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论政治经济学研究把握主体性的必要性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2.059
  1 引 言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问题,其中总书记提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从习总书记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关注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国情去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学研究时的主体性问题开始受到关注。
  刘永佶老师曾在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教程》中指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特点,一是主体性,这也是政治经济学的首要属性。”“政治经济学是阶级利益的概括,这是几百年历史所证明了的,研究者是代表特定阶级对经济矛盾进行研究的。任何经济学说,都是特定阶级的经济意识的集合。”因此本文将基于经济学说史及政治经济学方法论课程,站在方法论的层面上,对不同经济学家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与其所处国度、阶级、时代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而以历史为证,以方法为落脚点分析政治经济学研究把握主体性原则的必要性,并针对我国政治经济学研究者对主体性原则的把握和贯彻提出相应的建议。
  2 从经济学说史看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主体性
  2.1 重商主义
  16世纪中叶,西方一些国家的国王开始支持商业资本家的利益发展,重商主义的思想随之而生。重商主义者的研究主要反映当时商业资本家的利益,概括当时的社会经济矛盾。但由于其是在强大的专制统治势力之下进行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他们不能直言不讳地维护和论证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是只能将商业资本的发展与专制主义国家的统治说成一致。同时,由于他们的学说与基督教的教条相违背,重商主义者只能采取就事论事的方法,利用经验总结法避开与基督教教义之间原则上的冲突的同时论证自己的主张。因此,重商主义者的经验总结法注重感性认识、注重经验、注重应用,讲求在对经济生活中各种可以经验的事实的比较、分析和归纳中探寻经济现象的因果关系从而提出各种实用性的政策建议,然后再通过对政策实施过程的总结,论证和改进自己的学说。
  重商主义研究者反映着当时的相对弱势的阶级:商业资本家的利益,因此他们必须去概况、揭示当时社会的经济矛盾从而使这一主义获得认可得以发展。但由于当时其仍处于西欧封建制度下,这样一种抛弃了封建社会经院哲学的教义和伦理规范的学说极易受到当时教会的打压。因此,仅有这样一种就事论事不言其他,只针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避开本学说与教义之间的矛盾,使得重商主义得以发展,商业资本家的利益得到维护。
  2.2 斯密的二重方法
  亚当?斯密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系统体系的??建者,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对整个经济矛盾过程得到了全面的认识,被称为“政治经济学之父”。而他的研究方法则包含抽象方法和现象描述法两个方面,被称为二重方法。斯密利用抽象法来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从当时重大经济问题入手,基于实际材料,比较、归纳、分析,从而找出本质,规定概念进而通过演绎建立体系。而通过现象描述法,斯密通过描述现象的表面联系来说明经济过程的矛盾,相对于重商主义的现象描述法,斯密将之进一步系统化。
  斯密的二重方法的出现与其所处的国家与时代和他所接受的哲学教育有着极大的关系。当时,英国的产业革命已拉开序幕,社会化大生产的初步兴起使得经济过程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和明显,这正是斯密的研究方法能够超越前人,更为系统化的重要原因。同时,斯密与休谟关系密切,他的研究方法深受休谟二元论的哲学观点的影响,因此他的方法带有明显的二重性。当其遇到难以解决的矛盾时,休谟的不可知论就在他脑中起作用,因此斯密不再进一步用抽象法解决问题,而是避开深层次的问题,转用现象描述法自圆其说。
  而对斯密的二重方法的继承也出现了分化。大卫?李嘉图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代表,为资本主义发声,揭示经济矛盾,从而进一步推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他选择了继承斯密的抽象法对经济矛盾进行深入的考察。而旧封建领主、教会和专制势力的代表马尔萨斯则选择了用斯密的现象描述法维护其阶级利益,掩盖经济矛盾,从而指责资本主义和工业化。
  2.3 马克思的系统抽象法
  马克思的系统抽象法就是辩证、系统地使用抽象思维的能力,解释和论证经济矛盾的一种方法。其主要包括几个环节:①从实际出发,详细占有材料;②各思维形式的辩证统一;③以概念运动为核心和主干;④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统一;⑤逻辑与历史相统一。通过使用系统抽象法,马克思揭示了当时的经济现象的本质,系统论证了本质到现象的各环节及其联系,彻底揭露、批判了当时被神秘化并着力宣扬的“商品拜物教”和“三位一体公式”。
