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模因论视域下的日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6-0024-03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阐述了以“基因”为单位的生物进化观,即文化传播的模因理论。道金斯将达尔文自然选择进化论中的社会学说部分,以独特的视角进行了诠释,通过对模仿和遗传间的比较,更好地解释了人类文化传承的规律。作为道金斯模因理论的传承人,苏珊?布莱克莫尔(Susan Blackmore)博士在前辈的基础上,对模因理论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她认为,人类是通过模仿和复制的方式来进行思想和文化的传承的。在此过程中,模仿和复制是实现模因的有效途径。不仅如此,这种模仿和复制过程还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被动接受过程,不为人的主观意志所控制[1]。模因论自被引入国内学术界起,其作为研究语言学习内在规律的理论,受到了语言学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其中就包括研究如何将其更好地运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目前,国内外学者就模仿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已达成一定的共识。顾琦一、杭玲莉(2011)基于交叉验证和有刺激回忆,探讨了诱导式模仿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影响,结果发现诱导式模仿与外语学习者隐性语法知识的运用存在正相关。吴让科、赵晨(2013)则分析了模仿训练对外语语音能力、外语语音能力自我感及口语焦虑的关系,发现对于语音能力较差者,模仿训练在提高语音能力和自我感程度,降低口语焦虑上效果明显。王初明(2014)基于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和使用规律,强调通过模仿来帮助学习者不断获取新知识,同时,教师应提供优质的语言输入供学生进行模仿,以此增大语言学过能用的概率。
  以上研究大多侧重于模因论和模仿训练在英语教学及其学习中的应用,而将模因论与日语教学联系起来的研究还不多。目前,我国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含高职院校)有400余所。这些高校的学生在学习日语专业前,极少接触日语,而且由于他们大多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用语和思维习惯已形成定式,因此无法像其他学科一样,通过简单的理论说教去提高他们的日语水平。鉴于此,本研究拟对模因论及其指导下的模仿式教学法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语言模因的发生途径
  从模因论的视角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语言传播的内在规律。语言中的模因通过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进行复制,任何的字词、语句、段落乃至书籍、报纸、杂志,只要是以模仿进行传播的,都属于模因[2]。语言模因的传播和复制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种途径。
  (一)知识传授是语言模因发生的重要方式
  语言的功能除了传播和交际外,更为重要的是传授知识和教育下一代。我们知道,教师在进入课堂前,都要进行备课。备课过程就需要教师将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复制,这是语言模因的第一次传播。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已复制的知识信息再传授给学生,这是语言模因的第二次传播。学生接收这些信息刺激后,又将这些信息进行再复制,从而形成了语言模因的第三次传播。如此反复,扩大了语言模因的传播范围。我们能够将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就是我们习得语言模因的具体表现。
  (二)交际和交流过程促进了语言模因的发生
  除了课堂学习外,日常的说话和交际活动也可以促使模因发生。这是由语言本身具有的复制和传播属性决定的。我们与他人沟通(包括非语言的手势、肢体语言等),通常是带有目的性的,即我们要说什么,想表达什么意思,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将存储在大脑中的相关信息提取出来,通过语言规则和说话意图进行整合、转换后表达出来。即使我们谈论的是家长里短的“闲话”,也包含信息的提取和转换过程。当我们将脑海中的信息通过语言告诉他人时,实际上就完成了一次信息的复制、传播。根据模因论,只要发生了信息的传播,语言模因也就相应地发生。当我们在进行各种跨文化交际时,这种语言模因表现得更为明显[3]。
  (三)语言本身的使用使得语言模因得以复制和传播
  正如前文所述,语言的交际过程可以促使存储在我们大脑中的信息模因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常用的信息模因得到强化,而一些不常用的信息模因逐步消退。如此反复的变换、强化、增减过程后,语言模因也随之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这样,转换后的新模因再通过各种媒介进行传播。
  Heilighten将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过程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即同化(assimilation)、记忆(retention)、表达(expression)和传输(transmission)。语言的复制和传播就是通过这四个阶段进行周而复始的循环进行的。模因发生的前提是能够感染新的个体,模因保存的基础则取决于宿主记忆的选择。只有那些被宿主感染且保存在大脑中的模因才能在交际时被提取出来,进而被他人感知。一个成功的模因往往具有三个特点,即复制保真度(copying-fidelity)、多产性(fecundity)、长久性(longevity)[4]。
  道金斯?⒛R虻母粗坪痛?递选择后的变异方式分为基因型(genotype)和表现型(phenotype)。这两个说法也是其借用了丹麦著名遗传学家Johnson于1911年提出的两个遗传学方面的术语。基因型的模因主要以储存在我们大脑中的信息为主,这类信息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可能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蕴含的核心信息是相同的。例如,日语在表达“我”这个称呼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性别中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包括“われ”(古典用法)、“わたし”(现代用法)、“ぼく”(男性用语)、“あたし”(女性用语)等。表现型模因则刚好相反,它在传播和复制过程中,虽然采用了同一种表现形式,却蕴含不同的意义。例如日语中的“はちめんれいろう”直接翻译成汉语则是“八面玲珑”,虽然表达一样,二者的意思却完全相反。日语中的“八面玲珑”指人很会打交道,属于褒义词,而汉语中的“八面玲珑”则是指人处世圆滑,属于贬义词。   二、模因论对日语教学的启示
  要想使学生在学习日语时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去选择合适的词汇或语法就可以顺畅地将意思表达出来,首先应从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做起,而模因论指导下的模仿式教学法则为我们提供了新视点。模仿式教学法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接近实际生活的虚拟场景和虚拟角色,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对需要使用的词汇、语法、语音语调连同说话者应具有的表情、动作等进行反复练习,以此达到完全记忆的效果[5]。具体地讲,我们可以结合模因复制和传播过程,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模因发生的前提:同化
  根据模因论的观点,模因产生的前提是信息能够感染个体并进入其记忆模块。因此,对于初学日语的学生,我们在进行专业知识授课的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去接触更多日语方面的素材,如日本动漫、影视、经典文学等。对学生在接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予以解答,帮助他们化繁为简,让学生获得进一步的感染。如此反复,那些易被复制的模因可以很快进入学生们的记忆之中。
