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浅析苏州评弹在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苏州评弹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是评话和弹词的统称。评弹经过几百年的传播和发展,以其轻便灵活的形式、婉转悦耳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在曲艺界独树一帜。随着社会的发展,评弹艺术几经盛衰,并在当代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现状。当评弹的兴盛时过境迁,如何保护和传承这门独一无二的艺术,是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
  一、兴盛时期的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在历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时期出现在乾隆到道光年间,因王周士的“御前弹唱”,评弹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当时已经积累了《落金扇》《玉蜻蜓》《三笑》等一批有价值的书目,也出现了陈遇乾、俞秀山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艺人。这一时期,评弹的演出从露天的沿街卖唱进入了茶馆书场,一般是下午和晚上演出,既演出又卖茶。为了让茶馆中的社会上层接受,说书人必须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客观上促进了评弹的创新和发展。评弹的表演形式变得丰富,同一书目各家有不同的说法,出现了“起角色”的艺术手段,形成了陈调、俞调等弹词的基本调。“言宜清丽唱宜工,却与梨园迥不同。南北曲文重未碍,古今诗意改未穷。”“毛调”创始人毛菖佩的这句词反映了说书人需要具备很高的艺术修养。
  晚清以来,苏州评弹逐渐进入大城市,并迅速发展。此时书场从茶馆中独立出来,形成了专业化的评弹演出场所。上海还有设在游艺场、饭店和旅馆中的书场,以及应邀到人家家里演出的“堂??”。20世纪20年代至文革前是苏州评弹的鼎盛时期。据统计,1926―1966年江浙沪评弹书场有1000多家,仅苏州城区表演评弹的书场就有120多家,评弹从业人员有2000余人,上演的各类长篇评弹书目150多部。这一时期,评弹从昆曲、京剧、电影、话剧中汲取营养,逐渐显现出受市场影响的流行性特点。其中,弹词的发展尤为迅猛,产生了众所周知的薛调、蒋调、丽调等多达22个流派,弹词音乐得到丰富和提高。随着广播电台的产生,1924年上海开洛公司广播电台创办“空中书场”,此后南京、苏州等地也开办了“空中书场”,听评弹有了新渠道。到20世纪70年代末,录音机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一时期的“空中书场”例如上海电台《星期书会》、苏州电台《雅韵书会》、常熟电台《琴川书会》、无锡电台《广播书场周日版》等,不仅能让听众听书,还融入了关于评弹的新闻和知识,也充当了评弹爱好者沟通的桥梁。
  纵观评弹苏州评弹的几个兴盛时期,在书场连续演出长篇书目为核心生存方式,半个月到几个月不等说完一部书。评弹在这些时期能够欣欣向荣并保持其艺术原貌,既有评弹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原因。首先,书场中的竞争促使评弹艺人的演出技艺不断提高,书目不断丰富,评弹本身的艺术内涵不断充实,这是其存在的根本。其次,评弹相比于昆曲等当地其他艺术门类,演出更为便捷,受众面更宽,能够做到雅俗共赏,自然成为当地百姓首选的娱乐方式。再次,慢节奏的社会生活能够容纳娓娓道来的评弹艺术。总而言之,高水平的评弹演出与大面积的听众之间形成了良性促进。
  二、苏州评弹在当代社会的多元化生存路径
  随着时代的变迁,电视、电影、网络等新兴媒体的产生,人们的娱乐方式和欣赏情趣也趋于多元化,苏州评弹的听众日渐减少,评弹艺术的萎缩可见一斑。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黄金时期,苏州大市有书场两三百家,新编演的书目至少100多部。据苏州市评弹团演出科的最新统计数字,目前苏州正常对外营业的书场只有49家,苏州最好的书场“光裕书厅”票价仅为4元,书场的收入甚至难以养活自身。传统的书场中,评弹演出听众群体严重老龄化,并需要依赖政府的扶持。在这样的环境下,评弹艺术为了谋求生存,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点。
