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简析广州地区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

  城市博物馆是城市文明、博物馆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留存城市记忆,引领社会风尚的场所,在城市历史研究与现代城市发展规划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广州,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和现代多元文化交汇资源,为博物馆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孕育条件。而广州地区的博物馆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如何更好地整合市内各博物馆的资源,发挥各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展示与突显广州的城市文化底蕴,从而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城市建设参与度,是广州城市博物馆未来发展需要注意考虑的方向。
  一、广州地区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广州地区已拥有各类博物馆61座(其中市属区属博物馆50座),涵盖了历史、艺术、民俗、革命、古建类,还涉及体育、医学、金融、生物等行业领域,更拥有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城市博物馆事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与挑战。
  (一)陈列展览“厚古薄今”
  与全国博物馆总体情况相似,广州地区博物馆的展览展陈理念和做法大多是以基本陈列为纲、临时展览为辅,但相比起全国一二线大中城市以及文博事业较为重视的地区,广州市内大部分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更新较慢,展陈观念相对滞后,这与广州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的地位不相称;基本陈列没有充分征询与考量公众的需求,着重古代史部分(近现代史、行业博物馆等除外),近现代史过于简略甚至忽略,内容与观众现今的生活相距甚远,难以产生共鸣;基于本土文化的原创专题展不多,引进临时展览时不注重挖掘展览核心思想与本地群众的联系和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导致引进展览“水土不服”,社会教育工作受众面和效果有限。
  (二)讲解服务“不接地气”
  广州作为粤方言使用最集中也最为规范的城市,在不少公众服务行业和媒体宣传均有粤语专场。然而纵观广州的各博物馆,即使设置了普通话、英语、日文、韩文甚至其他小语种讲解,却均缺少粤语讲解服务,只有极少部分的本地讲解员或志愿者在接待散客时使用粤语。广东地区华侨游客众多,本地中老年观众也多使用粤语,博物馆作为校外教育场所也应创造机会让本地青少年接触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的母语,博物馆部分展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也要求用粤语方能展现和传达,因此广州市内博物馆,尤其是市博和广东省博应考虑粤语讲解的必要性和规范性。
  (三)社教活动“大同小异”
  广州地区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对象以5-13岁学龄观众为主,而针对其他年龄阶层、特殊观众的活动较少;而大部分社教活动的形式较为单一,以提供展览导览、观众参与手工亲子活动居多;部分活动也没有结合广东地域文化进行设计,导向性不强。虽然目前个别博物馆开始策划组织针对中老年观众群体、特殊儿童或特定行业人员的教育活动,逐步开展其他活动形式,某些活动也根据本地民俗的实际情况进行策划,但这类尝试在市区内的博物馆圈未形成氛围,广州亟待需要更多、影响更广泛的创新型特色社教活动。
  二、对广州地区博物馆在社会教育工作上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广州地区博物?^的具体情况和工作经验,建议城市博物馆可根据各馆特色和工作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因地制宜,展示与弘扬城市文化底蕴,更好地发挥社会教育的职能。
  (一)文物征集的针对性
  文物展品是社教工作的基础。市内各博物馆的展品征集工作没有统筹规划,出现两个或多个同类型甚至不同类型博物馆争抢文物的情况。如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均重点征集广州清代外销画、外销瓷等外销艺术品,而这几座博物馆征集经费的差别导致文物为“价高者得”,级别较低的博物馆难以在原来的特色馆藏上开展进一步的拓展和研究,部分文物也因“争抢”现象,同一个系列可能会散落在不同的博物馆,不利于资源的分类整合和一定程度上对观众参观造成一些遗憾,文物征集工作一度陷入僵局。因此,各博物馆应充分审视自身定位,明确本馆的展品征集与收藏的重心,扩大收藏领域,可关注民俗类、非物质遗产等反映城市发展进程或改造的物证,毕竟“今天的收藏”就是“未来的历史见证”,同时也为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特色展览陈列和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如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香港故事》中的文物,就是历年来城市变化的物证。
