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基于喀喇沁蒙古族特色的皮影艺术探析

  一、历史起源
  蒙古族皮影源于滦州影。滦州影兴起于明万历年间,至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蒙古族皮影属滦州影体系中的西路影,西路影语音较直,唱腔讲究快马轻刀,干净利落,节奏较快。
  滦州皮影在关东始创,于河北快速发展,在明朝后期,由于通商、流民等因素传入关外。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皮影文化伴随其中。
  根据业内人士考证,滦州皮影主要经由三条主要通道传入东北三省及内蒙古部分地区。一是从乐亭经渤海北上流传到丹东、大连;二是出山海关经锦州流传到东北及内蒙;三是由迁安、迁西出冷口,经青龙、宽城逐步流向关外;四是出京东,经喜峰口流传到承德、平泉、凌源等地。流传到各地的滦州皮影,因受地域文化影响,除影人造型、用料、雕刻、色彩、装置和卷本大体相同外,其它如声腔音乐、演唱风格、白话韵味等都加杂进了地域文化因素,呈现出风格各异的不同支派。以凌源皮影为例,具有演唱快马轻刀、道白方言韵味浓厚的乡土特点,成为本土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二、艺术特点
  (一)造型特点
  皮影戏中的影人作为整个表演中的主角,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蒙古族皮影戏的影人与内地相比,其柔软程度更佳,并且颜色鲜明,极具民俗风情,除却在皮影戏中外,还有很强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蒙古族皮影雕刻用的是驴皮。选择上好的驴皮,是刻出好皮影的关键和前提。皮影雕刻大师徐积山认为:1至3岁的驴,其皮质量最好,柔韧度强,使用率高;4至6岁的驴皮,柔韧度就较差,特别是驴肚子处的皮,皮质太皱,使用率低,只能用三分之二。皮影雕刻艺人喜欢用略薄一些的皮子。这样的皮子刻出来的影人儿,透光度强,色彩艳丽,玲珑剔透。一张皮子怎样合理使用,是有很多讲究的,不能乱用。雕刻影人有固定的图样,行话叫影谱。雕刻艺人凭着自身的艺术风格和功力,按着“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予以丑貌”的原则,运用阴刻、阳刻并重的雕刻方法进行合理安排。一般情况下,一张驴皮肋骨边不薄不厚又透明的皮子用来刻头茬,平整而略软部位刻上身和腰节。这样合理搭配用料刻出的影人,坐、卧、转身、抬胳膊、扬手等动作灵活,易于操作;驴的脖头、大腿及股子皮,因为皮质较厚,只能用来刻桌、椅、床、帐及云片等影件。一个影人,下身用皮要厚,上身用皮要薄。这就是雕刻影人选皮的一般规律。
  人物的头部多为正侧位造型,以顶、额、鼻、颚、后脑为轮廓构图,只刻划出一边脸和一只眼,因此民间把看皮影戏戏称为“两只眼看一只眼”。文生和旦角的面部基本上是阳刻素面,人物显得眉清目秀;花脸和丑角的头面多是阴刻实脸,眉、眼、口、鼻都有脸谱化的夸张变形。特殊人物的身体部位也有夸张和变形,如手臂腿脚等肌肉隆起、青筋裸露、额头突出,以显示出人物的特殊性格。人物的性格,主要通过人物的头面部来展示,通过五官塑造性格,吊眉显示阳刚之气,平眉展现阴柔之美,实脸圆嘴表现的是丑角诙谐幽默之态。因此有“通天鼻,眉线高挑,眉梢弯曲回收与细长的丹凤眼相连,樱桃小口,下巴尖翘,五分脸,七分装”的审美效果。
  常言道,手巧不如家什妙。蒙古族皮影的雕刻工具主要有凿眼工具和刀具两大类。凿眼工具分为圆形的、半圆的、套花的等10种左右。刀具分为平刀和尖刀,有20余种。平刀用来雕刻龟板、鱼鳞、“3”字等形状;尖刀用于雕刻特别细小的花形;半尖刀用来刻头发、胡须等。在雕刻艺人当中流传着一段顺口溜,形象生动地总结了雕刻技巧:刻花形――做活先把眼眼打,然后再把框框画;雕雪花――雪花先竖画,然后左右再打叉,六棱刻出来,雕成雪花花;刻字――刻字先把四方画,横竖交叉就成了;刻旦角――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小口一点点;刻丑角――想笑,嘴角翅;刻头帽――先刻帽,后刻脸,最后再刻鼻子线。
  影人儿刻好后,就要上色。主要有五种颜色:红、绿、黄、黑、白。蒙古族皮影以大红大绿为主调,用黑色做为过度色,常用桃红色、黑色勾勒线条,以分出层次。轻易不用紫色,实在分不出层次才用紫色。给影人着色不是随心所欲,要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定颜色。比如,包公、张飞等以黑色为主;民间已定型人物的颜色基本是固定的,如猪八戒主色为黑,孙悟空主色为黄,关公绿袍红脸;皇帝以黄色为主调,米黄、棕黄、深黄,分别为年轻、中年、老年皇帝服饰的不同颜色。一般的小生、小旦用色随意性较大,可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和艺人对人物的理解着色。
  (二)卷本和唱腔特点
