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析议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S2016-0473(2017)02-0026-11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1702004
  一、 国际化人才培养
  (一)国际化人才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所谓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次人才。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宁桂玲认为:“一名大学毕业生如能在同行中显示出很强的创新和??变能力,并快速适应国内外的新环境,可称为国际化人才”。[1]54
  全球经济化导致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人才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范围内,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未来的求职者能够受聘于跨国机构、在世界不同地方工作、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具备国际经验、灵活性以及对不同文化的认识。中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必须通过素质良好的各类专业化、国际化人才来提高竞争力。高校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要阵地,必然采取各种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举措,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学生国际化也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可以说国际化人才培养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2] 50-51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
  国际化人才培养主要通过构建海外交流平台,提供长、短期海外学习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在双重教育环境中形成国际化视野,将海外交流的成效引入校园,最终提高大学的国际化水平。[3]57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比如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在国内办学、合办专业;学生出国攻读学位、联合培养以及海外实习、开设全英课程等。然而遍观全球,几乎各个国家、各个高校都在不断扩大对外交流网络,与海外高校签订交换或者联合培养协议,提供海外学习的经费资助,让更多学生到海外学习、交流和生活,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宁桂玲也提到:“选择‘走出去’(派学生出国学习)一定是最佳方案。”可以说通过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来培养本土国际化人才是最直接最有效地的方式,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就国内高校而言,国际化人才培养主要通过选派学生参加各种校际联合培养项目,包括学位项目、交流项目、交换项目和学术会议等在较短时间内扩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海外学习经历、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具体而言,学位项目以本科2+2双学位、3+1+n本硕双学位、1+1+1双硕士学位、2+2双博士学位等类型为多见,以获取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两个学位为目的;交流项目包括学分项目、暑期项目、寒假项目、实习项目,总的来讲,交流项目是以修课拿学分为主要特征;交换项目则是基于两校协议,互免学费、互派学生的项目。对于大部分国内高校而言,很难真正做到派出的本校学生和接收的国外学生在数量上完全对等,不少学校采取了灵活做法,譬如华南理工大学与日本首都大学(东京)的交换生项目,协定每年可以派2名学生到日本进行一学年的学习,同时对方可以派出4名学生来华南理工大学进行一学期的交换学习来实现数量上的对等;另外还有学术会议、工作坊或者短期学术交流也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多由院系根据自身需求,量身打造,专业性强,譬如,北京大学自2007年起设立了“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交流基金”,资助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特别是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同济大学,每年暑假与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组织为期一个月的联合工作坊,共同开展教学和科研交流。这几类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基本都涵盖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覆盖所在院校的绝大部分专业。
  (三)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意义
  中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必须通过素质良好的各类专业化、国际化人才来提高竞争力。烽火猎头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力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才资源中存在2个“5”现象:一是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5%;二是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5%左右,高级人才中的国际化人才则更少。[4]101从宏观层面上,未来中国在全球化竞争中取胜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培养的本土国际化人才。从微观层面上,国际化个人培养项目不仅使得学生本人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高了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大学也通过国际化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动教师间、院系间以及大学间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扩大高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海外学生和教师来访、交流甚至是工作,形成“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良性互动局面,从而提升大学的办学水平,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
