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作用与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1-0072-02
  语言是沟通的钥匙,凝聚民族精粹与哲思的优秀汉语言文学作品更是以其或美妙合宜的表述、或平实有味的真诚、或灵动幽默的表达,抚慰读者心灵,给人以启迪和智慧。文本细读是走进文学本身魅力的一大途径,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径。文本细读式教学是实践教学改革精神的具体化,它对于完成文学史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文本细读能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探寻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作用与方法。
  一、学生日记与反思
  语言文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紧抓不放,通过破译语言文字的无限奥妙,还原语文课堂的精彩,思想的深邃与悠远,从而让学生爱上读书,更爱上语文课。教师有一天看到了一篇平时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的日记:“……我喜欢读书,但我不喜欢上语文课,最讨厌碰到有关语言赏析的题目,硬是要求我们要从几个角度去分析,唉,头疼得不行……”看到这段文字时,教师只觉百味杂陈,很不是滋味。冷静思考,反观现实,发现在课堂中时常出现教师口若悬河,一部分学生睡意绵绵,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学生的这些心理,其实跟教师一直以来对文本粗糙、生硬的剖析有关;更有一些试题要求他们必须得用固定的格式组织语言回答……如此一来便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一些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削减了他们对文本的探究兴趣。教师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再优美的文字,都会被教师刻板僵化的分析撕碎其原有的美;不能只是一味地站在教师自己的立场帮助学生分析,而应该真正学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他们在自己主动的学习活动中感受语言的美。
  二、理论依据――文本细读
  教师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和不断实践,发现细读文本是关键。学生透过上下文和字里行间,透析前因后果,通晓作者内在情愫,每秒的情思和体验便会如清泉喷涌。文本细读要求学生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它要求教师既要沉入文本,又要跳出文本;既在细节处探查入微,同时还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宏观的把握。文本细读的基本特征是:第一,以文本为中心;第二,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第三,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语文教师要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
  三、文本细读方法
  文本细读是一个对教材进行浓缩与放大的过程。这是一种要求教师在文本的基础上,巧用关键句子、关键词,并进行相应教学设计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其兴趣,共同探寻隐藏于字里行间的奥秘。
  1. 关注艺术表现手法
  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常常并不是“直白”地将作者的想法说出来,而是要运用象征、借代、拟人、想象、夸张、隐喻等“艺术表现手法”来表达。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自然也要注意以“艺术表现手法”为突破口,读懂“语言艺术”的内蕴。文章中的各种修辞语句往往是作者最得力、最经典的语句,如果能抓住这些精美的句子,“敲碎”“研磨”,定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例如,《喂――出来》一文中修辞手法比喻的设计,原文摘录如下:“不管是扔进去什么东西,这个慷慨大方的洞全部一视同仁,照收不误。这个洞任劳任怨地给整个城市洗刷着各种肮脏的东西。渐渐地,海洋和天空又变成了美丽的蔚蓝色,远远地看上去就像是透明的玻璃一样。”这个语段是人们将所有“不欲见”“不欲用”的东西全部扔进洞之后的一段环境描写。这里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来形容此时的世界:渐渐地,海洋和天空又变成了美丽的蔚蓝色,远远地看上去就像是透明的玻璃一样。
  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用这种方式得来的干净世界,其实充满了危险,问他们:作者为了说明这个干净的世界、蔚蓝的天空和海洋,为何不用玛瑙或是蓝宝石,而偏偏选用透明的玻璃?答案:一是因为玻璃更脆弱,而且预示着巨大的危机:只要一颗小石头就足以使其毁于一旦,届时这些碎玻璃将会变成无数把利剑射向人类!太可怕了!二是玻璃“透明”的特点又可以麻痹人类,照应后文灾难即将来临而人类却无法得知,这里作者对喻体的选用实在是神来之笔。在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以上的考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一是在故事的结尾,作者是怎样描写当时的环境?学生回答:“渐渐地,海洋和天空又变成了美丽的蔚蓝色,远远地看上去就像是透明的玻璃一样。”二是蓝色的东西有很多,作者为什么要用“玻璃”来形容,对此你是怎么考虑的?学生很快就有了答案,同时对隐藏于其中的旨意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考虑文章内容的衔接
