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做法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方面,语文学科有着自己的优势。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阅读教学的每个教学环节,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课堂之中,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启迪。具体做法有以下这些。
  1、情感上产生与作者的谐振共鸣
  文以载道,作者的思想感情包含在文气之中,只有反复吟之诵之,才能把握文章的文气,进而体悟作者的情感。让课文的文字符号和声音信息不断诉诸学生的眼、耳、脑,从他们的记忆里唤起相似的各种表象,也通过想象,显现课文描绘的形象,欣赏其意境的优美,并在情感上产生与作者的谐振共鸣,使课文的思想感情与学生内心美感高度和谐,无形之中,就能使学生受到感染。例如,全班高声齐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会感到有一股浩然正气充溢室内,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思想得以升华;低声吟咏“白日依山尽”“春棉不觉晓”则会进入一种美的意境,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这样,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净化,如无声的春雨滋润心田,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非常完美的思想教育。
  2、学习文学作品中优秀人物形象的意志品质
  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优秀的人物形象,例如代父从军、爱国爱家的花木兰,不畏艰苦、悉心奉献的邓稼先,热心助人、面对不幸者心生愧怍的杨绛……这些优秀人物往往成为学生的榜样,被学生当作生活中的良师和知音。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这些古代民族英雄形象、科学家、劳动者的光辉形象来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语言、心理、肖像、动作的把握走近人物,体会作品思想意义,受到相应的思想教育。当然,文学作品中有时还会塑造一些反面的形象,感知这类形象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形象丑恶、落后的一面,让学生在厌恶丑恶和落后愚昧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3、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意义
  文学作品往往有一种“似有若无,若无似有”的“无声胜有声”的含蓄性,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平中蕴奇、言浅旨深、语近意远、言在意外、音在弦外的特性。从这点上讲,语文课上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引申其压缩着的丰富内涵,从而可以最充分的发挥课文固有的而非外加的教育性,让学生得到心灵上的某种启迪,例如《狼》这篇课文,结尾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为什么第二句的主语不继续用“狼”而改用禽兽呢?通过提问、讨论,学生就会理解:狼是兽之一,像狼那样凶狠、狡诈的动物还有一些,这里用“禽兽”一词更加概括;另外,在社会上也有像狼那样凶恶狡诈的坏人,他们是披着人皮的衣冠“禽兽”,对于这些“禽兽”,我们要像机智的屠夫那样战胜他们。这样,紧扣“禽兽”一词进行引申,学生便领悟了这篇寓言所蕴含的思想意义。
  4、从读写活动中感悟思想教育
  “言为心声”,通过成功的课堂教学,学生感情激动,心灵震颤,神往真善美,憎恶假恶丑,就会产生宣泄自身情感的强烈欲望。“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时候,教师如果因势利导,适时指引,让学生动笔,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塑造理想的“我”,那么收效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中教育点的情况,结合现实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进行读写练习。通过练笔,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教育,收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效果。例如,读了《行道树》引导学生以“奉献”为话题写作,读了《羚羊木雕》,让学生也写一写《家庭的烦恼》,读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可以写写《挫折带给我的启示》等等。除了写读后感,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事一议的口头作文,或者针对教材中的某一观点进行拓展阅读,交流看法等等,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且对于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笔头、口头的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是大有好处的。
  5、结合语文教学开展专题宣传活动,提高教育效果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作为教师,我们可以结合教材,深入挖掘,针对学生心理和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情况,精心编制某个专题,大力宣传,以达到对学生深入教育的目的。例如,学了《老王》一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观点――社会上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作为幸运者,我们有责任帮助那些不幸者,让他们也过上幸福生活。学生会很容易认同这一观点,如果我们再趁热打铁,组织学生发起“爱心一日”的专题活动,或去慰问孤寡老人,或给山区捐赠衣物,或是帮助街头偶遇的弱者,让学生把这一观点付诸实践,切身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体会到助人的快乐,这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不言而喻。再如,学了《送东阳马生序》,引导学生对宋濂“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的尊师态度进行专题讨论,与生活中不尊师的事例进行对比,明确尊师重教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并开展校园活动,寻找典型,广泛宣传,大力弘扬,使这种美德深入人心,从而使学生产生深刻的道德认识。
  语文课本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是“语言的图画”,我们要从研究语言入手带领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生活,让学生能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主动地摒弃污浊丑恶的东西,吸取一切高洁优美的营养,成为内心世界丰富而高尚的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

相关论文

思想教育思想教学教育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适应电子商务的福建省老年教育需求分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
浅析高等教育预算绩效评价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