  过去10年间,国内各个高校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学生国际化项目,以笔者所在的华南理工大学为例,过去10年间见证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迅速发展,尤其从2010年以后更加进入了井喷发展的态势,可以说华南理工大学是国内高校的一个缩影,其他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上,除了具体数字的差别,基本的趋势和曲线都极为类似,究其原因是 2010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国际化人才战略,各个高校也都把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升到战略层面重点突破,以此带动大学整体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提升。[5]195
  从图1,图2可以看出,近十年尤其是自2010年后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迅速发展,从各种相关报告和同行评议中,不难发现国内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开展中具有一些相同点:普遍通过交换生、联合培养、竞赛、实习等多种形式派遣学生出国学习;项目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普遍提供经费支持,设立各类奖助学金。根据全美国际的机构调查,对国内26所“211”和“985”院校的调查显示,目前国内高校遇到的困惑或者问题也具有类似性,具体包括:经费的支持力度不够,亟需合理规划经费的使用;普通教师、院系和行政人员国际化意识和水平不够,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支持不足;部门协调不顺畅,仍然存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国际事务部门的任务的认识误区;项目趋同态势呈现,急需建立品牌项目和特色项目。   需要强调的是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具体实施过程中,不要把项目和派出学生人数作为考核指标和任务,只满足于数量的增加,而要牢牢把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的、作用和意义,由此来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和策略。为了使这些方法和策略更具有理性和科学依据而不是盲目的铺摊子,上项目,笔直借助了利益相关者理论,通过对不同利益群体的界定和需求分析,来明确针对不同群体的具体的工作方法和策略,既符合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又能够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利益,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有效和有序发展。
  三、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一)利益相关者内涵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概念于1963年由斯坦福研究所首次提出,原是西方经济学概念,与“股权者(stockholder)”即“股东”相对应。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费里曼将之重新定义为“任何可以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之后,该理论拓展应用至包括教育学在内的社??科学诸领域,前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在其著作(The University: an Owner’s Manual)中,指出大学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教授、董事、还包括学生、校友、捐赠者、政府、公众、社区等。各利益相关者在大学组织内外和谐相处,共同实现大学的有效治理。[6]59
  [BT4](二)国际化人才培养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具体应用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界定利益相关者。罗索夫斯基按照密切程度将利益相关者分为最重要群体、重要群体、部分拥有者和次要群体四个层次。[7]35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学生、家长、教师、院系、负责海外学习项目设计和管理的行政部门、学校、海外合作院校的项目设计和管理部门、海外合作院校的教师等。按照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影响力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中也称为权力―利益矩阵。[8]57
  这个矩阵指明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类型。显然,在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重点考虑D区的主要参与者是否接收该战略,因为他们既有权力又有兴趣。关系最难处理的是C区内的利益相关者,虽然总的来说他们是相对被动的,但却可能因某些特定事件对战略产生兴趣,并施加影响。B区的利益相关者没有太大权力,但是与利益密切相关也具有相当的兴趣,所以可以通过保持信息交流来满足他们对利益的关注。依据此权力――利益矩阵,可以将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如下分类: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D区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更为具体的代表是这些项目的设计、制定和管理部门,比如学校的国际事务部门、教务部门、研究生院和具体院系。
  (三)利益相关者需求/利益分析
  1.学生需求调查及分析