  文章中各种材料的处理和设计,往往能够折射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果条件允许,语文教师可以设计两个问题直逼文章中某一具体内容存在的意义,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例如,《醉翁亭记》第四段关于“禽鸟之乐”“人之乐”“太守之乐”等内容的设计与安排,都是作者的精妙构思,原文摘录如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y,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段话的第一句写太守归,宾客随从而归的情景,这句话写出了太守的声望之高,说明了太守善于执政,深得人心,正有“一人呼,而有百千人应”之势,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文章主旨。按常理这时作者应写游人之乐,但是作者没有继续写太守或宾客的表现,而是荡开一笔写“禽鸟之乐”。首先,这里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此处为虚笔,是作者借众人在归途所见之“禽鸟之乐”来烘托“游人之乐”,结构上为后文太守独乐其乐作铺垫。其次,“禽鸟之乐”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作者如此设计可谓是“一箭双雕”,既真实,又使文章脱离俗套,真正“意近旨远”。对于这部分的内容,教师也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关注:作者既然已经点到“太守归而宾客从”,为什么不承接上文继续写太守乐或宾客乐,而转笔写禽鸟之乐?这样的问题可能是学生课前一时无法想到的,此时一提学生必然想破译其中的道理。   3. 甄选字词
  教材中所选入的文本都是经典之作,文中一字一句皆是作者之用心。教师只要在教学中多加研究,必能探查其中幽微可循的奥秘。如果每篇文章,教师都能探查出一两个耐人寻味的文字(名词、动词、语气词、副词等都有可能),设计成问题,必然能使其成为课堂中的亮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满井游记》中副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特殊作用,原文摘录如下:“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此句中的“能”“惟”如若换成“可”“为”则意境全无,更无法表现作者袁宏道的“自嘲”“自傲”之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对比句,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4. 利用原文与改文的对比
  很多经典作品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经过无数次的修改最后完成的,这些材料都可以成为教师教学中不可多得的教学材料。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还原文字的字体演变过程(如由甲骨文到楷书),来具体而深入地破解文句内涵等。总之,细读语言,从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的联系中揭示含义,把知识语言、文字语言变成心灵语言、智力语言,语文教学才能有意识、有方向、有技巧地以“艺术训练”来代替“重复劳作”。
  四、“金点子”来源
  人们常把能给人带来灵感的材料命名为“金点子”。国学博大精深,很多时候教师为了寻找合适的资料,常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更不必说挖掘其中的奇思妙想了。教师平时除了要多做阅读,多积累外,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挖掘身边的资源。
  1. 利用作业本中的相关练习
  学生手中的配套练习是经过专家的认真审核编纂而成的,有些题目非常有价值。甚至其中一些题型陈旧的题目,也可以被改编后使用。教师和学生都能在改编题目中感受到乐趣。
  2. 重视学生的原生态心理
  很多时候学生会因为既成习惯和思维定式,造成对文本的误读。教师如果巧用这些误读的词语,就会成为教学的契机。例如,一名学生在背《醉翁亭记》一文时将“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中的“宾客”背成“众宾”。教师在与该生讨论时说:作者用“宾客”一词,则更能表现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宾客”与“众宾”的区别在于数量的多寡。这名学生听得很认真,思考得也很深入。学生在生活中的语文行为,直接映射其语文课堂学习情况。教师要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错误认识,从中寻找突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五、结束语
  ??然,文本细读的方法,远不止以上这些。只要教师立足文本,立足于学生生命的成长,就必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而学生在学会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在字里行间反复游走、不断沉淀中,可以收获胜利的果实,回味着语言文字所散发的阵阵幽香,从而爱上阅读,更爱上语文课。

相关论文

方法研究语文文本作用方法教学
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作
医疗保险本科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汉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的作用研究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