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财务管理论文 > 融资决策论文

我国光伏产业融资需求、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面临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调整能源结构是中国面临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政策导向性的产业,中国光伏产业经历了几起几落。1980年至2004年,中国光伏产业因技术缺乏,市场发展缓慢,仍处于萌芽阶段。2004年到2007年,国际资本市场的支持带来我国光伏产业的高速发展,一跃成为全球光伏第一生产大国。但2008年到2011年,中央及地方政府主导的金融支持引发产业的过度繁荣,出现了一批新的规模化光伏产业,但也导致了普遍的生产过剩,产品价格一路下跌,严重依赖国外市场。2011年下半年到2013年,在国内生产过剩、欧美“反倾销”和经济危机的多重挤压下,中国光伏产业利润低下或亏损严重,企业纷纷破产,极度低迷,金融机构均将光伏产业列入“限制进入”行业。但从2013年底开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金融资本对光伏产业尤其是下游光伏电站的限制开始松动,光伏产业开始进入新的发展周期(红炜,2015)。然而,由于对光伏产业认识的不全面和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成熟,光伏产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
  一、我国光伏产业融资特性和需求
  (一)光伏产业融资特性
  光伏产业,作为一种主要的新能源产业,其融资相比传统能源产业具有独特性。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支持是新能源产业规模和水平快速壮大提升的外部催化剂(顾海峰,2011)。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因此,要为新能源产业相关的市场主体建立一个良性的、面向市场的投融资环境和金融支持体系(陈柳钦,2011)。
  由于新能源的可替代性比较大,所以市场对新能源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而新能源产业具有初期投入大、投资周期长等特点,使得新能源的供给是缺乏弹性的,所以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徐枫,陈昭豪,2014)。依靠传统的融资模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政府的介入对新能源企业融资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樊长在,何雨格,2012)。新能源融资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政府金融支持和市场化金融支持,从市场化融资途径来看,以商业银行借贷为主要手段的间接融资成为新能源企业的重要融资方式(王玮,2014)。
  新能源产业虽然清洁、可持续,但是相比传统能源,依然没有成本优势。新能源项目的成本大部分都来源于初始资本投资风能、光伏和和核能项目的初始资本成本占项目总成本的比例几乎均高达90%,而传统的石油项目的相应比例仅为三分之一,因此融资成本对新能源项目的成本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Nelson & Shrimali,2014)。相比资本充裕的发达国家,我国目前金融市场不成熟,再加上光伏产业初始投资的高风险性,融资成本一直高居不下,成为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中国光伏产业取代美国和欧洲受到国际资本的亲睐
  2014年全球新能源发电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全球累计装机容量达到653GW,年均增长19%。预计2015年至2020年,光伏发电的增长速度将超过风能发电。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2015年达到了188.8GW,占全球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的28.9%,光伏产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2014年全球光伏融资①总额1347.6亿美元,同比增长接近21%。整个亚太地区光伏融资额达827.3亿美元,占全球融资总额的61.4%;其中中国光伏融资额为380.4亿美元,占全球融资总额的28.2%,位居全球首位。2014年中国的光伏融资额同比增长45.7%,主要源于中国光伏发电终端市场的规模扩大。美国光伏融资经历两年的低谷期后,2014年反弹至234.1亿美元,同比增加32.7%。而欧洲光伏融资持续下降,2014年融资额仅为181亿美元,与2011年的最高融资额相比,下降75.3%(彭博能源财经汉能研究所,2015)。由此可见,中国已经取代美国和欧洲,成为最受国际资本“亲睐”的光伏产业投资市场。
  (三)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目标和融资需求
