运港口划归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在黑海的重要油港划归乌克兰。为此,俄每年借道出口石油不仅要支付巨额过境费,还受人左右,各种纠纷不断。俄罗斯仅剩的新罗西斯克石油出海港口输油能力有限,同时还受到土耳其的牵制,如果土耳其不允许油轮通过达达尼尔海峡,那么俄唯一的石油海上通道就被封死。俄政府认为,为了保证石油出口的独立,俄罗斯至少应当有两个以上的石油出海口。不过俄罗斯只有摩尔曼斯克是永久不冻港.尽管俄罗斯修建了属于自己的波罗的海石油管道,但是石油输出能力只有每年1200万吨,这对俄罗斯来说,远远不够. 美国积极支持建设绕过俄罗斯的巴库-杰伊汉石油管线和绕过伊朗的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天然气管线,前者在2002年9月18日已经开工,后者则在今年6月底,由土、阿、巴三国以及亚洲发展银行最终确认修建。巴库-杰伊汉管线日输出能力只有80万桶,投资却高达36亿美元,完全是违背经济效益的,但是这条管线将俄罗斯拉拢中亚里海能源国家的计划落空,只有这条管线才能抗衡俄罗斯在里海的势力,俄罗斯南线石油出口必须要经过的土耳其则是美国极力拉拢并且已经拉拢成功的国家.土耳其已经是美国最忠实的战略伙伴.
  西面被封死,俄罗斯自然想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东亚,那里的日本韩国中国分别是世界第二三四大石油进口国.安大线也浮出水面。实际上,安大线由来已久。
   1994年,俄罗斯石油企业向中方提出了修建从西伯利亚到中国东北地区石油管道的建议后,1996年,在叶利钦连任俄总统后,两国政府签署的《中俄关于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议》文件中,这中间包括石油管道项目。及至2001年9月中国总理访俄,一条北起俄罗斯安加尔斯克、南到中国大庆的跨国石油管道铺设计划,已经颇具规模。
  两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实地勘察和论证之后,最终敲定了这一工程的具体路线:西起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的安加尔斯克油田,向南进入布里亚特共和国,绕过贝加尔湖后,一路向东,经过赤塔州,进入中国,直达大庆。
  依照计划,这一总投资约为25亿美元(俄方投资约17亿美元)的管线工程于2005年首期建成,于2010年二期建成,将在25年内总计向中国输送原油7亿吨,价值约1500亿美元。这一计划管线,就是所谓的中俄方案"安大线"。如果计划能够顺利转成现实,俄罗斯每年出口中国的石油量将暴涨20倍,由150万吨扩大至3000万吨,从而彻底改变俄罗斯原油出口中国全靠火车运输的局面。
    安大线是中国花10年时间谋求安大线。安大线是中国必需的,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之一。首先中国没有远洋护卫能力,从中东和非洲运送石油所经过的关键水道如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都是美国的势力范围,即便是南海南沙群岛的石油资源,中国都不能绝对保证占有,菲律宾一直垂涎南沙群岛的石油,而中国没有远洋攻击能力,只能和菲律宾合作开发,并且主动权并不完全在中国手里。因此任何海运石油都是具备风险的,都是不稳定的,都是替补方案。中国拥有世界一流的陆军,陆地管道运输是公认最安全的石油运送方案。和铁路相比,管道运输的成本要低的多,在油价不高的时候,更凸显铁路运输的高成本,铁路运输的运输量也有限,目标也比较明显,战时安全程度比较难保障。管道运输不仅最安全,也最经济。其次,中国有大约50%的石油来自中东,20%来自非洲。对中东的过分依赖是个隐患,中东局势动荡。再次,中国的石油需求越来越大,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5年,进口量要达到1.2亿吨,是整个欧洲的进口量。在经济理论界有一个定式:当一国的石油进口超过5000万吨时,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化就会影响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而早在2000年的时候,中国石油进口量就已超过5000万吨,这意味着缘于石油的经济风险一直与中国经济相伴。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计算方式,当石油价格每上升10美元/桶,就会使通货膨胀率上升0.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下降0.25个百分点。近期全球油价冲上了每桶30美元的高位,中国目前日进口石油平均达200万桶左右;如果每桶石油价格上涨5美元,每天就要多花1000万美元外汇。