  根据上文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可以明确利益相关者处在哪个区间,在战略制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及寻找相应的策略。首先我们对B区,利益最相关然而决策力最小的这部分群体进行分析。具体的分析方法为调查问卷,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3份,调查结果显示:50%的受访者有强烈的赴海外学习的意愿,而且近一半的受访者希望取得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高校的学位,可支付的留学费用近60%学生选择为5万以下,最希望学校给予充分的项目信息、政策指导和经费资助。
  综上调查,不难发现这部分群体最关心的还是有关项目信息和政策的获取,包括如何办理校内各种手续、如何申请项目、如何办理签证、如何申请资助等等。根据调查分析:建议学校兼顾不同经济条件的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学生项目,使更多同学有机会争取资助,减少费用负担;第一时间通过网站、微信群、微博、学院通知等各种方式传递信息,将项目申报指南放在网上便于学生查阅,加强项目申报指导、资金资助、出国对评优、评先进等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的宣传和讲解。
  2.学校和院系需求调查与分析
  根据全美国际2016年5月对国内26所“985”院校的调查显示,目前各个高校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学校的战略部署和国际化考核指标的要求,随着学校重视和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各个高校近年来在项目数量和派出人数上都有大幅提升,不少学校也已经普遍感觉到了项目扩张后,深层次问题凸显,比如:如何提升项目的水平和质量,建立品牌项目;如何合理规划和有序使用项目经费;如何加强院系、教师和其他部门的国际化意识,完善部门间协调机制;避免同类项目的重复建设,挖掘符合学校和学生需求的特色项目等。同样还是根据全美国际的调查,国内高校在以下8个方面有迫切需求(如表1),也可以说是目前国际化人才培养实施中的瓶颈所在。
  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参与者,学校和院系的需求应该摆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它对项目的发展,甚至对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战略是否能够顺利实施,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涉及的每个环节都值得专门探讨。然而这部分群体的需求,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全校一盘棋,从上而下,从源头上寻找办法,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管理办法,也必须从下而上,更新观念,才能有实质性突破。突破点首先还是围绕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国际化的提升,重点体现在理念、意识、制度和方法上。
  3.导师及其他职能部门需求分析
  为了更深入了解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需求,从而全面地认识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在不同群体中应该如何开展工作,笔者对其所在的华南理工大学部分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学院老师以及可能涉及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中某些环节的行政部门进行了访谈。从之前的权利――利益矩阵中,可以发现,这部分群体虽然属于被动接受者,但是他们的态度、行为和支持与否会对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笔者从访谈中了解到,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推进的阻力会大一些,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涉及到研究生和博士生导师培养指标的问题,如果导师已经招录的学生申请了国外的学位,比如1+1+1双硕士联合培养,2+2博士联合培养项目,就意味着这个导师失去了一名学生,导师选带学生的指标是有限的,尤其是博士生,每个博导可能一年只能带一名博士,而且理工院校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是导师科研团队的主力军,所以研究生和博士生出国攻读学位,对导师来说是某种程度的损失;其二,所有学位项目需要双方学校的相关专业学院对两校开设的课程进行审核、比对,形成一个合适的联合培养课表、涵盖两校的核心课程、还得符合两校的学分认定标准、符合学位要求。这就需要有专门的老师来进行这项繁复的工作,国内高校并没有专设Academic Adviser (学术导师)负责类似工作,也没有类似工作的奖励标准,教师们都有各种教学和科研的压力,无暇顾及,所以大部分教师对此类去海外学习,尤其是对获取学位国际化项目不太热衷;其三、硕士博士还有严格的学位论文的要求,而且学位授予是由学位委员会认定和授予,出国攻读学位的学生如何完成论文、导师如何指导论文、如何安排答辩,这些都是颇费周折的事情,都给校内导师增加了额外工作量,和更高工作要求。所以,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开展中还必须考虑如何如何通过补充名额、认定工作量、优先接受国外交换生、优先考虑海外进修等方式激励导师参与和支持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   此外,各个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主要涉及国际处、教务处和研究生院,同时还涉及比如学工部门、财务部门、学院行政部门,各个部门关注点不同、员工国际化意识和水平不同、加上管理和制度的条块分割,增加了部门之间沟通和协调难度,也凸显了原有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成为主流趋势的今天已经出现了瓶颈。要适应国际化这一主流趋势,必须改革,首先必须从观念上更新,可以选派管理人员、行政人员海外进修、培训、海外工作或者校内培训、讲座,通过这些方式不断更新他们的观念、提升国际化意识。
  由此可见,国际化人才培养涉及多个主体,和多种利益诉求,要想顺利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必须综合考虑各个利益主体不同利益诉求。在项目前期,就相关群体最为关心或者最容易出现阻力、出现问题的地方提前做好解决方案,扫除所有可能存在障碍的环节,获得各方基本一致的认可和满意,才能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全过程管理,而不是在内部纠结和推诿中蹒跚前行。
  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建议