  在下游光伏电站环节②,中国自2013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13、2014和2015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分别达到了10.99GW,10.64GW和15.15GW,占全球新增装机容量比重分别为29%,27%和30%。至2015年底累计装机容量已高达43.5GW,同比增长40%以上,连续三年全球第一,其中地面电站占比84%,分布式电站占比16%,超越德国成为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最大的国家(彭博能源财经汉能研究所,2015)。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十三五规划,2016至2020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年增20GW,到2020年实现150GW累计装机容量,目前我国光伏电站投建成本约为7-8元/瓦,则每年需要至少融资1400亿人民币。要顺利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成熟稳健的金融市场,丰富多样的融资产品不可或缺。但是,目前我国光伏产业融资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其发展程度和光伏产业融资需求不太相符,?我坏娜谧誓J胶陀邢薜娜谧是?道已经成为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重要障碍(高玮,2014)。
  二、我国光伏产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上中游光伏产业的过度投资使银行对光伏产业的投资持谨慎态度   光伏行业上、中、下游产业链存在分化。光伏一度是银行的宠儿,国家扶持,地方政策担保,银行对光伏企业贷款的审批比较容易。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和一些企业的冒进,光伏上中游制造很快进入产能过剩、价格下降的阶段,一些企业负债累累,经营困难甚至倒闭(Zeng et al.,2014)。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板制造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下称“无锡尚德”)、原先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江西赛维LDK公司(下称“赛维”)的破产给放贷银行带来了巨额不良贷款,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并对光伏企业持谨慎态度(Sun et al.,2014),一直到2013年一季度,光伏仍是银行警示的九大类贷款风险限制类行业。很多商业银行由于被光伏组件商“套牢”,对光伏产业下游也不愿贷、不敢贷,即便有少数愿意贷,利率也要上浮15%至30%,还附加各种条款,并且都是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而光伏电站投资额度大、回收期长,亟需中长期贷款(杨振宇,2013)。直到2014年,随着国内光伏项目建设进入高峰期,光伏产业链产品价格全面走强,部分银行开始对光伏项目贷款有所放松。例如,招商银行目前已经把“光伏电站行业”定为“适度进入类行业”。虽然国家层面一再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对光伏企业的支持力度,但是目前国内各大银行对光伏产业,尤其是上中游制造业投资持谨慎态度,金融机构难以甄别光伏企业融资时用于产能提升,还是产能单纯扩大。
  (二)严重依赖政府补贴而政府补贴却迟迟不到位
  由于光伏发电的成本依然居高不下(高达0.9~1.0元/度),因此,至少在目前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光伏发电仍然严重依赖政府的补贴支持,还没有具备脱离补贴、独立参与电源市场竞争的能力。有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9月,国家共发布了五批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目录,只有2013年8月前完成并网的光伏项目纳入了国家可再生能源基金补贴目录,已有超过2000万千瓦的光伏项目未能获得补贴资金(刘继茂,2016)。可再生能源补贴发放不及时、不到位已成为阻碍光伏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补贴发放的程序及周期冗长。现行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的申报、审核、拨付程序是:由地方财政、价格和能源部门初审,经国家财政部门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三家审批,然后再由中央财政拨付至地方省市县区级财政,继而发放至发电企业或由电网企业代付。申报程序繁琐,资金调配周期长,企业从申报到拿到补贴的时间有可能超过一年半的时间。光伏电站没有及时收到电价补贴,就会拖欠组件厂商货款,组件厂商又会进一步向原料供应商传导,最后形成三角债,对整个产业链都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这导致电站投资收益无法保证也,降低了银行金融业、保险业对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信心,无形中增加了光伏企业的融资成本。
  (三)收益和风险的不确定性影响了对光伏电站项目的准确评估