  除了避免“争抢地盘”,城市博物馆也可充分动员民间力量,在民间灌输文物收藏的观念,当自己的物品成了博物馆的展品,市民多引以为豪,从而提高市民对博物馆收藏的支持和响应,间接增强市民对城市文化发展与变迁的关注,达到市民主动参与的社教目的。如荔湾区博物馆一直注重从民间收集各种古旧生活用品,长期与古玩俱乐部、荔湾收藏家协会保持较好的联系,定期举办捐赠文物展、免费文物鉴定、传授文物鉴藏知识等活动,因此西关一带市民重视收藏,一旦民间出现重要价值的藏品,荔湾区博也能及时掌握信息。
  (二)陈列展览的互动性
  在陈列展览方面,除了适时更新展览内容,适当运用新技术、新媒体的传播手段外,更需要在策展理念上多加考虑公众的需求。博物馆需定期开展观众调查,了解观众对展览的内容和形式上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城市史的研究和解读,改变一贯的“厚古薄今”思路,注意拓展陈列展览的内涵和外延,注重展览对现今城市发展规划、生活方式的启发意义,拉近公众与城市历史之间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
  城市博物馆可把握时事热点,推出切合民生的年度主题特展。如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广州博物馆举办《春暖我家――纪念广州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博物展》,广州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档案局等单位给予大力支持,该展一改以政府档案文献和重大建设成就汇报的单一视角,而以市民的生活方式变化为线索,展品皆是从市民中征集的历年日常用品,以小见大,让观众从身边人、身边事来感悟城市的变迁。展览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吸引了市民广泛关注,捐赠者中有年过八旬的老者、与改革开放同龄的中年人,还有改革开放最早期下海经商的个体户,不少人踊跃捐出自己收藏多年的相关物品。展览参观人数与收到的留言反馈也是创下当年之最。从该展中市民感觉到自己就是城市历史的创造者,大大激发了观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了观众与博物馆、与城市文化的良好互动。   城市博物馆也可在展陈语言和展陈方式上紧扣本土文化特色,让展览焕发另一种人文关怀,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如广州博物馆2015年主办的专题展《广府旧事――19世纪广州外销通草画中的城市生活》,放弃采用分题材的画展形式呈现,而是在充分挖掘通草画的历史艺术价值、查阅和研究中外文献史料的横向、纵向对比的基础上,以图证史,还原一百多年前广州城“人”、城“事”,展现广州口岸市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哲学。展厅铺以广州街巷的传统麻石地胶,复原十三行同文街店铺场景,配以广府童谣,在介绍通草画中的民俗时,使用了粤语俗语、俚语加注释,还以一幅龙舟的通草画为蓝本制作了动画视频,配上粤曲《赛龙夺锦》作为背景音乐,充满了浓厚的广府味,契合展览主题。展览期间接待观众达22.7万人次,媒体、学界等社会各方反响热烈。这种展陈方式,既充分挖掘了展品的价值,又做到深入浅出地道出展览的核心思想和启发意义。浏览一幅幅通草画时,本地观众有共鸣、有今昔对比的感悟,对广州文化感兴趣的外地观众也切身加深了认识。
  (三)宣传教育的多样化
  1.组建项目制的宣教团队
  发挥“策展人制度”作用,策划更有针对性的教育项目。近两年,市内博物馆逐渐尝试“策展人制度”,以策划某一个展览专题为目的组建成一个跨部门的专业策展团队。“策展人制度”在陈列编辑和设计上已初见优势和成效,但展览配套的社教工作策划和实施仍绝大部分由各?^的宣教部承担。然而这项工作亦可由策展团队来统筹,因为一般而言,策展团队在准备展览的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是全馆最熟悉展览思想和思路的人员,对于该展配套的宣传和教育推广如何开展更能达到策展初衷,理应比宣教部人员更清晰、更有想法;而宣教部平时需要兼顾较多的其他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相比之下,融合了各部门专业人员的策展团队更容易跳出这种常规宣教的思维定式,策划出角度新颖、形式独特的社教项目,再借鉴宣教人员平时的服务经验,开展更契合主题的宣教系列活动。
  2.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拓宽宣传教育工作的合作渠道
  要拓展社教服务工作,单凭博物馆的人力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本地各类共建学校或社区、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民间文化团体,或拥有足够相应类别的师资力量和较为稳定的生源,或对消费市场有着更好的敏感度,或对学生群体更熟悉、教育理念更具创新力,这些都是博物馆应该借力和整合的宝贵资源。博物馆可通过强强联手,共同打造公益项目和策划推出不同主题的宣传活动,不断丰富和提升博物馆社教活动的形式、质量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博物馆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辐射力。
