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对德国“双元制”教育的观察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6-0062-03
  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已经成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服务的关键一环。目前我国工程师的绝对数量已达到世界第一位,但质量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1]。德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制较为先进,特别是德国高校“双元制”教育模式使得其培养出的人才更加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其为产业结构的高层次人才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智力支持和教育保障。双元制教育模式已然成为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和重点,以此为由,目前我国对德国高校教育“双元制”模式与机制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和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但结合具体工科专业的研究却鲜有涉及。笔者作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教师,除担任本专业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之外,还承担了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及本科生专业导师、学生班主任等工作。2013年,笔者在德国相关高校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访问学者工作,在此期间,对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尤其是对其“双元制”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梳理与研究,希望借此对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有所借鉴,并推动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途径的更新与改革。
  二、德国“双元制”教育的特征
  德国“双元制”教育,是指由国家立法支持、高等院校和企业共同建立办学制度,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共同合作实现对学生进行双管齐下的教育和实践的体制。也就是说,双元制中的一元是指高等院校,主要承担的是学业中的理论教学和基本专业技能部分;另一元是指作为双元制的核心环节,企业,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进行工程实践方面的培训,并为学生提供实习和毕业设计岗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企业互为交替,从而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能将所学熟练地应用于工程实践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其基本特征如下。
  (一)高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工程实践相结合
  高校和企业作为“双元制”的两个核心的学生培养场所,是相互分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实现对学生工程素养的培训的,通过有针对性的理论和工程实践培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整个大学阶段,基础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锻炼两个重要阶段有机结合。在基础理论学习期间,高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体场所,学生作为在校生身份,在此主要接受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此同时,学生还需要在高校进行初步的实践能力培训;在企业工程实践期间,教育面向工程实际,十分强调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独立获取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通常情况下,学生须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成为企业的学徒。学校把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5―8人的项目小组,将其在高校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工作过程来完成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并且每一个实践的工作过程都经过精心设计,在实训中模拟企业岗位的生产需求,从而通过这些实践工作过程提高学生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知的扩充,达到更为贴合自身所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承担的工作也更适合自身的发展。
  (二)课程体系的规范性和特殊性
  德国“双元制”教育在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面由国家层面根据实际情况来讨论和制定相应的框架与结构,基本上围绕着“产―研―学”这一基本导向,在专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模块划分为具体形式的阶梯式课程架构,其中高校和相关企业作为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的具体实施者,是课程框架与结构的重要而且直接的参与者[2];课程设置方面具有明显的专业性和适应性特点,专业化是指课程设置尽可能照顾到产业分工的纵深,而适应性是指根据产业发展变化,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的能力。总体课程学习也分为基础学习与专业学习两个阶段,一般来说,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各占30%,并较为明确地划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其中实践类课程的比重明显加大。据最新统计,德国高校开展的双元制课程已达1014个,每年增长约10%[3]。在学生课程内容学习方面采用理论实践循环并由浅入深的方式开展,每个学期都要按照固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和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多,学习强度大,在对学习课程的考核方式上注重评价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各校还会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外延和拓展课程。这种课程并不是机械的、简单的相加或拼凑,而是充分考虑到专业教学整体框架和社会需求的原则,并把它们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内在地联系起来的课程体系。
  (三)“双元双师”兼容的师资配备
  以理论授课为主的高校教师和以工程实践为主的企业教师在学生“双元制”的培养模式下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的理论教师包括了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师,其在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国家教育相关部门指定的培养大纲;高校也有一部分实践教师,其任务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课程和实验课程进行教授,例如,奥斯特法利亚应用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电一体化研究所目前有3位教授,都有工业界经验,现在做的许多项目都是大众公司的研发项目[4]。企业工程实践教师一般由企业专职的雇员和兼职雇员担任,聘任教师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口企业从事调查研究,了解生产一线的最新发展趋势,更新专业知识。其任务是按照?W生培养方案中的工程实践大纲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教育。来自社会和企业界的兼职教授和讲师,以学生培养为纽带,能够围绕一个共同的教育目标,开展教研活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根本上保证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密切结合。   (四)关注学生个人发展的课程教学
  在“双元制”的培养过程中,高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工程实践教学的措施各有侧重:学生参加企业的培训学习主要场所在企业,学生参加学校的培训学习主要场所在学校,但两种教学的核心要义均体现了关注学生个人的发展的指导思想,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要求把理论知识的学习整合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或工作任务的完整行动过程中,且相应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和实施均注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学习从针对单一岗位转变为针对职业群和行业发展,并顾及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促进不同智力倾向的学生实现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说,学生的各个发展点都是通过相互作用、有着内在联系的同一系统的教育教学活动来融合实现的。据不完全统计,德国有80%的年轻人是通过接受“双元制”教育而走上工作岗位的[5]。