  投资是基于对项目收益、成本和风险的准确评估而做出的理性决策,项目收益、成本和风险的不确定会影响甚至阻碍对该项目的投资。如图2所示,光伏电站的收益主要来源于长期可预测的稳定的售电收入,售电收入由发电量和国家上网标杆电价共同决定。上网标杆电价由政府政策制定,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发电量受户外光照量、紫外线辐照强度的影响;同时,发电站项目本身的质量问题,比如电站的设计、施工、运维以及所使用的组件设备都影响着光伏电站的质量寿命和长期收益的稳定性。光伏电站需要运营25年左右,因此,产品质量问题是光伏电站能够保持长期盈利的关键。而由于前期国内市场管理混乱以及光伏电站建设求量不求质的盲目扩张,再加上经验不足,导致大量二流乃至三流组件充斥国内市场,功率虚标现象普遍存在。光伏组件衰减现象也较为严重,部分运行1年的电站,光伏组件衰减率已经超过2%~3%,某些甚至超过5%。光伏电站施工过程中若存在电气设备接触不良、密封不良、施工不规范等问题,亦将严重影响光伏电站的长期收益性。同时受到广泛质疑的中国光伏认证制度和体系使得正确评估电站收益变得更加困难。
  来源:作者编写。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光伏电站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风险。首先,政策变化风险。当前光伏电站的收益仍很大依赖于政府补贴,从长期看,补贴逐步下降是确定的,政策变化会影响光伏电站收益的稳定性。部分地区还存在补贴收入长期无法到位的风险。第二,电站质量风险。光伏电站暴露在露天环境中,风、水、地面沉降、寒暑、紫外线、自然腐蚀等自然环境因素对光伏电站质量会产生较大影响。光伏电站作为新兴行业,现有技术和材料实际并没有经历过时间检验,在成本压力下,电站组件存在较大质量风险。第三,“弃光弃电”风险③。受配套电网建设、调峰能力、区域电网容量、电站自身不符合技术要求等因素影响,光伏发电可能存在不能上网的风险。第四,技术进步风险。光伏发电技术目前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技术进步日新月异,这会带来电站未来和长期收益的下降(谢冬冬,2014)。作为新兴产业,新进入该行业投融资和保险机构往往对光伏企业项目的内在质量无从了解,对项目的未知越多,则风险越大,因此期待的收益率也就越高,这也是我国光伏产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光伏监管缺失降低了投资热情
  光伏电站的设计、规划、安装、组件质量、运行维护以及外部的天气状况都会影响电站的长期收益,要对电站收益进行准确评估,必须掌握相关的数据资料。但是,企业采集数据简单粗犷,刻意隐藏不利数据,行业协会数据缺失严重且更新缓慢,国家也没有建立权威的数据平台,数据的不透明和监管缺失不仅扩大了融资成本,也降低了对光伏产业理解不全面的银行金融乃至保险机构的投资热情。2011年开始的光伏企业陆续破产和持续亏损的现实、国内光伏产品认证体系的不严格、国家光伏行业标准的缺失,都降低了金融机构对于国家积极扶持的新兴光伏产业的投资热情。
  (五)传统金融手段难以满足光伏电站市场的融资需求
  目前光伏企业基本都是在电站建成后,以土地作为抵押,向银行取得贷款,但这个方法耗时较长。为了管控风险,光伏企业在申请银行贷款时,除了准备资本金,还需要?Υ?款提供额外等额担保。这意味着,此类投资特别是下游电站投资,必须100%以其他资产覆盖,如投资1亿的项目,准备2000~3000万的资本金,同时还要准备7000~8000万的额外资产进行全覆盖担保,否则很难获得银行的授信资格。传统的融资模式必须以资产抵押控制风险,这是光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因为这意味着相对融资总额,要求融入企业必须具有不少于20%的现金和大于80%的可抵押资产。如前所述,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十三五”规划,要完成累计装机任务,需要年新增投资至少1400亿元,自有资金仅占20%,80%需要通过融资来解决,则意味着每年有约1120亿元需要从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以资产抵押控制风险的传统金融方式无法解决每年高达1120亿元的融资需求。一方面,我国光伏企业可抵押资产规模的绝对值有限;另一方面,光伏产业可抵押资产规模的增长远远落后于融资需求的增长。   三、解决光伏产业融资难题的对策分析
  成熟的金融环境构造成功的光伏产业。补贴力度的大小只能决定产业初始规模,如早期高速发展的德国和正在到来的中国、日本光伏终端市场建设;金融市场的完善才是决定产业长远商业化发展的关键,如当前的美国光伏产业。各国光伏产业环境分析结果显示:美国的补贴政策力度远不如德国、中??和日本,但金融的多样化服务远超德国、中国和日本,正是成熟的金融环境使得美国的光伏发电终端市场建设稳健崛起。
  (一)以具体差别化的金融扶持政策引导光伏制造业做大做强
  针对产业饱和、生产过剩、但未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上中游光伏制造产业,通过“光伏领导者计划”,引导支持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好的企业和项目,建设先进技术光伏发电示范基地、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严格实施《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规范光伏行业发展秩序,引导落后产能逐步退出。鼓励符合规范条件的骨干光伏企业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品牌等优势,对运营状况欠佳但有一定技术实力的光伏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引导和鼓励金融系统对行业进行区别对待,对行业的领导者,对行业的龙头企业、优秀企业需要进行重新评估,给予大力的支持,同时支持重点项目的技术研发,实现优势劣汰,培育真正具有国际技术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通过国家相关财政专项基金,以及政策性银行和新设立的投资性基金,加强对光伏企业兼并重组的资金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国家各相关银行的引导作用,鼓励商业银行完善并购贷款制度,对兼并重组企业实行综合授信,以收购标的的资产或股权作担保。支持商业银行完善对光伏企业兼并重组的信贷授信、管理培训等金融服务。同时,拓展兼并重组融资渠道。允许符合条件的光伏企业发行优先股、定向发行可转换债券作为兼并重组支付方式。