  如广东省博物馆在2016年《文物动物园――儿童专题展》期间,策展团队先后与7个不同的社会文教、交通、商业机构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儿童教育活动,调动了广州市内多方面的资源,取得了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强烈反响:展览前与广州第二少年宫共同举办动物贴画比赛,获奖作品作为该儿童展的辅助展品,保证了少年宫师生这一持续关注本展的观众群;展览开幕式上邀请到共建单位广东省文化厅等文化机关幼儿园、儿童艺术团体表演动物舞蹈,让儿童有展示自我的舞台;与广州美院共同开发配套动物主题文创产品,以文具为主,把握该展最核心的目标对象――学龄儿童;组织小观众到广州动物园参观,从展览延伸到实地考察动物习性,并举办积木搭建“动物家园”比赛;用展览文物动漫图片装扮“动物园”地铁站,让站台更具文化气息的同时利用地铁站的人流很好地宣传了展览;在太阳新天地商场举办了儿童运动会,让不在馆内参观的家庭观众在日常休闲之余就接触到博物馆的文化元素。
  虽然市级、区级博物馆的财政支持和补助、合作平台和资源方面难以与省级博物馆相比,但是广东省博物馆在拓展社教工作合作模式上的思路和理念值得城市博物馆借鉴和学习。
  另外,作为展品或继续教育功能延伸的文创产品也应重视。如南越王宫博物馆与广州本土城市绘本创作团队“大话国”合作在广州购书中心举办《手绘南越国主题展》,用生动有趣的手绘图画带观众探秘南越国历史,畅游南越王宫和御苑,了解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的生活场景。该创作团队主创均为广州土生土长的年轻人,把博物馆提供的晦涩史料结合观众视角,以现今大中容易接受的漫画方式绘制出来,大受欢迎,手绘读物《神游南越国》及其他相关产品的热销说明了文创对城市历史的带动作用。
  3.策划多样化、人性化的教育服务项目
  (1)增加粤语讲解服务
  广州是粤方言最普遍最标准的城市,改革开放以后才以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老一辈广东观众的普通话听说能力还十分有限。广州城市博物馆作为传播一座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阵地,应酌情考虑本地观众的语言习惯和情感纽带,在市民游客中开展粤语讲解需求调研,并根据本馆实际情况定时提供粤语讲解。这不仅让本地中老年观众收获亲切感和归属感,也让港澳同胞、归国华侨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人文关怀,让青少年学生通过博物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岭南文化的韵味。利用粤方言的优势,可以增加博物馆与本地观众的交流和互动。
  (2)策划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社教项目,丰富社教活动形式。
  针对社教形式较为雷同、社教对象多集中在学龄儿童的问题,城市博物馆在策划社教项目时可拓展思路,通过与社会机构的合作与考察经验,设计符合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多种形式教育活动,且需注重活动内容需有地域文化熏陶和教育的导向性,更好地履行城市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激发观众爱国爱乡的情感。
  如对亲子团或中学生观众可设计定向越野式参观,通过游戏指引观众主动获取展品的重要信息,印象更加深刻,也增进了亲子互动或同龄人之间的团队交流;在“六一”儿童节期间可组织偏远地区儿童、特殊学生参观,重阳节可举办退休人士专场的手工活动,体现博物馆对社会的关爱。就算举办的是历史或艺术展览,也可尝试从科普的角度扩大展览的影响力,如广州博物馆2015年配合展览《春意江南――常熟博物馆藏花鸟册页展》举办的“到博物馆找春天”系列活动,因地制宜,利用馆舍位于风景秀丽、植被丰富的越秀山这一环境,开展了由植物学和观鸟兴趣班老师带领观众认识博物馆及周边生态环境,这种跨学科的活动形式受到各年龄层观众的欢迎,展览的教育作用得到延展。
  在社教项目如何更好地体现地域文化导引的方面,市内部分博物馆逐渐摸索出一些创新做法,如与本地少年宫合作举办以粤语俚语、广府习俗为题的通草画绘画大赛,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主动接触广府文化并加深认识;暑假期间举办“小讲解员”培训,在孩子心中从小播下文化的种子;博物馆人员深入学校、社区开展别开生面的历史课和“百姓讲坛”;与本土民间文化保育团体、广州非遗技艺工作室等举办关于城市面貌和文化生活等各类主题的讲座、沙龙,组织学生、成人走访城市旧街道、调查老行当的发展现状等。善用博物馆这一公益教育平台,未来社教活动将在重塑城市历史,弘扬广州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结语
  城市博物馆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教育阵地。植根于岭南文化沃土的城市博物馆的社教工作,在新时期博物馆发展趋势中更应找准自己的特色和未来规划方向,注重与广州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创新思维理念和社教形式,提升服务水平,增进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体现博物馆对社会的人文关怀。

相关论文

博物社会教育广州博物馆地区
西北地区破损山体植被恢复策略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民办高校动画专业应用型
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彩绘陶马俑造型
酒泉地区的史前文明研究
长三角地区物流包装回收成本核算研究
浅析恶劣地区水电工程合同管理的难点
内蒙古地区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浅谈博物馆办公室文秘工作质量提升
浅谈铁路交通助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