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哲学其它论文

绿色发展的哲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B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009-0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要通过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那么,绿色发展有着怎样的哲学内涵?在传统产业盛行的今天,绿色发展到底需要我们进行怎样的一个转变?我们从引发生态危机的根源出发,探讨绿色发展的必要性。
  一、生态危机的根本性原因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过:“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今天的经济全球化印证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经济全球化只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今时今日的一个阶段的表现形式,经济的全球化将各国联系得更加密切,像一个无形的束带将各国捆绑在一起,它加剧了资本主义扩张的进程,为资本的输出提供了一个更好、更宽广的平台,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机遇,但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风险。
  其实,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的贪婪性,也决定了他们无限度地去追逐利益,被利益所驱使。资本主义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争夺,使他们一味地对外扩张,导致其忽视一切其他要素,包括环境保护。现如今全球出现的资源枯竭、粮食危机、人口爆炸等一系列生态问题都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分不开的。发达国家指责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环境产生破坏,以联合国名义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制裁,这一系列行为都是极其不道德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所以能影响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原因正是因为“资本”,大量的资本输出使得资本输入国与资本输出国地位完全不对等,资本输入国在经济发展上缺乏主动权,任凭资本输入国在人力和环境资源上予取予求。所以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需要理性地对待资本的输入,更要学会“节制资本”。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当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时候,他们建立无数的工厂,由于当时并没有环境保护的概念,当工厂的生产效率为世人所惊叹的时候,对环境的破坏却是无法挽回的。1952年12月5日,伦敦发生令世界为之震惊的毒雾事件。当时伦敦冬季多使用燃煤取暖,市区内还分布有许多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火力发电站,加上当时伦敦连续数日平静无风,这些因素综合导致了工厂排放的废烟废气不能有效散去,致使伦敦弥漫着烟雾连续数日,结果导致许多人死亡。
  发达国家为了生产的无限扩张,因不愿牺牲自己国家的生态环境,往往会不顾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境况,在发展中国家设立企业、厂房,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将资本进行输出,可以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但是他们所投入的机器和技术并非是最先进的,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实力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为了提高生产力,发展中国家只能接受,这些工业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其实产生着非常恶劣的影响和破坏。尽管发展中国家深刻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其面对的是发展经济和生态保护的两难选择,并且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脱贫致富,只能加快现代化进程,被迫走西方发达国家以前走过的老路,但那些老路却是血淋淋的。如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旧路子是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绿色发展的哲学意蕴――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以及尊重规律的必然性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古代人认为天命不可违之,不能做有悖上苍的事情,否则会遭受天谴。在《论语?述而》中有这么一句话:“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就是说孔子用鱼竿钓鱼而不用渔网捕鱼;用弋射的方式获取猎物,但是从来不射取休息的鸟兽。这足以体现孔子对大自然的尊重,不去破坏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他认为万事万物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为有一定的自然规律,对自然的索取应当有节制。自然是万物的来源,若是强行破坏自然,必然会被上天惩罚。其实,在这里,孔子所表现的自然观更是一种古人敬畏自然的观点,他们认为自然规律是上天的意志,若不遵循必会受到惩罚,所以强调要遵循自然规律,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
  道家学派鼻祖老子,他以“道”为核心,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简简单单的一句,体现了他对自然与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认识,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有规律,自然者,为万物本原也。还有第三十七章中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说的是道总是无为的,但是遵循规律来治理国家自然会成就所有的事。这也充分说明他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即便他的认识是受当时的历史环境所限制、所影响,很多是片面的、狭隘的,但他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开创了道家思想的先河,他的这种思想体现了对大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从这一方面来看他确实是先进的、科学的。
  恩格斯曾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人类历史和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无穷无尽交织起来的画面,是一幅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辩证图景。”[2]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世界的探索远远没有止步于对世界本原的追寻,他们更在意在实践中探寻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从而更好地去探索并改造整个人类世界,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从论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一直到整个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正确诠释着世界的同时,一直在指引着我们前进。人与自然实质上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3]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所以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探寻真理,去寻找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任务。   所以,不论是中国古人的自然观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都探讨的是尊重自然规律的必要性。尽管二者出发点不一样,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是强调在人类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这也是绿色发展的哲学内涵之所在,唯有尊重了自然客观发展规律后,才能更好地利用规律去改造自然,去改造人类社会。
  三、绿色发展的现实启示
  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共同发展造就了整个物质世界,而这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也正是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绿色发展不仅仅在时间的维度上延长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更是在空间的角度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科学的预见。所以说绿色发展是生态、资源、环境可持续的保证。那么,发展绿色经济到底需要有哪些转变?需要通过哪些现实的路径去实现?不论是从哲学的角度上看,还是从现实意义上看,这都需要人们去追寻,去实践。
  (一)从观念上树立“我们只有地球一个家”,保护环境是每个地球人的义务和使命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关键要素[4]。生活质量是反映人们生活水平和幸福程度的一种标志,只有在健康、稳定、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中,人们才能保证自己的正常生存和生活。地球作为我们唯一的家园,我们应该保护它,而不是破坏它,我们不能无尽地攫取它的资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保护环境”这个口号每天被人们口口相传,但是真正做到的并不占多数,为此我们必须首先从观念上树立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把保护环境作为每个地球人的义务和使命。
  (二)从思想上改变“一切从经济利益出发”,坚决抵制先污染后治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去,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经济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越,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对我国不论是经济还是社会上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如今,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对环境的破坏,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这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模式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我们应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发展为“以绿色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发掘和利用可持续、无污染的能源和燃料,对有着大型污染源的企业工厂采取治理与改革并举的措施,以改革为主,治理为辅,使其“绿色化”。
  (三)从行动上做到“将环保和经济发展全方位融合”,保证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曾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不仅仅需要主体的人民共同努力,更需要国家、政府的制度建设,只有政府制度有作为,人民群众才能众志成城攻克难关,才能共同建设美好的地球家园。
  环境和经济的发展看似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事物,但是二者之间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经济越是发展,越突显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全方位融合才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好诠释。

相关论文

意蕴哲学绿色发展
浅谈铁路交通助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浅析低碳经济环境下纺织印染行业现状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
高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研讨
浅谈互联网环境下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北京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测
后疫情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策略——以黑
陶瓷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共生要素分析
拼多多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