    安大线是中国最佳的石油资源解决方案。首先安大线最后一段在中国境内,油口在中国,中国把握主动权,其次,安大线每年2000万吨的石油足以保证我国的石油供应,再次按照国际惯例,石油管道要签署20年以上的购销合同,并且价格预定,不受石油市场波动的影响。最后大量的原油供应必使东三省长期停滞的石化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东三省的经济发展。东三省的经济发展使中国在东北亚的地位高涨,进一步加强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势力,更大限度地压制日本、韩国、朝鲜在东北亚的势力。以前东北亚一直是日俄的势力范围,尤其是日本,东北亚地区是日本最不愿意退出的地区,东北亚地区有日本大量的关联利益,讨回北方四岛,压制朝鲜的核武,日本都占了东亚政治舞台的一席之地。
   对日本来说,安大线是噩梦。日本希望只有一条安纳线。
    首先,安大线使日本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数量减少了,这是最直接的,俄东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目前已探明储量为103亿吨,每年输出5000万吨是东西伯利亚油田的极限,一旦中国的安大线占了2000-3000万吨,剩给日本的最多只有3000万吨。日本首相小泉承诺的安纳线的每日进口量为100万桶,而日本目前每天进口石油大约534万桶,每年进口大约2.472亿吨。也就说安纳线年进口量大约4490万吨,至少有1490万吨的缺口。并且日本因为和美国在伊朗核问题上走的太近,2003年5月,伊朗在核问题压力重重,遂迁怒日本取消了日本在石油合作方面的优先谈判权,日本开拓中东的石油进口渠道碰壁,加上以前在沙特的碰壁,日本必须加强石油渠道的拓展,而最佳的石油供应者就是俄罗斯,不仅安全,而且成本低。
    其次,安大线使中国在东北亚的实力增加不少,安大线一旦建成,中俄之间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中国东三省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加,另外,如果中国将安大线运来的石油出口给韩国和朝鲜,中国必然加强了对韩国和朝鲜的控制或者政治影响力。而东北亚地区传统上是日本的势力范围,尤其在日本海西面,日本依靠当年的日俄战争和现在的经济实力奠定了日本在此区域的地位,而安大线将使中国挑战日本在此地区的地位,并且如果中国能够利用好具备战略资源意义的石油,这种挑战完全有可能成功。
    再次,安大线使中国长期生存和发展获得了保障,尤其是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绝对能够保证,使中国武力统一台湾成为可能。中国可以无惧台海战争之后可能出现的美国石油制裁。一旦中国统一台湾,那么台湾海峡就是中国的内海,日本的能源生命线就掌握在中国人手里,日本的天然气、石油等一切能源都要通过台湾海峡,中国可以随时控制扼住日本人的咽喉。恐怖程度令日本人难以想象。
    最后,安大线促使中国整体经济稳定地发展,中国的强大已经让日本感到很不安,中国具备日本所不具备的政治影响力,加上强大的经济力量,必然成为亚洲地区的龙头,这对日本的亚洲龙头地位是个挑战,也是个威胁,没有人希望自己的邻居过分强大。
    对俄罗斯来说,安大线是好坏参半。好的是抓住了中国这个大客户。坏的是,中国在石油管道上占据主动地位,并且缩小了俄罗斯的石油贸易开拓范围,使俄罗斯未来的石油贸易收入减少。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的国家,石油消费一直高速增长,中国目前的石油进口量非常高,2003年上半年达4380万吨,预计全年要进口8000万吨。而2002年进口只有6941万吨。增长幅度高,2003年中国私家车爆增,2004年进口数量必然更高。2002年,中国石油消费量超过日本,达2.457亿吨。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进口量超过2亿吨。对俄罗斯来说,中国这样的客户是绝无仅有的,而管道运输协议一般是20年以上,依靠安大线,俄罗斯可以牢牢抓住中国这个大客户。但是安大线最后段在中国境内,中国的自主权更多,中国如果不要石油,俄罗斯将无法收回管道建设成本,损失巨大,并且中国可以压价。俄罗斯已经在管道上受人控制了一次。6、7月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与土耳其签订有关天然气合作的"蓝流项目"以失败告终,土耳其半路压价要求费用减半,让俄罗斯着实难以容忍,但由于项目合作输出渠道单一,最终俄罗斯不得不被动地接受每年将减少20亿~50亿美元的利润损失的现实。俄罗斯担心土耳其的事件重演。安大线只有一个中国客户,风险高,俄罗斯也无法开拓更多的市场来满足俄罗斯对外汇的需求。俄罗斯目前主要以出口石油为经济支柱,自然想出口量尽量大,东北亚地区的韩国是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进口量超过1亿吨,日本是世界第二大,进口量超过2.5亿吨。而中国的石油进口量还不到1亿吨。