  (二)模因发生的基础:记忆
  当信息进入大脑后,需要引导学生去领悟这些信息的转换规则。由于人类的记忆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只能对宿主具有较强刺激的信息才能被记忆,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对素材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反复记忆。这里需要突出强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在现在的日语教学活动中,传统的“死记硬背”被认为是过时的学习方法,取而代之的是过度强调启发式学习法,但是模因论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提倡学生对知识的背诵。
  (三)模因发生的通道:表达
  当信息进入宿主的大脑并被记忆后,接下来,就需要个体根据语言模因传播的方式进行输出。根据模因论,信息输出的表现方式可能不一样,但本质含义是一样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表达,教师应鼓励学生模仿日文中的经典句式反复练习,帮助学生了解日语语言的规律和用词方法,使他们能够在一定的语境下灵活运用。
  (四)模因发生的媒介:传输
  模因的传输过程需要有稳定的媒介。这些媒介一方面作为模因的信息载体而存在,另一方面可以扩大模因的表达。模因中的媒介包括多种形式,如课本、音像制品、光盘、照片等。作为日语教师,在这个阶段应积极鼓励学生用日语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前期模仿的基础上,主动提取存储在大脑中的各种模因信息,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复制和传播,以此达到熟练使用日语的目的。
  三、模因论在日语教学中的运用
  根据模因论创立的模仿式教学法,对零起点日语专业学生的教学活动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为了实际了解这个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所任班级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验。结果显示:与同年级未采用该教学法的班级相比,采用模仿式教学法比常规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开口说日语、更好地掌握日本民俗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海南一所民办本科院校2015级的60名日语专业的新生,其中实验组为A班,有30名学生,对照组为B班,有30名学生。由于这60名新生是开学时被随机分配的,因此可以将两组人员视为同质的。
  (二)实验设计
  笔者和另一位与笔者具有相同教育背景和教育年限的教师分别担任实验组和对照组两个班级“基础日语”的任课教师。实验组采用模仿式教学法进行授课,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进行授课。全部实验时间为半年,即一个学期。
  (三)调查工具
  1.测试:对比两个班在2015―2016学年秋季学期“基础日语”课程期末考试成绩。
  2.访谈:对象为实验组部分学生。主要围绕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调查接触课外日语素材对提高日语学习兴趣的影响,二是了解学生对模仿训练的看法。
  (四)结果与讨论
  从两组学生在2015―2016学年秋季学期“基础日语”的考试成绩来看,实验组的成绩要好于对照组(t=3.124;p=.041)(见表1)。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基础日语》期末成绩分析表
  注:*表示p≤.05;**表示p≤.01;***表示p≤.001。
  从实验的结果看,可以证实模仿式教学法比常规教学法有助于提高日语学习者的成绩,也从侧面再次证明教学法的重要性。这一结论与郑太年、王美、林立甲、文剑冰(2013)的结论基本一致,即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问题解决能力影响显著。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模仿式教学法的认识,笔者对实验组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以下是对2015级A班22名学生进行访谈调查后得出的结果。
  1.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被激发,对某些特定语境下的日语用法能很快接受。正如韩若冰(2008)所说的那样,日本动漫文化可以提高日语学习者的会话能力,进一步丰富其日语知识,还能促进他们对日语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了解。为了让初入日语专业的学生了解日语的魅力,笔者在开学初期即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去观看一些日本动漫和经典影视等。在调查过程中,95%的学生表示看这些日语题材的作品对他们的日语学习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激发了自己进一步学习日语的兴趣。根据模因论,由于这些影视作品生动、易懂,容易被观看者接受,因此更易进入观看者的大脑并被感染。在这一前提下,学生开始有意地进行模仿式练习,这将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
  2.学生开口说日语的积极性增强,逐步学会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去表达。模仿是模因论中最重要的一环,而模仿的最?K目的是为了表达。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通过反复的表达练习,使模因得以复制、传播,最终,实现信息的传承。调查结果显示,有89%的学生认为模仿是日语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方法。正是由于通过不断的模仿训练,学生们认为“自己可以在学习初期敢于尝试用日语进行表达”。由于在教学活动中增加了许多模仿日本人在实际生活中的现场表现,学生在语言、语调的学习上也就不觉得突兀,很自然地掌握了日本人的说话方式。久而久之,学生们逐渐学会了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去进行交际,而不再纠结汉语和日语的转换过程,学生开口说日语的积极性得到增强,用日语表达也日益自然、顺畅。
  虽然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有很多,但从调查的反馈看,模仿式教学法对提高零起点日语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作为模仿式教学法的真谛,模因论的出现可以视为对常规日语教学法的有力支撑。背诵作为我们学习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如果只注重“记”而不注重“用”,无法使存储在大脑中的记忆长久保存。为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将背诵作为学习日语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加强模仿练习,通过强化记忆、反复练习,帮助学生早日掌握日语的用法。模因论不仅揭示了语言学习的规律,还为外语教师改进日常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次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研究对象的样本数量较小,只在一所高校进行实验,且实验时间较短,调查工具仅使用单一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测试的手段较为单一。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同时延长实验时间,采用更科学、更系统的测试方法,以全面了解模因论对日语教学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相关论文

视域日语教学研究教学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
河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
数字媒体时代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运营
大数据时代拼多多盈利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