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掌握情况的调研报告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5.076
  1 研究背景
  历史和实践证明,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在职业教育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充分认可“工匠精神”价值的国家,在高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中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培育“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是高职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更是国家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关乎着国家在国际制造业竞争中的前途和命运。然而,尽管我国有着优良的“工匠精神”传统,但对如何在现代职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因此了解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是十分有必要的。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报告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定量分析法,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四所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为调研对象,随机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问卷1142份,有效问卷997份,所有得到数据采用Excel 2010进行分析处理。
  3 调研结果及分析
  3.1 高职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基本情况
  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的结果显示(见下图),被调查的学生中有16%的学生对“工匠精神”非常了解,18%的学生比较了解,22%的学生一般了解,29%的学生不太了解,15%的学生完全不了解。尽管对“工匠精神”有所知的学生占据大多数,然而在比例上并不占优势,仍有44%的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知之甚少。
  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了解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渠道中,电视、广播、网络占35%,杂志报纸占21%,政府部门的宣传工作占19%,学校宣传活动占22%,通过亲戚、朋友、同学以及其他渠道了解“工匠精神”的只占3%。显而易见,电视、广播、网络是高职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最主要渠道,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与新媒体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规律是相契合的。
  3.2 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与实质的理解情况
  在涉及“工匠精神”内涵与实质的调查中,47%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最本质的体现是“用心活,用心干,用心经营,用心诠释人生”;在最能代表“工匠精神”的选项中,高端定价的奢侈品、尖端技术的新产品和历史悠久的老字号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9%、30%、51%;78%的学生认为传统对工艺精雕细琢的精神与现代社会的“效率观”不冲突,都是为了把事情做好;学生认为制约传统手工艺发展的最突出因素是缺少传承人,现代科技冲击和高成本高耗时这两个因素并列排在第二位,市场狭小、购买力低这一因素是最不被认可的;49%的学生认为“工匠”与“工人”是不完全一样的,“工匠”应是“工人”的更高追求;学生中有62%认为工匠是值得敬佩的,17%认为工匠只是在做自己的分内事,21%却认为工匠的坚持是没必要的。
  3.3 高职学生对现代社会与“工匠精神”关系的认知情况
  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对“中国制造”充满信心,认为还可以,质量还有待提高,会越来越多考虑选择“中国制造”,但也有29%的学生认为“中国制造”是“粗制、山寨、质次价低”的代名词,拒绝使用或仅会因为支持国产而购买;学生在选择中国制造业在哪方面欠缺较大时,比例较为平均,认为核心科技、制造业者的技术水平和文化底蕴、产业结构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都十分重要;认为整个社会的“工匠精神”现状情况较好和很好的学生占49%,有11%的学生认为身边很少有具备“工匠精神”的人;76%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不是每个社会群体都应具有的,只有特定工作者才需要,然而也有76%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很重要;在推动全社会学习“工匠精神”的关键因素中,62%的学生认为政府要有所作为,要加大宣扬“工匠精神”的力度,也要通过改革使技术工人等群体受到更多“优待”,有25%的学生认为在教育方面更加强调“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3.4 高职学生对自身与“工匠精神”关系的认知情况
  参与调查的学生中,44%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非常重要,40%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只是一般重要,其余16%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来说是不重要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以及“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两个方面;在用0~9这10个等级评价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具备程度时,76%的学生集中在0~6的等级区间;沟通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是被测学生最为欠缺的3项职业核心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业创业指导课以及实践教育被认为是高职学生培育“工匠精神”两个优势因素;被测学生认为培养学生“专”“精”的一技之长,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职业迁徙能力最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职业素养,其次是加强人文教育、力戒高职文化教育功利化;被测学生普遍认为传承“工匠精神”做大国工匠要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综合分析调研结果,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在整体上对“工匠精神”有所缺失。具体表现为“工匠精神”在高职学生中的普及度还远远不够,调查中近半数学生对“工匠精神”不了解;高职学生对于“工匠精神”内涵与实质的理解是经不起推敲的,深入剖析起来十分模糊,甚至有少部分学生的理解发生了偏差;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与现代社会关系的认知大多是经验式的,对于“工匠精神”对自身的重要性认识也有所欠缺,这也是对“工匠精神”内涵与实质理解不深刻的表现。   4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
  4.1 技术异化和现代性困境致使“工匠精神”衰微
  在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中,社会分工的产生在本质上是技术或工业在社会生产中作用的结果,这也必然导致了人的异化。社会分工促使工人只专注于某一个环节,逐渐成为机器的附庸,工人缺乏对产品和技术的整体意识,导致个体人性上的不完善。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致使人类中心主义不断膨胀。随着科学技术成为普遍的生产力,人类驾驭科学技术的能力越来越强,人类认为通过科学技术可以改造一切客体,价值理性的缺失使人成为机械化的“单向度”的人,既缺乏对自然的敬畏,又缺乏对科学技术本身的敬畏。
  此外,资本逻辑功利化的影响下,人的欲望被无限放大,人变得贪婪而残忍,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逐渐丢失了对产品质量的保证,更消解了人对于产品批判、反思的精神,在技术异化和资本逻辑下,到处充斥着混乱、剥削、道德败坏和价值观扭曲的现象。
  4.2 社会认同感低致使“工匠精神”断层
  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上我们并不缺乏“工匠精神”。我们有鲁班、茅以升等巨匠,有四大发明等凝聚了古人智慧的重要创造,也有长城、圆明园等世界奇观。然而到了现代社会,轻视“蓝领”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环境过于浮躁和功利阻碍了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态度的形成,一线的工人普遍得不到尊重和认同,这也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在就业时能避则避,即便做了一线工人,也会在达成某种条件时转岗到其他位置上。在这样的风气影响下,一?工人不愿进行技艺的探索,更忽视对于技艺的传承,“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断层。
  归根结底,这是社会认同感低导致的。当代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化冲击着人们固有的认同根基,物质文明的泛化使得社会传统文化逐渐弱化甚至消失,一切的价值在物的价值面前都无甚存在感。由于外在监督的消失和主体危机的存在,道德的影响力几乎可以忽略,社会荣誉和责任感就变得可有可无,个体也就不再忠实于自己的本性,更不用谈实现自我需要和价值。
  4.3 高职学生自身的欠缺使“工匠精神”培育受阻
  高职学生成分复杂,层次较低,高职院校中的学习、钻研氛围也比较薄弱,学生在校期间缺乏理想、丧失信念,学习无激情,实训走过场,考试舞弊、不诚信等现象也常有发生。在择业时,受功利性的工作观影响,高职学生更看重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而由于缺乏奉献、敬业精神以及忠诚、担当意识,高职学生频频调换工作单位,当然,这与校企合作单位往往不尽如人意也有关系。总之,高职学生自身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的欠缺使得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受阻。
  5 结 论
  要扭转这种局面,高职院校要凝聚共识。通过播放《大国工匠》等相关视频(49%的学生表示没看过《大国工匠》),运用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帮助学生加深对“工匠精神”的了解。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该注重通过校园活动宣传、宣讲“工匠精神”,在校园中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氛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增强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就业创业指导课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工匠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和崇高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对“工匠精神”知行合一;在社会实践中内化学生的“工匠精神”,帮助学生在提高职业技能同时升华职业情感。更为重要的是,高职院校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技术理性,认识价值理性,培育学生的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

相关论文

工匠调研报告高职调研精神
论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经管类专业国际
试论基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大学生人
浅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对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相结
数学应用意识与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思考
浅谈学分制下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
试论学分制下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