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6-0233-02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教育改革提出的重要战略。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见证者和亲身实践者,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责任。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烈与否直接影响国家未来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责任感
  价值观是个人对于客观事物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看法,是由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凝结成的价值目标,表现为一种判断的价值尺度和标准。责任感则是对价值观的反映,体现着个体的态度、原则和思想。在当代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责任要求进行了高度凝练,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选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它既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思想引领,也是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依据。
  习近平强调“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在时代的要求下,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深刻认识国家责任和自我的责任的关系,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国家责任感和自我责任感相互影响,对国家、社会责任认识不到位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后,由于理想信念的模糊极易忽视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自我责任感不足也使不少大学生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自我约束力较差,更难实现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因此,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时代责任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自觉履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新常态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现实利益的关系,并将自己的个人理想和社会发展、国家命运联系起来,用“个人梦”丰富“中国梦”。在多元价值观中找准自己的人生航向,承担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3]。
  二、新时期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因素
  目前,“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的主体,部分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存在重个人利益轻社会价值、在目标规划上重自我前途轻社会责任的情况。与以往相比,当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更多受到家庭环境、社会大环境和网络新媒体中多元价值思潮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巨大发展改变着家长的育儿观念,也影响孩子们的思想和行为[4]。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极易受到溺爱、纵容,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更多地要求孩子做一个成功的人,而相对较少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加之家长管得过多、过细,导致孩子从小没有责任意识,对责任感的培养便更无从谈起。
  社会大环境的改变是造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甚至缺失的另一主要外因。国家目前处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对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也加剧了人们的浮躁心理。“向钱看”成了很多人的人生理想,所谓的“成功学”也都是教人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自身利益。大学生迷失在这样的环境里,社会责任感缺失也是可以想见的[5]。
  随着网络的深度发展,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引发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危机。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等手段给受众提供信息、娱乐,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匿名性、虚拟性和隐蔽性的特点。新媒体在为大学生带来便捷信息的同时,也包含了多元价值思潮和落后腐朽文化,其中所传递出的不良价值观和不健康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力。加之大学生使用网络新媒体的匿名性和自身辨别能力的缺乏,很容易在新媒体中放纵自己,导致价值的迷失,丧失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路径
  面对大学生所处的现实环境,其社会责任感教育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通过创新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方式,完善新媒体健康话语的引导,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一)丰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方式
  高校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世代薪火相传的过程[4],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成熟之前,也需要得到高校提供强有力的信念引导和支撑。
  首先,高校应该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规律和特点,发挥传统文化的巩固作用,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要求融入“90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通过诗词大会、成语大会等新颖的形式,发挥传统文化涵情育志的重要作用,使大学生在亲近传统文化中增强责任意识。
  其次,高校应坚持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全环境育人的理念。立足于学校,树立新时期的劳模形象,发挥典型榜样的模范作用。通过身边的校园“正能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展现为看得见、摸得着、在身边的事例,营造正面的校园环境,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氛围。
  最后,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中,高校应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正确认识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学??对自己负责。进而才有可能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担当精神,最终实现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提升。   (二)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
  在新媒体发展迅猛的当代,只有科学把握其传播特征和传播规律才能有效占领新媒体阵地,实现用健康话语引导新媒体,使社会责任感教育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下真正引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
  首先,高校广大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重视舆论的作用,主动借用更具互动性及亲和力的微博、微信等信息交流平台,加强易班等校园平台的使用,主动搭建满足大学生需求的网络沟通渠道,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通过与大学生点对点的沟通、交流,在讨论中启发他们思考、渗透责任思想,培养和引导大学生非异化的主体性。
  其次,利用网络平台的交互性,将对责任感的说教转变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故事、漫画、美文等形式,触动大学生责任的心弦。配合开展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主题教育,向大学生宣传先进事迹、传播社会正能量[6],在良性的互动中增强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实效性。
  最后,对在新媒体自由开放、虚拟交流中的大学生的网络语言进行引导,构建健康话语引导机制。对于不健康的网络语言,高校应坚持育人为本的立场,通过监督、监管与约束增强大学生的语言规范意识,使大学生自觉抵制不健康用语的传播与扩散,营造清朗的网络语言环境。
  (三)在社??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7],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也是一个通过外在诸多方面的影响促成责任内化的过程,而这个转化只能在大学生与外部社会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中实现。
  大学生应主动参加学校志愿社团组织,成为智力助残活动志愿者或学雷锋青年志愿者,参与到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中,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体悟人生的意义,深化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和领悟。同时,可以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调研,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实际,提高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能力,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可见,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体验生活的主要途径,是体现其社会责任感担当的基础[5]。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公共服务意识、了解社会现状,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激发出主体情感和主人翁的意识。同时,也锻炼了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为更好地履行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打下坚实的基础。
  面对时代所赋予的重任,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国家、社会现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为指引,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动承担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责任。

相关论文

责任感机制大学生社会责任研究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河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
数字媒体时代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运营
社会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拼多多盈利模式研究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