    虽然目前东西伯利亚的石油开采进度决定目前最大输出能力为5000万吨一年,但是西西伯利亚油田的石油仍然可以供应远东,东西伯利亚油田还有潜力可挖掘的,并且靠近东北亚的油田也不止东西伯利亚一个,将来,俄罗斯供应给东北亚的石油可能达到1亿吨。而中国最多只能消化3000万吨。韩国和日本即使把20%的石油采购放到俄罗斯,都有7000万吨。安大线只能出口3000万吨,这对俄罗斯来说,损失可能超过2000亿美元。
    俄罗斯在安大线上获利也不如中国多,俄罗斯获得是卖石油的美元,不过目前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油田的石油出产量并不高,俄罗斯并非有大量的石油卖不出去.而俄罗斯在安大线上要支出18亿美元。俄罗斯投资回报率显然不高。
    俄罗斯在远东的实力一直不如在欧洲的实力,因此俄罗斯是传统的欧洲国家.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处在防守的位置,俄罗斯对东北亚地区实力强大的中国和日本一直包有敌视的心态,俄罗斯在远东经济发展缓慢,人口稀少,中国和日本的强大就等于俄罗斯的力量被削弱,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远东的驻军主要以日本为假想敌人,直到战争最后才撤走。为了稳定自己的远东后方时刻监视日本,前苏联才会占领北方四岛,无论任何利诱都不会归还。而中国,俄罗斯一直担心中国的强大,并且中国已经强大,加上稳定的石油供应,中国必然会更强大,俄罗斯需要中国的美元,但是不希望看到中国的强大。
    那为什么俄罗斯不从一开始就选择安纳线呢?主要原因是安纳线成本高,可能亏损。安纳线长度经过减少之后也有3765公里,造价大约50亿美元。而安大线长度只有2231公里,造价大约25亿美元。安纳线还需要港口建设投资,不仅耗费至少1到2年的时间,也需要至少10亿美元的投资。安大线则不需要,大庆的石油工业非常发达。不需要任何新的投资,也不需要时间改造。直接就可以投入使用。安纳线需要年输出量5000万吨才能保证不亏损,而目前东西伯利亚油田的极限输出上限就是5000万吨。有可能亏损。安纳线经过1000多公里的地震高发区,也具有相当高的风险。同时还要经过施工难度大的沼泽区。据测算,安纳线需要15年才能收回成本,而安大线只需要5年。俄罗斯经济势力薄弱,大规模地投资是俄罗斯不愿意做的。俄罗斯首先要考虑经济利益,一直对安纳线不感兴趣,对安大线,俄罗斯已经进行了4年的可行性论证花了,本来已经决定在2003年11月动工。
    但是要看到,安纳线符合俄罗斯的长远利益,安纳线的修建必然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可以带动沿线地区石油资源的开发,进一步带动俄罗斯的远东经济。安大线则无法做到这一点。安纳线使俄罗斯向日本、韩国、中国和朝鲜出口石油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俄罗斯石油出口的规模,由于俄罗斯向西输出石油的计划经常被美国势力所遏制,土耳其成了美国的铁杆盟友。 俄罗斯要把更多的石油运到远东来出口,毕竟,世界第二、三、四石油进口大国都在纳霍德卡港口的覆盖范围之内。这是个每年超过1000亿美元的市场,对俄罗斯来说是俄罗斯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俄罗斯本来的计划肯定是靠安大线来养安纳线,即便是日本没有75亿美元利诱,俄罗斯也会在安大线上赚足了钱之后铺设安纳线,以中国人的角度自然不能想到这些,而俄罗斯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靠安大线养安纳线也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大家都只在意自己的幸福,对于别人的痛苦,从来不在意。