  三、德国“双元制”教育对于过控专业学生培养的启示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作为一个集机械、化学、能源、控制、材料等多个学科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所涉及的工业领域产值占到了整个制造业的50%以上[6],因而其培养人才的质量直接显著影响到我国相关制造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我国国内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方面,缺少专业实践特色,重理论、轻实践,职业定向不清晰;在培养途径方面,校企合作不深、教学方式较传统;在培养方案方面,培养目标趋同和定位不清、人才需求调研较少、教学计划执行缺少弹性。
  通过对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双元制”培养特点的分析,在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全面接轨“华盛顿协议”的指导思想下,“双元制”的相关培养模式与特点对于过控专业找准定位,调整和改革学生的培养手段与方式,创新过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建立有效的过控专业学生培养的持续改进机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参考与借鉴。
  (一)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注重企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德国“双元制”教育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符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工程教育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作为我国国内行业特色明显的工科专业,涉及的工业领域非常广泛,与之相关企业的数量众多,可以借鉴及积极探索实践德国高校与企业的共生关系,这既有益于提高专业教学的实践性以及应用性,培养行业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也有助于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成相互补充和促进的整体协同效应。借助这一优势,高校通过建立?c企业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增强建设实训项目的力度,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使学生真正走进企业,在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切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企业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行业眼界和发展思路。与此同时,一方面采取措施使企业参与到高校制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中来;另一方面强化企业教材和企业课程的实际运作,增强企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推动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提高高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我国国内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师大多都是博士毕业,其理论知识丰富而工程实践经验相对较少,缺少高等工程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天然的联系。因此,应将高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师资培养工作,以提高培养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为目标,根据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师自身存在的特点,分等级、分层次完善培训机制,不断加强教师相关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双元制”的培养模式,按照“从理论者到实践者”的职业成长的逻辑发展进行序化,相关企业也应从培训计划和培训课程角度积极参与到“双师型”培养的专业选择上,教师在接受教学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进行相应工程实践能力的培训并能够更多地参与专业研讨会、行业调查和分析,加强职前职后培训的衔接性,为教师深入企业亲身参加工程实践提供各种有效的鼓励和支持措施,并将对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相关配套制度,而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师队伍打造成一支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这不但能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采用“一贯制”培养模式,优化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课程设置
  德国“双元制”教育采用“一贯制”的培养模式,所谓“一贯制”培养模式就是,整个学习过程是在企业和学校进行,并且这种教育模式又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和在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我国国内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过控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的同时,根据学生学习活动和专业认知的规律,设置理论课与实践实训课程内容,并结合当前行业发展情况,适当嵌入部分前沿专业技术及技能内容与实践课程的比重,拓宽专业面和适应面。在分段设置课程的基础上,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循环交叉进行,课程设置呈现厚基础、宽见识和重实践的特点,有效衔接专业和课程教学,从而使学生实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的过程。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种课程与教学形式,在学生考核方面可以采用多种(笔试、口试、论文、答辩等)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在工程实践考核环节可由企业专业人员参与或主导,在教学、实习、实践和考核过程中尽可能多地通过工程实际问题和项目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树立以“以生为本”的过控专业学生培养目标
  德国“双元制”的教学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与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在两种教学过程中均注重通过全真的职业环境、全领域的职业课程、全过程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等各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过程属性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在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当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第一个是教师授课方式的转变,需要思考如何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教育更好地融合起来,如何由教师占主导地位的引导者向辅导者的角色转变,如何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进行观察,及时地发现社会以及学生的需求,再把这些需求作为工程教育的切入点;第二个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当能够由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向主动独立学习和团队协作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与工程项目的角色转变,将一种良好的学习行为方式变成一种习惯,将自主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行动;第三个是探讨以学生、专业教师、企业导师等主体的多元化共同参与的涵盖理论考核及实践实训考核且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考核形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德国“双元制”教育作为一种较为成功的办学体制,对各国高校工程教育发展起到了借鉴和推动作用,对进一步促进我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把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到我国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践中,正确理解与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本质与作用,增强共同研究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育教学规律,因地制宜,发挥我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的传统优势,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机制和模式。

相关论文

德国观察教育
浅析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浅谈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创新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适应电子商务的福建省老年教育需求分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浅析高等教育预算绩效评价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