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及其对“一带一路”实践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6-0022-02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大量事实,详细而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揭穿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秘密”,阐述了资本主义自身生产方式所具有的矛盾以及其发展过程中呈现的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的必然胜利都是不可改变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本论》对西欧乃至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资本论》一书的问世,对政治经济学领域而言不只创造了经济学上的新高度,更在哲学的存在论上有了突破,该书内容宏大、理论深奥,对当今的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指导性意义。
  一、《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
  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法国重商主义经济学家蒙克莱田最先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一概念,用以指称一种与以往家庭经济学不同的社会经济学或国民经济学。恩格斯指出,政治经济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广义政治经济学,即“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或“研究人类各种社??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1]。不过,在恩格斯看来,这种广义的政治经济学尚未产生。二是狭义政治经济学,它主要是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分配和交换形式的科学。马克思说:“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才产生的。”[2]它“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3]。
  在1857-1858年写的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在最后一个笔记本(第七笔记本)的封面上,亲笔写下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续)》的题名。这表明,马克思一开始时是打算用“政治经济学批判”来命名他的经济学巨著的,并于1859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随后马克思开始着手第2分册的写作。但随着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他对第2分册做了一些调整,力图“以《资本论》为标题单独出版,而《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个名称只作为副标题”[4]出现,这也就是后来独立出版的《资本论》。
  二、《资本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意蕴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入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各种外在假象深深遮蔽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关系。马克思不由地感慨道:“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5]因此,要想科学解剖资本主义的生理机制,就必须采取“政治经济学批判”,层层剥离那些外在假象,“把可以看见的、仅仅是表面的运动归结为内部的现实的运动”。从这个角度而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必然意味着对资本主义现实本身的批判。马克思说:“只要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就是说,只要它把资本主义制度不是看作历史上过渡的发展阶段,而是看作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后的形式,那就只有在阶级斗争处于潜伏状态或只是在个别的现象上表现出来的时候,它还能够是科学。”[2]恩格斯指出:“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6]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完全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而作为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必然要对这一立场进行彻底批判。“就这种批判代表一个阶级而论,它能代表的只是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2]因此,作为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资本论》必然意味着对“副本”和“原本”的双重批判,即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双重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绝不只意味着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而且也意味着对政治经济学本身的批判。它的根本目标是要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因此,它必然要从根基上彻底终结一切政治经济学。
  三、《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与当代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2]资本绝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剥削他人为基础的生产关系,这一点构成了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这也决定了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实践理念绝不是为了满足大众的生活需要,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剩余价值。因此,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资本必然会动用一切能够动用的力量,在全球范围内掠夺财富,而国家必然会被资本权力所绑架,沦为保护资本利益的一种“虚幻共同体”。马克思说:“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4]资本收益率之所以远远高于收入增长率,根本原因不在于分配本身,而是在于资本的核心价值实践理念。也正是基于此,马克思断言,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发展,财富将会源源不断地从底层流向上层、从外围流向中心国,最终聚集到少部分人手中,“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2]。
  在《不平等的代价》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指出:“已为公众所知的市场经济最黑暗的一面就是大量的并且日益加剧的不平等,它使得美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的可持续性都受到了挑战:富人变得愈富,而其他人却面临着与美国梦不相称的困苦。”[7]截至2007年,美国社会最上层的0.1%的家庭所拥有的收入是社会底层90%家庭平均收入的220倍,而最富有的1%的人群拥有的财富超过国家财富的1/3。而在《21世纪资本论》中,法国学者皮凯蒂通过对过去300年来欧美国家财富收入数据的详细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贫富差距不仅在欧美国家内部日益加剧,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也日趋扩大。当前,全球最富有的0.1%的人群约拥有全球财富的20%,最富有的1%约拥有50%,而最富的10%约拥有总额的80%-90%[8]。当代西方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生成及其实践理念,如“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价值主张在遵循资本逻辑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增殖运动中走向自身的反面,在当代日益暴露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的实践理念特征。   四、《资本论》对“一带一路”核心价值观实践的启示
  恩格斯指出:“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9]熊彼特指出:“就马克思的理论体系而言,这样的反面评价甚至正确的驳斥,不但不会给予它致命的伤害,只会有助于显示出这个理论结构的力量。”[10]萨缪尔森曾经将马克思主义称为“鸦片”,但后来他不得不承认:“马克思在他死后发表的《资本论》第二卷中,的确创新了两大部类的再生产和经济增长的模式。”[11]自21世纪,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资本论》更是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无法忽视的经典之作。
  实际上,丝绸之路作为人文社会的交往平台,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各个国家之间形成了“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l展”的丝路精神[12]。“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顺应了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有利于应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和纷繁复杂的国际、以及地区局面。2013年以来,中国成功倡议“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开放、包容、“亲诚惠容”、共商共建共享的实践理念为根本着力点,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指出:“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13]“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理念正向世界呈现出无限魅力。

相关论文

资本论政治经济学一带经济学启示
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完善
基于劳动经济学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跨
浅谈上海自贸区贸易便利化的经验及对
西方经济学流派对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
试论中国共产党百年维护农民经济利益
浅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浅谈数智经济对财会行业的冲击及启示
东北振兴的中国经济学视角及其产业选
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