    安大线有眼前利益,安纳线有长远利益,俄罗斯一个都不想失去,而在这时候,日本前首相森喜朗和日本外务大臣川口顺子分别赴俄游说,并承诺如果俄罗斯同意优先修建"安纳线"(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输油管线)管道,日本将提供75亿美元的资金(包括管道建设费用和港口建设费用以及港口炼油厂还有东西伯利亚油田的开发费用),协助俄罗斯开发东西伯利亚新油田。这使得安纳线的成本问题变的不再重要。俄罗斯更不愿意放弃自己的长远利益了。应该说日本人给俄罗斯的金钱利诱远没有中国人给的多。日本只是提供50亿美元的贷款,不过必须要俄罗斯担保。而东西伯利亚油田的开发,日本会以参股的形式参与,将来日本也可以从中分一杯羹,并不是无偿援助。而港口的建设要等到安纳线决定了之后才会投钱。中国提供18亿美元的安大线管道建设贷款,虽然以油款的形式支付,不过比俄罗斯担保50亿美元要好不少。1500亿美元的购销合同更是天文数字,而日本方面只是小泉口头承诺的日进口100万桶,远没有中国的购销合同来得实在。
    日本的75亿美元只是辅助因素,并不是俄罗斯改变安大线计划的关键,只是日本的75亿美元促使俄罗斯提前露出了真面目。
    于是俄罗斯提出折中的方案。安大线的路线勘测花了4年,而折中路线花了不到5个月,很明显,俄罗斯早有预谋这条折中路线。这个方案是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所设计的,它绕过贝加尔湖西部和北部沿贝阿铁路从阿穆尔州滕达向南进入中国,有321公里靠近湖面,即"北线方案"。按照这一方案,俄境内管道长度为2047公里,估价为35亿美元;中国境内为920公里,总长度为2967公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方案的终点必然是日本所游说的志在必得的纳霍德卡,中国管道仅是一条支线,从滕达建设一个分叉油管接过去。
    先建设安加尔斯克-赤塔-外贝加尔斯克的管道。实际上这条管道也等于是安纳线的一部分。这样等于俄罗斯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都握在手中。眼前利益还是主要的。   


    因此,第一阶段,安大线胜出。2003年3月13日,距离美军打响伊拉克战争只有一周时间。俄罗斯政府专门召开了"关于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发展方向"会议,由俄罗斯能源部向政府提交的"关于将'安大线'和'安纳线'合并为一的折中方案"被原则上通过。合并方案建议,在主管道经过赤塔州,离大庆最近的地方建立一条支线。这样,输油管道干线西起安加尔斯克油田,向南绕过贝加尔湖,穿越布里亚特共和国、到达赤塔州建立分岔中继站后,一条通往中国大庆,一条继续向东沿"安纳线"方案路线,最终到达纳霍德卡。合并方案指出,到中国的管道线路作为第一期工程优先开工。而到达纳霍德卡的分支管道,作为第二期工程待后。2003年5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在莫斯科签署的意向性协议---《关于"中俄原油管道原油长期购销合同"基本原则和共识的总协议》。
    五月份签署的相关协议本质上不具任何法律效力。按照一般规律,输油管线合作协议应包括三个部分:即管线建设、管线运营、原油购销合同。而中俄五月签署的只是就其中之一的原油购销合同,这种达成共识的意向性协议,根本不足成为俄罗斯在此问题上"从一而终"的理由。
    俄罗斯在等待日本来抬高价码,日本也很乐意来提高价码加重中国的石油负担。因此,日美竭力阻止安大线,6月,日本前首相森喜朗和日本外务大臣川口顺子分别赴俄游说,并承诺如果俄罗斯同意优先修建"安纳线"(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输油管线)管道,日本将提供75亿美元的资金,协助俄罗斯开发东西伯利亚新油田。这应该也得到了美国的默许。
    如果排除安纳线对中国的影响,那么安纳线对日本不具备任何眼前利益和中期利益。安纳线要等很久,即便是一切顺利也要等到2005年正式批准,接下来是线路具体方案通过批准,至少等到2006年才能开工,3765公里的管道,还要经过地质结构复杂的9级地震带1100公里,还有几百公里的沼泽,俄罗斯远东劳力严重不足,冬季严寒,一年能开工的日期不多,工期至少要3到4年,最快也要在2010年正式使用。眼前利益肯定是没有,而中期,中国极有可能在2009年以前统一台湾,台湾海峡成为中国内海,日本的能源生命线握在中国人手里,这是日本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即使日本和美国再阻挠,中国也会在2008年左右统一台湾。即便是不能统一台湾,日本也要做好中国统一台湾的准备。而2010年前,安纳线还在修建,不能发挥作用,不能缓解台湾海峡被中国占据的被动局面。
    安纳线也不能让俄罗斯在北方四岛上让步,日本在萨哈林岛上投资了80亿美元,俄罗斯也没在北方四岛上放松过,反倒是加派了驻军。指望安纳线换北方四岛,绝对没可能。
