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推进高校大学生群体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有效机制刍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6 ― 0124 ― 03
  在我国现代大学教育体制内,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有序推进大学生群体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国家层面对我国高校的基本职能做了全新定位,即现代大学应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能。从国家对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定位释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才培养是高校所承担的首要任务,而推进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教育机制,则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的高等教育课题,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系统教育工程。
  一、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欲保证工作的正确方向和工作实效,首先应强化思想价值的引领,最根本的是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在我国现代大学教育体制下,应正确研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开拓有效工作路径,探索设计长效育人机制,有序引导大学生群体自觉增强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体制而言,“大思政”理念应贯穿教育教学工作主线,应以释析当代大学生的个体成长的客观规律为切入点,以差别化方式解决不同个体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学习生活问题。基于这一问题,现代大学教育主体可以从大学生群体现实思想特点出发,掌握大学生个体成长规律,正确研判当代大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规律,以科学精神探索符合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特点的工作路径,尝试引用当代大学生自身喜欢并易于接受的育人模式去引导他们。当今社会,人文思潮并起,如何正确引领各种文化思潮,如何引导青年学生群体适应社会发展新常态,这一现实教育课题倒逼我国高校应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载体,引领大学生群体在各种文化思潮激荡中,能更加理性地进行价值观筛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教育课题,我国高校的教育主体应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作为引领大学生群体成长成才的根本理论指引,从根本上解决好“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
  二、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学理价值与现实成效
  (一)高校推进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学理价值
  从学理角度考量,强化大学生群体核心价值观准则认同,已成为现代大学育人工作的学理遵循。我国高校当代青年大学生在实现成长成才过程中,全程参与并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引领并发挥好这一群体的生力军作用,实时坚持价值引领,从学理上应从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为工作逻辑起点。当代大学生群体是由一个个性格特点鲜明的个体所组成,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认知心理。从这个角度解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结合大学生个体的成长特点,不断健全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长效机制,进而实现既定教育目标。从我国大学育人工作的逻辑基点来看,高校大学生个体只有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将自身潜在的价值追求自觉地融入到全民族发展利益中,才能发奋图强、珍惜韶华、不断提升科学文化知识水平,锤炼品格。基于上述原因,大学体制内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只有深入强化教育客体在核心价值观问题上的认同教育,从学校育人体制顶层应首先做好科学设计,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行之有益的工作路径,有序推进核心价值理念认同培育,才能从根本上取得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实效。
  (二)大学生群体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现实成效
  从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现实思想价值观状况来看,可以说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可以认为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然取得了较大成绩,可以说,当下青年大学生群体在核心价值观问题上的认同培育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这一理论和现实依据,我们可以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呈持续爬升趋势,青年群体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持续强化,核心价值学术理念进高校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全方位育人工作模式日益完善并富有成效。就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来说,教育主体应着力强化大学生群体对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尤其是在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主体应深入把握好强化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正确方向,按照学生个体不同的思想特点,全面研判学生思想工作所面?R的新形势,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整个培育工作的唯一切入点和最终落脚点,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实实在在的抓好思想价值观培育,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明确意识形态的政治站位,有序推进高校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工作取得新实绩。
  三、探索建立大学生群体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有效机制
  (一)探索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相向认同培育机制
  在大思政范畴内,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队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而广大青年学生群体是教育客体。在“大思政”思路指引下,大学教育体制内的各级党政干部、群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群体应发挥主阵地作用,以此为牵引,高校应创新行之有效的工作路径,探索建立可以持久发挥教育功能的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可以持久性发挥教育功能的长效工作机制,最根本的方面就是在于发挥培育主体和培育客体互动功能,即建立健全育人主体的规约体制和育人客体的驱动性利益诉求机制。高校各职能机构应各司其职,协同配合,本着守土有责,认真做好责任田的严肃工作态度,在全面履行各自职能的基础上,确保大学生群体实现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有序推进。另外一方面,建立健全培育客体的驱动性利益诉求机制,实施中以利益的协调作为核心价值培养的协调器, 矫正大学生个体对于自身成长所获得的不正确的主观认知倾向,以教育客体实现全面发展作为大学生群体强化自我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驱动力。   (二)以有效引导大学生群体的利益诉求为工作切入点