  而马克思的方法与他所研究的目的有着较大的关系。马克思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不是要成为所谓的“经济学家”,而是探讨劳动解放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因此,在这样的目的之下,马克思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探讨和概况劳动者的经济意识。而要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就必须揭露社会的矛盾、揭示当时盛行的经济理论的缺陷。因此,深入挖掘现实的经济矛盾就成为必要,从现实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抽象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系统抽象法。   3 坚持主体性原则的必要性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的经济学家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都体现着其主体性。而研究的方法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的侧重与研究的结论。如上文所说的亚当?斯密,一方面他利用抽象法看到了经济运动的总体联系,且进一步规定了劳动价值论,试图利用劳动价值论来说明工资、利润、地租的关系。但是在他的研究过程中,他发现用劳动价值论来说明问题所得出的结论与现实的经济关系、与他所要维护的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矛盾的,因此他停止了对问题的继续挖掘转用现象描述法来解释现实的经济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斯密的学说体系中一部分是劳动价值论对各经济范畴的论证,而另一部分则是通过现象表面联系拼凑组合而形成的三种收入价值论对各经济范畴的解释。因此,主体性不仅仅影响着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选用,还影响着其分析侧重,选取的角度及研究的结论,从而在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和学习时把握主体性也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政治经济学一直深受其他国家的学说、理论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教科书让我国大多数人对“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认识仍然以“苏联模式”为基础;各大高校的经济学专业课大多以西方经济学为中心,阅读外文的教材,照搬外国的理论,却很少探讨其在国内的适用性。这些都是因为在进行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习、研究时忽略了主体性。中国的很多政治经济学研究者并不清楚我国政治经济学的主体是什么,或者并没有将主体体现在他们的研究当中。但是如若主体性不被明确下来,那些所谓的理论结果是难以真正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的。不明确自己所代表的阶级及其阶级利益,不清楚自己所研究的是中国还是美国的国情,单纯地套用斯密、李嘉图或是其他经济学家的理论并不能让学者让人们认识到问题背后的矛盾,矛盾背后的阶级利益冲突,又何谈真正解决经济问题,维护阶级的利益。
  因此,明确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体性有着很大的必要性。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者,我们必须明确中国的政治经济学主体是中??的劳动者,在这个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的国情,针对中国的经济矛盾和经济问题进行研究,概括中国劳动者的阶级意识,维护中国劳动者的利益。
  4 基于主体性原则对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建议
  中国的政治经济学的主体是中国的劳动者,因此中国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者应该明确自己的主体性,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分析中国现实的经济矛盾,摈弃照搬外国理论学说的习惯,扬弃地吸收他国经济建设所积累的经验及世界经济思想史上的各种学说,从而概括中国劳动者的阶级意识,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就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树立主体意识
  经济学家在进行经济学研究的时候不可能脱离主体性,在研究开始时其已将自己置于一个阶级、国家、时代中,在这个环境下对现实的经济问题进行研究。而明确研究时的主体性就是要明确自己代表的是哪一个阶级的利益,研究的是什么国家的情况,处于怎样的历史背景之中。因此,做到这一点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是树立主体性这一观念,让自己意识到自己的研究有着主体性,研究的方法、侧重、结论都受着自己的主体性的影响。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明确自己的主体性。
  4.2 明确阶级利益
  在树立了主体意识后,明确自己的主体性,明确自己所代表的阶级就至关重要。经济矛盾的研究中,不同阶级利益的冲突无处不在,而每一个阶级的代表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发声。经济研究不明确自己所代表的阶级及阶级的利益,就无法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方向,经济研究就无法进行下去。只有将自己的利益与特定阶级的利益相统一,将阶级利益和意识集中概括,以此作为基础对经济矛盾进行探讨和研究,才能够确定研究的目的,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将经济研究继续下去,形成一个学说体系。

相关论文

主体性政治经济学必要性经济学主体必要
浅析现代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
试论有限理性假设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痛点分析
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完善
基于劳动经济学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西方经济学流派对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
浅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东北振兴的中国经济学视角及其产业选
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影响研究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