    如果日本人在乎中期和眼前利益,只会在萨哈林上投资,虽然萨哈林主要出产天然气,不过石油储量也有2亿吨以上,最重要是它已经投产了,并且是美英日三方占据主要股权,俄罗斯得到的好处不多,俄罗斯穷,仅有的一点股份也被印度买了。并且萨哈林已经向中国和韩国出口过石油。加大投资,改善港口设施,修建炼油厂,日本可以很快获得更多的利益,并且风险比安纳线要小不少。
    日本的主要目的是遏制中国的石油战略,并非真心想修安纳线。俄罗斯应该心知肚明,日本不会在安纳线上立刻投资。俄罗斯只是利用日本来抬高价码。所以,俄罗斯一直承认会履行承诺,一面让没有多少地位的自然资源部否定安大线。
    中国自然不甘心受到要挟,并且并不为俄罗斯的要挟所动,中国清楚,这时候坚持修安大线是不可能的,按照折中路线等于为日本垫付了管道建设费,并且中国付出的并不比日本少。同时,中国方面是中石油在负责管道事务,中石油只能停留在技术和经济层面,不能上升到政治层面,中石油也不应该负担政治利益,更何况,中石油要为国内的管道线付出50亿人民币。中国没有能源部,没有一个有足够效率足够影响力的部门负责这个重大事项。因此,中国在这场石油资源的较量中反应迟钝。
    不过中国也没有闲着,遂转向中哈线。
    中哈石油管道建设项目是由哈萨克斯坦提议建设的,预计总造价为30亿美元。1997年至1999年,中哈双方完成了管道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最初意向,这条管道应在2005年建成投入运营,但由于哈石油年产量难以确保这条管道进行赢利性运转所需的2000万吨最低供油量,管道项目的整体建设随后被迫搁置。2001年以来,哈萨克斯坦所属里海大陆架油气资源勘探有了实质性的突破。随着哈萨克斯坦石油产量的增加,加之良好的前景预期,中哈管道又被提上日程。3月28日,中哈石油管道的一期工程阿特劳-肯基亚克石油管道正式投入运营。时任哈总理的塔斯马加姆别托夫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裁吴耀文共同为管道开通仪式剪彩。6月初,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中哈举行了首脑会晤。双方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联合声明》,能源合作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中哈石油管道并非那么理想,首先,中哈石油管道的成本高,目前哈国三大油田石油储量通过管道输送估计在每天15.2万桶,远远低于管道的设计容量每天50万桶。如果非要管道保持运行,原油价格必须在每桶5美元。这个价格比从中东购买还要便宜,当然是不现实的。等着哈国开采油田,至少要等到2010年才能达到50万桶的标准。其次,中哈石油管道长3088公里,初步造价是35亿美元,比安大线高大约5亿美元。但是安大线直接进入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离石油加工区很近,离经济中心也近。利用效率高,长春,吉林,大庆把石油接收站都建好了。就等着安大线的石油来。中哈线进入新疆后再到内地,还要有7000多公里的距离才能进入上海这些经济中心,如果用铁路运输,成本会提高很多,用管道,需要新建管道,投资更高。
    中哈石油管道也并非不受第三方的影响,中亚地区一方面是俄罗斯、伊朗等南北国家的联合,另一方面是美国、格鲁吉亚等国家东西方面的联合,中国没有立锥之地。哈国在地缘政治上受俄罗斯影响很大,中亚南北部地区一直都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哈国和俄罗斯开发里海石油问题上显示出俄罗斯对哈国的影响力仍然巨大。而美国也在向中亚渗透势力,支持格鲁吉亚的亲美政权,支持潘加西峡谷的车臣叛乱分子对抗俄罗斯。修建巴库-土耳其石油管道。中亚东西走向的国家全部并入美国的帐下。美军先后进驻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也同意在紧急情况下,美国可以使用它的机场。哈萨克斯坦不可能摆脱这些大国的影响,而只在乎中国的利益。
    俄罗斯对中哈线也心知肚明,所以不为所动,中国也清楚,中哈线并不能降低安大线的价格,中国也没报太大的期望。
    安大线对中国的统一大业关系紧密。
    台湾和平统一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即使非常大,我们也要做好武力统一的打算。台海战争期间和战争以后,美国必然利用强大的海军控制中国石油进口的关键水道--马六甲海峡,从而封锁中国的石油进口,石油禁运。这是美国很有可能采取的一项措施,也是美国成本最低的一项措施,也是最有可能的一项措施。马六甲和霍尔木茨海峡本来就是美国掌握。
