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英语教学的融合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缺失
  学习任何一门外语的终极目标都离不开交流二字。然而大量学生在经历长达十年甚至更久的英语学习后,依旧对口语感到畏惧,犯难,或是开不了口。其中不乏部分学子对英语的语法掌握不算生疏,甚至少数人对英语语法比较拿手,但一谈到口语,就无计可施。当然,这其中有语言环境的影响,学子本人对口语的练习程度也会大大影响口头表达。然而,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原因,即是学生本人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不熟悉,导致他们交流受阻。
  就如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感兴趣,西方友人同样对瑰丽的中国传统文化颇有兴致。然而双方对本国文化信息的不对等,很难使交流持续。例如学生普遍重视圣诞节,西方的情人节,对中国本土七夕的来历就模糊不清;熟悉情人节的英文翻译方式,对本土传统的端午节等节日就不大了解,甚至连春节的英文翻译方式都不熟悉。大部分学生对本土各个节日的认知,仅限于中文名称以及天数不等的假期。同时,学生们会为与外国友人交流而熟悉西方传统节日的名称、来历以及庆祝方式,特意为交流而准备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学生却不在多数。因此,就出现了当谈及圣诞节、万圣节等学生口若悬河的情况,而在问及七夕、中秋的来历时,大部分学生就目瞪口呆。
  不够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也就造成了中国元素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缺失。学生掌握了主谓宾等语法知识,会背诵课文的单词表,而与英语为母语的本土人士交流仍感困难,因为学生对本国的文化并不了解,在交流中不能提供与其对等的文化信息。于是,在与外国友人交流时,极容易停留在”Howareyoudoing?””Fine.Thanks,andyou?”等寒暄层面,再往下深入就无话可谈。
  高校英语教学中对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点,普遍做得不够。笔者认为,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英语教材本身就不注重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尤其在非专业英语教学中体现颇深。当英语仅是一门基础课程时,其课时、教授内容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普遍思考的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而非融入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又多不能在英语考试试卷中体现出来。
  第二,教师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够了解。当前高校,注重对英语老师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训很少。由于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欠缺,也缺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在课堂上自然无法很好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
  第三,学生本身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感兴趣就缺乏学习动机。而对传统文化的陌生,使得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不强,意识不到了解传统文化的必要性。这种循环往复的情形,使得学生除非具有考试压力,并不愿意了解本国传统文化。
  第四,社会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也充斥着浮躁与空虚,对自身利益的追逐。学习成了一种追逐利益的手段,而并非目的本身。有的人就惰于了解传统文化。于是就多有学士熬夜浏览快餐小说,却少有学生静心阅读传统类文化类书籍。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属于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是语言的底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当然是为交流,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导入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然而,片面地灌输西方文化知识,实际上仅仅是从一种文化的学习转到了另一种文化的了解,并非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也就造就了与他人交流时内容的贫乏。
  学习英语时,我们不应该只注重英语本身,只注重与之相关的西方文化。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最终的结果就是文化的遗失,自身语言的贫瘠,且不利于民族自尊心的养成,不利于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的培养。片面地灌输西方文化知识容易导致对西方价值观的盲目崇拜,所以有“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之说法。
  学习英语的人更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中国文化的精髓利用语言这一媒介传播至国外,弘扬中国文化精神。
  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传道者与受业者均重视传统文化。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自己对文化精髓尚一知半解,要如何教授。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是必要的,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负责,亦是对教师的考验。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英语教学相结合
  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进高校英语教学,真正为社会培养出“学贯中西”的人才,是英?Z教学面临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要解决该问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编撰大学英语教材时应考虑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编入相关内容时不应只局限于传统节日。
  谈到用英语表达本国传统文化一事,现今高校生多是反应传统节日的英文翻译名称。实际中国的传统文化除节日外,还包括了民俗习惯,传统风俗服饰、传统食物,传统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作品等。关于此项,英语专业学生多有开设中国文化(ChineseCulture)一科;非英语专业学生由于课时原因,极少有机会渗透本国传统文化知识,而教材内容多是体现传统文化。因此,在教材的编撰过程中,考虑将中国元素渗透进去,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尤其针对非英语专业高校生。
  第二,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营造氛围是有必要的。
  笔者认为,只有教育决策者的观念变动并落实到制度上,才能真正推动教学效果的改进。关于次点,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四级考试翻译题型的改革,就比较恰当。自2013年12考次起,翻译题型就从原先的单句翻译变为了段落翻译,内容均与中国元素相关,具体辐射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教育发展方面等。四级考试历来在中国高校各类考试名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将对中国元素的翻译纳入重要考试中,是促进学生对本国文化有所了解的有效手段之一。除此以外,通过大众媒体对中国文化的宣扬,也能为学生渲染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当然,学校也可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相关选修课。
  第三,教师应注重自身素养的提升。
  如教师只会照本宣科,即使面对结合了中国元素的英文教材,也无法将其生动教授予学生。因此教师应不对充实自我,平日可多读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书籍,中英文皆可。当教师对中国元素有一定了解时,授课上方可信手拈来,课堂不易枯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关论文

英语英语教学传统文化中国融合传统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力提升
东北振兴的中国经济学视角及其产业选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试论战略重组企业文化融合创新与实践
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汉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的作用研究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
陶瓷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共生要素分析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