  以前,唱影的影匠多为男人,基本看不到有女人唱影。蒙古族皮影戏中的人物,归纳起来有生、小、大、髯、丑五大类。男人唱“小”,有时就要掐着喉咙唱,把喉结处的一块皮揪得老长,才能出来特殊的效果。前台观众听到的弯眉素面的妖美女子细润滑溜的柔腔浪调,其实就是这些憨粗的爷们儿掐着喉咙、暴着青筋制造出来的。
  戏和影是构成皮影戏的两大要素,二者缺一不可。
  从戏上看,皮影的戏文和唱腔受东北二人转、民歌的影响,唱腔较滦州影戏粗犷豪放,短促平直。唱辞格律有七字句、十字句、五字锦、三赶七等相当成熟的模式。不同的唱辞结构,有不同的旋律和效果,适应塑造形象各异的人物角色。
  滦洲影戏的唱腔,在形成的过程中吸收运用了民间音乐、民间歌曲、民间小调、叫卖调、哭丧调,又借鉴了兄弟剧种的声腔音乐,最终成为现在独树一帜又十分完美的板腔体声腔音乐。
  蒙古族皮影戏的唱腔有平唱和硬唱之分。平唱的词格韵脚是上仄下平;硬唱的词格韵脚是上平下仄,唱腔不行腔不拉韵。硬唱又有七字言、五字锦之分。除了生、旦、净、丑基本声腔外,还有旦行多用的大悲调和凄凉调。   一是大力宣传推广。在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开辟皮影振兴专栏节目;在文化馆、博物馆开辟皮影艺术展区,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和社会人员参观学习;定期组织皮影调演、比赛等活动,丰富城乡人群的文化生活。同时大力宣传皮影产业发展推进情况,营造皮影产业发展的良好宣传舆论氛围。
  二是引进市场机制。提倡和鼓励民间资金、民间艺人自主投资兴办皮影文化产业公司。通过政策引导和体制创新,把原来小门小户的“皮影班子”和皮影演出团体整合为皮影演出艺术公司,做大做强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地资金从事皮影文化产业开发,建立民间皮影艺术发展基金。通过民间组织管理形式和资金筹措机制促进皮影产业繁荣发展。
  三是开发产业链条。皮影文化产业链条长、形式多样,开发前景广阔。首先,要通过皮影演出创效益。组织引导现有“影班儿”和演出团体不断提高演艺水平,抓好本地区演出,同时向周边地区、外省市扩展,与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合作到港澳台、东南亚和美洲欧洲等地区和国家演出。通过演出扩大影响、创造效益。其次,借鉴唐山等外地经验,组织我市皮影演出团和优秀演艺人员录制和发行光盘,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创造丰厚的效益。第三,开发生产皮影工艺品及衍生产品。第四,创办区域性皮影民间工艺品和旅游产品市场。在大力开发皮影工艺品的同时,发挥凌源及周边地区的产业优势,实行产业联动,进行剪纸、书法、绘画、撰刻、刺绣、宫灯、玉雕、石雕、化石、古玩等系列产品开发。尝试建立辽西北地区区域皮影系列民间工艺品和旅游产品市场,给这些产品创造充分展示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场所和空间。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导激发人民群众的创业热情,提高工艺水平和创作加工水平,提升产业档次,做大做强产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第五,向影视拍摄要效益。已经挖掘整理出400多部皮影影卷,其中有无数个神仙鬼怪故事、正史野史故事、民间离奇传说故事,这些“故事”资源是皮影艺术形式所固有的,十分珍贵。可将其整理编攥和拍摄成现代的电影、电视、动漫、游戏和“小人书”故事,一定会受到人们的追捧,其文学艺术价值不可多得,市场价值无可估量。第六,加快皮影动漫产业基地建设,把凌源逐步建设成集影卷收藏、皮影演出、影人雕刻、影视拍摄、皮影动漫制作、艺术品加工于一体的综合型皮影文化产业基地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皮影文化产业名城。

相关论文

蒙古族蒙古皮影基于特色艺术
基于学习通SPOC的高校保险学课程教学
基于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创新思考
基于协同理论的项目财务管理系统建设
基于当前中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
浅析传统茶文化在音乐艺术中的传承与
茶画艺术在美术鉴赏课的传承探讨
基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思
浅谈高校美术教学与现代艺术的关系
基于案例的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基于现金流量税重构国际税收规则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