  (二)构建系统协调的光伏电站产业政策,为光伏电站融资减少障碍
  首先,通过中央或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建立银企合作平台,加强银企对话沟通,消除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光伏产业发展及光伏电站建设特点开发多样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如小额贷款优惠,资产证券化,延长放贷周期(15~20年)等。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在试点地区,成立以企业信用为基础,以市场化方式运作为核心的融资平台。第二,逐步稳定地下调电价补贴,最终实现光伏发电平价上网,以及与火力等传统能源发电价格持平,无需再依赖国家补贴;但要使政策调整具有可预期性,改革电价补贴制度,简化补贴发放程序,提高发放效率,减轻光伏电站的现金流压力。第三,尽快出台光伏电站规范条件,建立严格可追踪的光伏电站质量检测认证体系,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建立客观权威的第三方数据;初步建立光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保障组件和电站符合设计预期,将质量风险降到最低,对光伏电站在选址、设计、施工和检测等环节进行独立客观评估,为金融机构选择投资项目提供可靠翔实的依据。同时,将金融机构对电站的要求,包括电站输出功率,即性能、效率和电量等因素有效融入标准化程序中,为投资方和运营商提供电站筛选和评估的标准,同时也为保险服务提供数据参考依据。第四,建立光伏电站保险和担保机制措施,使电站运营风险可衡量、可核算,为吸引投资和建立退出机制提供支持;成立国家级可再生能源担保机构,或者鼓励现有金融机构提供可再生能源项目融资的担保服务。第五,加快建设新能源电力输送通道,敦促电网企业应及时制定配套电网建设方案,协调推进配套电网建设和改造,做好光伏发电项目的电网接入和并网运行服务等工作,减少“弃光限电”现象的发生。
  (三)积极探讨新融资形式,逐步实现光伏电站市场的资产证券化
  要解决光伏产业的投融资需求,一方面要在信贷市场改变以资产抵押控制风险的思维,转而将项目未来收益权(售电收益)作为抵押;另一方面,在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应该加速网络金融产品和股权类融资产品的创新。从行业特征看,光伏电站投资成本大,回收周期长,但其优点在于一次投资,后续运营维护成本低,收益长期且稳定(20年电价补贴),可通过资产证券化引导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介入光伏电站的投资领域。资产证券化的优点在于风险可控,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同时波动性和流动性好。但从操作层面看,银行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介入光伏电站的投资领域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资产的标准化。应该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将光伏电站资产稳定的现金流进行打包证券化,使其变成标准化的金融资产,并将该证券放到主要的交易平台进行场内交易。
  注 释
  ①光伏融资不包含研发投入及资本金再投资。
  ②光伏产业具有从上游、中游向下游环节延伸的非常广泛的产业链条,位于光伏产业链上游的是原材料和各种生产设备供应商,主要进行硅料提纯、晶硅制造,称之为原材料生产环节;光伏产业链中间是包括硅棒、硅锭和硅片的生产者,太阳能电池生产和封装环节的生产者,称之为太阳能电池制造环节;处于光伏产业链下游的则是各种应用产品及其零部件(包括蓄电池、逆变器等)的开发商和并网或离网光伏电站,称之为系统集成环节(耿亚新,2011)。
  ③2015年1~9月,我国累计光伏发电量306亿千瓦时,弃光电量约为30亿千瓦时,弃光率为10%。弃光主要集中于甘肃和新疆地区,其中甘肃弃光电量17.6亿千瓦时,弃光率28%;新疆弃光电量10.4亿千瓦时,弃光率20%。来源:中国光伏行业信用分析报告,http://guangfu.bjx.com.cn/news/20160115/701639.shtml。

相关论文

光伏融资对策需求我国产业
音乐综艺类节目对音乐文化产业的推动
东北振兴的中国经济学视角及其产业选
农村小学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
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适应电子商务的福建省老年教育需求分
浅谈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传媒产业价
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浅析恢复性司法理念在我国环境犯罪中
后疫情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策略——以黑
陶瓷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共生要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