  国际化人才培养,必须以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内涵和目的为前提。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各个高校近几年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数量和派出学生数量都有明显增幅,但是国内高校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都表示增幅主要来自于学校相关的考核指标和奖惩压力。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国际化人才培养必须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的来开展,否则就会出现有规模没质量、有数字没效益的局面。这就要求各个高校首先要有明确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目的和战略目标,具体执行部门必须牢牢把握和理解相关理念、目的和目标,才能有针对、选择的挑选合作伙伴,设计合作项目。所谓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次人才。我们培养的学生未来可能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跨国机构的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合作伙伴和设计项目的时候不仅选择那些学术排名靠前的国外高校、还可以选择国际知名的实验室、跨国企业、特色鲜明应用型高校和机构;不仅推出以学习为主的学位和学分项目,还可以考虑提供能够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多元文化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多种项目。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把握国际化人才内涵和目的的基础上,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兼顾规模与质量、贴合学校和学生的需求。[9]70
  强化教师和基层员工的国际化意识,更新观念,建立各部门间沟通与联动机制、规范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水平。为教师和基层员工提供出国进修、培训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身处国际化环境中,提高国际化意识、更新观念、扫除认识上的障碍。按照国际化人才培养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进行动态的全面管理,每个阶段涉及的部门、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提前报备,由学校统筹一一解决和落实。比如,在项目的前期课程对接和认证阶段,主要发挥学院的积极性;项目实施中,各个行政职能部门进行具体分工、简化流程、不人为设置障碍;项目后期做好跟进和管理、投入和产出的效益评价等等这些工作;涉及到制度问题的,进行制度的调整或改革,全校一盘棋,统筹协调,各司其职,如此才能规范流程和制度,实现顺畅的内部沟通和协调,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水平和效益。
  多方争取资源,一方面加大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资助力度,另一方对投入和产出效益进行评价,及时调整方法,兼顾规模、质量和效益。学校应多方面争取资源,加大对学生的资助力度,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多种资助形式、利用校友捐赠、企业捐赠、设立校友基金、企业奖学金,还可以争取政府层面的支持,比如国家留学基金委的专项经费以及各个地方政府的专项资助。目前国内不少学校都出台了资助政策,比如江苏大学,一年设500万的奖学金用于资助学生海外交流,逐年还有增长的趋势。这对于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是强心剂。笔者曾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学习一个月,该校的做法值得国内高校借鉴:马里兰大学每年70%的学生能够申请到各种资助海外交流的讲学金、助学金,除了马里兰大学提供的奖助学金外,还有美国政府提供的国家学者奖学金、富布莱特讲学金,均在马大设有办公室为学生提供申请咨询。马大国际处专门设有education abroad 的办公室,有三位工作人员为学生提供申请咨询和帮助,同时设有Funding Education Abroad的网页,列出了所有相关问题与解答,一目了然。[10]18学生申请到的奖助学金能够全部或者大部分抵销赴海外交流的所有花费。与此同时,学校前期在与国外高校洽谈项目时就可以协商,减少费用,为学生提供奖助学金,或者实习岗位,在费用方面给学生切实可行的帮助以体现合作的诚意。尤其对品学兼优,家境困难学生应给予更多帮助。 另外,及时进行评估,对于资源消耗大而产出效益低的项目及时给出指导意见,不浪费有限资源,加强效益和风险意识,把钱用在刀刃上,兼顾规模、质量和效益。
  树立双赢意识,以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带动并提升教师和学校在教学、科研以及成果转化等领域的国际化水平。各个高校以及学院、教师在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的同时,必须具备双赢的意识。毕竟与国外高校开展项目、派出学生已不是我们现阶段唯一目标,我们更应该通过国际化人才培养来促进教师间交流、合作科研、利用优质的国外资源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突破,比如华南理工大学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的合作,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从互派学生、发展到互派教师、联合工作坊、为中意企业提供技术和政策咨询、定期派遣员工、加入欧盟伊拉斯谟项目,获得免费的师生学习名额。所以,现阶段国内高校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互利共赢,如何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引入国际标准、坚持自身特色、坚持内涵发展,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整体的办学水平,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相关论文

人才培养利益基于理论高校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影响因素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
基于案例的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浅谈高校思政教师法学素养培育的三维
会计环境变革下财务会计理论创新路径
基于现金流量税重构国际税收规则的理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