  大学生主观认同机制的构建决定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终成效,换句话说,一个人对事情的主观认同结果在于对利益取得的满意度。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论的哲学范畴来看,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主观能动能力是拉动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基于这一影响因素,深入挖掘大学生群体的内因动力是强化育人工作的最根本性因素,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因素与个性化的利益取得诉求是需要首先解决的根本问题。从这个学理角度进行释析,可以得出结论,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的育人工作应转变以育人主体的单向理论灌输为主的教育模式,深入探索思想价值引领的有效教育因子,确保有效育人工作路径。所以,高校的全方位育人工作只有以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利益诉求为平衡点,才能确保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不断取得新实效。
  (三)遵循大学生群体现实思维特征,尝试建立有效的思政育人模式
  对于高校来说,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和个体发展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其个体成长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首先,高校应该建立健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交流工作机制,在和谐有序、充分互动、深入交流中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做到有的放矢,科学有效而且有力的开展教育工作。作为教育主体,应首先考虑探索建立科学的育人模式这一重要课题,高校可以强化和持续发挥大学生骨干群体的教育先导功能;探索建立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模式,即在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搭建起一条可以实现充分交流和实现线上线下活动的网络教育模式,探索建立网上师生互动社区,通过开设主题教育网站和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交流网站,用好两微一端的新媒体平台,确保取得思政育人新实效。此外,高校还应注重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阵地功能,在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搭建有效沟通桥梁。同时,高校应该依托社团组织发挥好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逐步建立健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尝试建立可以用数据量化的科学考评机制,建立健全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成绩单记录,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原原本本的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收录起来,做到既讲量化又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解决调处好学生完成学业与参加活动的辩证关系,引导大学生群体顺利完成主义,同时完成思想价值观有效转变。
  (四)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筑牢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基础
  从国家关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指导性政策来分析,高校已然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育人功能。面对新的育人形势,大学体制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应坚持因势而新,应利用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提升的双平台育人机制。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应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坚持教学方式贴近学生现实思想状况,坚持教学内容在围绕教材基础上的合理创新。高校应注重引入“互动式”实践式”“情境式”综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好教学实训基地,正确、有序地教育引导在校大学生群体,通过充分有序的参与实习实践平台建设,实时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和体认,有效提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进而真正的从客观上提升大学体制内大学生群体思想问题的现实疏导力。基于这一课题,我们认为,在现代大学思政培育体制内,专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部门,应根据学科的现实特点,坚持因势而新,坚持创新授课模式,坚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打造持久有效的教学模式,科学融入党的创新理论,坚决改变仅仅依靠任课教师单项灌输理论知识的教育现状,按照“大思政”教育体制所规划的教材体系和授课体系创新的工作思路,从根本上筑牢现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
  (五)利用“实践”育人平台,提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认知力
  在现代高等教育体制内,各类高等院校通过探索建立并持续完善“社会实践”的育人平台,有序疏解了在校大学生群体各种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引领大学生群体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群体对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的实践行为能力。对于现代大学来说,持续强化实践育人功能,充分提升实践教育教学的比重,定期组织大学生群体参加有效的实习实训活动,基于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完善校企合作等协同育人模式,完善高校实践和实习基地建设模式。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论来释析,社会实践是导引当代大学生群体进行自觉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外化载体。所以,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主体应特殊考虑将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实训活动充分引入进来,探索建立可以持久性发挥作用的实践育人工作体制,发挥实习实践的思想价值观导向功能,教育引导大学生群体在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中,增加社会认知,有效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认知水平。
  总之,在高校“大思政”教育体制内,高等院校的教育主体应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深入正确研判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有利于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开展的长效工作机制,有效引导大学生个体逐步融入并适应大学生群体成长环境,有序疏导大学生群体在认同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科学引导自觉培育和完善价值观格局,有效解决三观问题,最终成为符合社会核心价值准则要求的现时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核心价值准则的指引。基于对大学生群体成长规律的研判,可以得出结论,有效强化大学生群体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培育大学生群体自觉认同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已然成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

相关论文

价值观认同群体机制核心有效
浅谈中小企业实施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试论财务分析如何有效为企业经营决策
关于提升税务培训研讨有效性研究
企业员工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探讨
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下果树栽培学有
试论网购模式下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机
信息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应
浅谈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
浅谈企业优化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有效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