  (一)演出内容精简化
  传统的苏州评弹归根到底是叙事的情节性艺术,实为向听众讲故事,讲究说功。即使是弹词,仍然以说为主。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快餐文化”,评弹无法以完整故事的方式出现,必须加以变通。
  首先,经典选回的演出频率增高。一些经典的长篇书目中,精彩片段被单独挑选出来进行加工和提高,适合在综合性文娱晚会上演。经常演出的选回例如《描金凤?玄都求雨》《玉蜻蜓?庵堂认母》《啼笑因缘?赠照》等。弹词选回的演出特别适合不经常听书的听众,以及去外地演出时场内的非江浙沪听众和国外听众,也使不少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家们,通过对这些书目的了解、欣赏,开始研究评弹、推崇评弹,寻找评弹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点。但是,经典选回的演出无法取代传统的长篇演出,好比只看小说中的某个章节一样缺乏意义。通过选回,可以集中展现评弹的表演艺术,但观众没有了对故事如何发展的期待,并没有欣赏到完整的评弹。
  其次,弹词音乐的一部分离开说书而获得独立发展。弹词开篇原来只是在说唱正书之前加唱的小段,起定场、定音、校准乐器、练嗓的作用,并成为一种习俗。后来,开篇逐渐形成了独立的节目。例如改编毛泽东诗词而成的《蝶恋花》和改编古诗词而成的《新木兰辞》,至今广为流传。另外还有一些长篇书目中的唱段经常单独演出,例如《红楼梦?宝玉夜探》《西厢?莺莺操琴》《白蛇传?赏中秋》等。相比于评弹中的“说”,弹词音乐更具有可听性,能够迅速让听众感受到评弹艺术的婉转动听,同时开篇短小精悍,适用于多种场合。现在经常在各地举办的弹词流派演唱会,就是向大众普及弹词音乐流派的有效方式。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栋霖教授从2003年开始在苏大开设“苏州评弹鉴赏”选修课,每学期教授两首弹词开篇的演唱,同学们能够在学唱中对评弹有更深入的了解。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苏州召开前,《评弹精华――弹词开篇选》问世,把一些演唱频率较高的开篇、选曲结集起来做成英文对照本,给外国朋友了解评弹、欣赏评弹提供了途径。   (二)演出形式综合化
  传统的评弹艺术表演形式十分简单,不讲究灯光舞美,道具也只有一把折扇、一块醒木而已。为了寻求书场以外的发展,评弹走进大型晚会和综合性文娱演出,并融入了多种艺术元素。例如在《瑞虎颂春》――2010春节电视评弹晚会中演出的评弹与昆曲《非常杨贵妃》,邀请两位著名的评弹、昆曲演员互相学习,各自反串演唱一段杨贵妃题材的评弹和昆曲。在《金玉满堂》――2011兔年春节评弹大联欢中,传统经典《啼笑因缘?唇痕风波》演出者在传统说唱的基础上揉进网络语言、英文语言,其效果是轻松活泼幽默风趣;评弹与舞蹈《时尚苏州》中,袁小良时而唱起苏州方言的RAP,时而秀起铮铮琵琶,他的舞步“与时俱进”,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再如评弹音乐剧《芦苇青青》,是上海评弹团对中篇评弹《芦苇青青》的整理、修改、复排,复排中强化了音乐的表现力,以经典唱腔为主线,串联整个剧情。将苏州评弹与西方音乐剧的形式进行结合,创作戏曲音乐剧,是戏曲发展的一种跨界尝试。
  在弹词的演唱方式上,从原来的个人演唱或两人对唱,丰富成轮唱、分声部合唱、领唱、齐唱等多种演唱形式。乐器的数量和种类也不局限于一把琵琶和一把三弦,而是融入二胡、阮、古筝等,乐器可以成为节目的主角。经过这些加工,与传统的弹词弹唱相比,显得更壮观、更有气势,也增强了音乐性和可听性。例如苏州评弹学校的经典演出节目《春江花月夜》,由10名演员边弹边唱,歌曲婉转动听,也能体现出评弹的特色。
  (三)演出渠道媒体化
  目前为数不多的专业书场基本都是白天说书,除了老年人,很少有中青年和在职的人能经常听书。有不少人知道评弹而没有机会听书,或听过书但对评弹不熟悉。随着媒体种类的多样化,苏州评弹的演出有了更多载体,也为各种各样的听众群体敞开了大门。
  1.开办评弹电视栏目。1994年7月,《苏州电视书场》开播,为苏州评弹的复兴做出了重大贡献。该节目坚持以播放长篇书目和传统书目为主,回归评弹的本来面目和艺术价值,因此能受到老听客和听众欢迎。同时,《苏州电视书场》又不是一味的长篇评弹书目连播,曾创办评弹“花色餐”“丰盛餐”“精品餐”,制作系列《每周嘉宾》《名家名篇》《姑苏历史文化名人》等,实为集传统与现代为一身的电视评弹艺术百花园。继《苏州电视书场》之后,浙江电视台推出了《百花戏苑》《电视书场》,上海有线电视台首创戏剧频道《电视书苑》,无锡电视台创办《电视书场》,满足了听众在家听评弹的需求。