    中国自己的石油开采成本是进口石油的数倍,同时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本国的不可再生资源。这也是为什么石油大量进口的主要原因。一旦海上石油进口渠道被封锁,中国只能依靠陆上石油进口,中哈线的稳定程度是个问题,成本问题也困扰中国。如果没有安大线,石油进口只能靠铁路运输,目前的年运输量只有150到200万吨,铁路的极限是600万吨,并且成本高出管道不少。2005年,中国石油消耗量达到2.43亿吨,600万吨不过是杯水车薪。
    中国必须为台湾战争和台湾战争之后的石油供应做好足够的准备工作,安大线是最安全的战时和战后石油供应线路。首先,安大线全部在俄罗斯和中国境内,俄罗斯是美国唯一有所忌惮的国家,也是不屈丛于美国压力的国家之一。哈萨克斯坦则无法做到这一点,一旦美国施压,哈萨克斯坦关闭石油管道是有可能的。其次,我们和俄罗斯有25年7亿吨原油的购销合同,俄罗斯单方面不能停止供油,即便是石油禁运,俄罗斯也会在私下向中国出口石油,管道是最便利的私下方式,隐蔽性好,高度可控。
    中国石油战略的长远方向绝对不应该是中哈线或者安大线,不应该是依赖任何一个国家。最佳的依靠是我们自己。这才是政府应该把握的基本出发点,中国的石油战略必须和中国海军的发展结合起来,而不是靠一个企业性质的中海油来完成。对石油资源的争夺是21世纪各国都要面对的现实,石油资源绝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军事利益越来越多。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其枯竭是必然的,地球上可供开采的石油只能再用40-50年,而替代石油的能源还没有出现,在石油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谁能获得稳定的石油资源供应,谁就有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石油的争夺必然从公司与公司之间,经济层面上升到国与国之间,生存与发展的层面。将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重任交给三个石油公司,这样做是危险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
   南海,国外称之为南中国海,是世界上石油储量第五的地区,也是世界上仅存的为数不多的尚未大规模开发的石油产区。中东的可经济开采石油储量大约为6740亿桶,里海地区大约为169亿桶,北海大约为159亿桶,南海大约为69亿桶。北海的石油基本已经开采了大约70%。俄罗斯西伯里亚大约为98亿桶。南海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非常高,仅曾母盆地就有1300亿桶,不比波斯湾和北海,甚至里海,南海勘测的时间不长,程度也不够深,南海的可经济开采石油储量应该超过100亿桶,而整个俄罗斯也不过490亿桶的可经济开采石油储量。
    南海虽然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却不能为我们利用,南海的石油资源全部都在南沙,并且全部远离中国大陆。下表资料来自南海石油勘测局,其中可经济开采储量为1999年国家石油管理局估算值。随着海上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加之石油开采成本的总体提高,可经济开采储量会大增。另外,离陆地越近,其石油开采成本越低,曾母暗沙主要因为离陆地太远,可经济开采储量低。
    面积(km2) 储量 可经济开采储量
    北部湾盆地 38 000 0.6 亿吨石油
    曾母盆地 183 240 177亿吨石油 0.49亿吨
    万安滩盆地 67 000 28亿吨石油 0.32亿吨
    文莱─沙巴盆地 80 000 80亿吨石油 6.34亿吨
    礼乐滩盆地 26 700 14亿吨石油
    西北巴拉望盆地 30 000 17亿吨石油 0.30亿吨
    中越盆地 20 000 10亿吨石油
    安渡滩盆地 24 000 12亿吨石油
    郑和盆地 13 000 6.5亿吨石油