  2.创立评弹MTV新形式。戏曲MTV是将戏曲唱段与不断变化的电视画面结合成视听一体的艺术形式,是音乐电视兴起后戏曲界的探索。徐惠新、倪迎春的《小巷情思》和袁小良、盛小云的《莺莺操琴》开创了评弹MTV新形式,在评弹发展史上都可称是划时代的创意作品。以《莺莺操琴》为例,演唱形式从一人单唱演变成男女声蒋俞调的对唱;在画面处理上,分镜头拍摄人物的动态或静态,运用景致的切换,加之舞美灯光的衬托,强化了演唱效果的冲击力和渗透力。其他成功的评弹MTV还有《枫桥夜泊》《小巷情思》《姑苏水巷》等。
  3.进入电影、电视剧。一些文艺工作者受到评弹艺术的启发,将其融入电影或电视剧作品,延展了评弹与现代生活的接触空间。例如电影《金陵十三钗》用评弹《秦淮景》深化了人物内涵,《长恨歌》将人物角色的碰撞置于评弹堂会的空间,电视剧《谍战古山塘》中军统之花燕临风就是利用评弹名角的身份打入敌人内部。这些作品让评弹进入了现代人的日常审美。
  三、对如何保护苏州评弹的几点思考
  与时代潮流相适应是一门艺术得以长期生存的必然要求。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评弹名家沈俭安、薛筱卿、周玉泉、徐云志等,跟他们的上一代相比,无论在说表、声腔还是弹奏方法上都融入了新的元素,但是这些创新都没有远离评弹艺术本质的特征,所以能受到观众欢迎。当今社会的苏州评弹与传统书场中的评弹演出已经呈现出较大程度的不同,这种变化是否真正有利于评弹艺术的传承,值得深入研究。
  (一)弹词音乐的发展仍需满足说书的需要
  既然市场有需求,弹词音乐就能够离开书场独立存在,一部分弹词爱好者慢慢会从听唱发展为喜欢听书。但是,弹词音乐的形式和内容要齐头并进。如果只发展了形式而无新的内容,无法从根本上促进评弹的?l展。文革时期有过专人谱曲后用于说书的,后来被贬为“评歌”、“评戏”,异化了评弹艺术的特征,人们也就抛弃了。弹词音乐归根到底还是要服务于说书,一曲多用,一曲百唱。
  (二)评弹演出的综合化要保持艺术品位
  评弹是群众性很强的艺术,需要深刻了解新时代听众的审美特点,吸纳新元素,维持生命力。一种可取的方式是与姊妹艺术结合,创造出综合性的艺术作品,但在这过程中要切忌“跑偏”,不能因为市场的需要而放弃评弹的本色。2016年,评弹走进中央电视台春晚,在节目《山水中国美》的开场由高博文、张建珍演唱一小段评弹。在节目编排过程中,高博文坚持用传统的评弹曲调来演唱,而非仅仅用苏州话来唱歌,可谓坚持了艺术原则。
  (三)传统书场的作用不可忽略
  在书场中的演出,是演员和听众密切互动的过程。听众会影响说书人的情绪,说书更加卖力。有一些热心的听众,听书以后会自觉地参与书情和表演的创作,向演员或书场提出改进意见。张玉书老艺人在他写的文章《评话艺术》中说,“我们上台之前要想,想书情,想方法;下台后更要想,想效果、想反映。何处为何哄堂大笑,何处为何全场震惊?何以今日之书能使听众全神贯注,而昨日一回书时有??唣,从而进行加工。”如果仅在广播、电视上播出,显然失去了对评弹演员的这些正向促进效果。
  总而言之,评弹为听众服务,最终目的是满足听众的娱乐需求。保护苏州评弹应当从现实出发,允许其多元化、综合化发展。同时,更要遵循评弹艺术自身的规律,避免急功近利、盲目创新,如此才能维持艺术的生命力。

相关论文

评弹苏州多元当代社会发展
浅谈铁路交通助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浅析低碳经济环境下纺织印染行业现状
高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研讨
浅谈互联网环境下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北京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测
后疫情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策略——以黑
陶瓷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共生要素分析
社会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拼多多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