    中国目前的原则是搁置主权,共同开发。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海军,没有远洋攻击和防守能力,也没有航空母舰远洋海区有效占领能力,只能放弃主权。而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已经在开采西北巴拉望盆地、文莱-沙巴盆地、曾母盆地,年出产原油达3200万吨,并且这些原油大多数出口日本和台湾。即便是搁置主权,共同开发,那些东南亚小国也不愿意将可经济开采储量高的油田共同开发,只会将那些开发成本高的油田如礼乐滩盆地共同开发,实际上已经有国家在和这些东南亚小国共同开发石油,那就是日本和美国。东盟这些东南亚小国站在自身的立场上采取留美苏抑华的政策,美国的10万驻军和俄罗斯在金兰湾的驻军使东南亚小国感到中国并不可怕,美国也没有和东南亚效果争夺石油资源,而东南亚国家认为中国迟早要与他们争夺石油资源,是不可合作的。东南亚国家再遭受金融危机之后,经济衰落,石油出口已经成为其主要的经济支柱,尤其是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几乎完全是石油和天然气出口。马来西亚也是占到了20%。想从这些国家的饭碗里分一些吃,几乎是不可能的。强大的海军是解决南海问题的最根本力量,控制南海的石油资源就等于为中国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地基。
    而中国海军目前全部以台海战争为主要任务,南海舰队完全不如北海舰队的实力,海军和国家能源的关系,政府和军方的认识程度远远不够,海军在军方一直处于最低的地位,陆军的大区司令相当于海军司令。对海权的意识仍然有待加强。我国现在从北到南设置了3个舰队:北海舰队负责黄海、渤海的防务,主要任务就是守卫北京的海上门户;东海舰队负责连云港以南、台湾海峡南端以北的东海海区,主要是方向是台湾海峡;南海舰队防区最大,概念上包括台湾海峡以南直达曾母暗沙的全部南中国海域,负责维护中国在南中国海的海洋权益和岛屿的防卫。从三大舰队的兵力配置看,太过重视首都圈防卫,对中国的海洋权益重视不够。因此,在舰艇和海军航空兵的分布上,北海舰队最强,拥有全部的核潜艇和我国最强大的驱逐舰支队,东海舰队次之,而担负维护广阔南海权益的南海舰队力量最弱,只是近几年南海上不断有事端发生,才给南海舰队配备了一些大型舰艇。
    中国海军的策略完全是近海防御,这个认识误区使我国海军缺乏大吨位的具有反舰、反潜、防空并具有超视距作战能力的重量级军舰,即使是海军最先进的旅海级(054型)、旅沪级(052型)驱逐舰和江卫ii级(053h3型)护卫舰,防空能力也达不到现代海战的要求,没有能力对付敌方用导弹和对舰攻击机所作的饱和攻击。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台湾统一,南海就可以控制,这观点正确了10%,有了台湾,可以北抗日本,西抗美国第七舰队,南控巴士海峡,东控台湾海峡,扼住了日本和韩国的生命线,但是南沙群岛离台湾的距离比海南岛离南沙群岛的距离还要远。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开采成本最低的还在文莱附近,巴士海峡控制的海域对石油意义不大,即使南下的礼乐滩也有相当距离,当然比海南岛还要近一些。
    我们总是抱怨我们需要发展,我们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的实力不够,这些都不是问题的实质,实质的问题而是中国政府的认识不对,过分重视台海和首都的海军建设,忽略了南海的海军建设,而是以一个企业性质的中海油来承担中国未来的南海石油策略。军队不是单纯的直接保家围国,也可以间接地保家围国,对石油资源的保护是对中国持续稳定发展的保护,中海油根本承担不了这个责任。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最终是军事和经济的较量,而不是圆滑中庸的外交辞令,中海油的老总出任海南省省委副书记,这一现象表明中国政府对石油的认识还停留在石油的阶段,而不是一个战略高度。
    不必费心低猜测安大线的命运,俄罗斯最终会选择折中方案,绝对不是安大线,也不是安纳线。俄罗斯在捞够了好处之后,必然会开工修建折中路线。中国真正应该提升的是自己的认识问题,能源已经不简单的是一个经济问题,它已经牵涉到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不要再为是否设置能源部这样的事情争论,不要以为收复台湾是海军的唯一任务,不要还死守陆地政权的原则,21世纪是能源争夺的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相关论文

石油伊拉克南海
关于石油企业加强队伍建设,保障提质增
石油工程专业软件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石油企业电气设备检查及诊断方法
中国石油企业实施绿色品牌战略研究
做好石油企业工会女工工作对策探讨
新时期石油企业信访工作探讨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石油公司竞争力评价
加强石油企业党建工作的必要性及路径
石灰、粉煤灰改性对盐渍土吸附石油污
《2017年南海航行状况研究报告》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