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品德与社会体验式教学法的有效性探究

  作者简介:胡芳莉,山东省宁阳县第一小学教师。(山东 泰安 271400)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5-0048-02
  小学品德新课程标准中,把“实践性”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一个基本性质:“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可见,体验对于教学的重要性。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信号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它可以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因此,体验式教学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更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品德与社会教师自觉将游戏体验、角色体验、环境体验等多种体验式教学法运用到教育实践中,也深切感受着它带来的神奇魔力。现在,笔者结合听课经历和自己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体验式教学的有效性。
  一、注重体验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教学既是一种生命活动,又是提升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手段与途径。体验式教学设计是从教学理论和教学心理的视角出发,以学习体验的生成为重心,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本体论依据,以情境学习理论为认识论依据,以实践智力理论为价值论依据,以实践性思维的训练为直接目标,以完整精神与生命的成长为最终旨趣的一种内发创生式教学设计。“基于实践性问题解决”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特征。体验活动要设计的合理且必要,否则,体验式教学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就不复存在,体验活动就会画蛇添足,达不到促进生命成长的积极作用。例如,泰山版教材《当一回消费者》,一位品德与社会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体验活动:课前,花费了很大的力气布置了一个小超市,课上,让学生到超市里买东西,买完东西付款。结果,在进行体验时,学生看见摆放的零食商品就坐不住了,纷纷过去选购,然后?D到收银台去付款。听完课,我问这位教师设计这个体验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她说是让学生当消费者,学习选购商品。学生购物时选择自己心仪的商品,这是日常生活中学生的已会内容,却要再放到课堂上去体验,这显然是没必要的。而商品如何去选购,如何识别商品应该具备的标志,如何鉴别“三无”产品,如何去排队付款,付款后如何索要发票,这些小消费者应该具备的本领,教师并没作要求,仅仅把体验局限到商品选购上,体验活动存在不合理性。所以,整个体验活动用时长,没有解决学生需要的“实践性问题”,还显得混乱,实际意义不大。教师在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体验活动必须是促进知识内化和能力形成的必要手段。
  二、注重体验的正向性与深入性
  体验式教学法力求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激情与明理、导行的相互促进,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习得知识内容,领悟做人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体验式教学法运用时,一定要起到正向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和反思中获得进步,增强有效性。例如,泰山版教材《同在蓝天下》,有一位老师这样设计了体验活动:为了体验残疾人的不容易,让学生体验单腿走路,结果学生要么金鸡独立,要么单腿跳跃,有的甚至几人一伙,玩起碰腿游戏,玩得不亦乐乎,体验活动在嘻嘻哈哈中结束,“体验不容易”的目标没有达成,反而起了副作用。而围绕同一目标,另外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体验活动:请一名学生蒙住眼睛,穿越教室里的层层障碍,从此处走到彼处。在行走的过程中,不许其他学生告知路况。体验的同学一路跌跌撞撞,磕磕碰碰,观看的同学捂嘴的、皱眉的、握拳的,表情凝重,内心一定翻江倒海,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体验完,让学生谈感受,“太不容易了”“真想过去帮他一把”“要尊重他们”“我都要急哭了”等声音,成为学生由衷而发的感叹,洗涤着在场每个人的心灵。运用这种能给学生带来正能量的深刻的体验,引发的是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动力,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注重体验的多样性与技巧性
  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求知欲旺盛,他们喜欢去尝试新的活动,讲究技巧、丰富多彩的体验形式更能提高他们的认知兴趣。教师在设计体验活动时,尽量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运用的越多,体验的效果越好。就体验活动的形式分类来说,讨论、辩论、表演、竞赛、游戏、绘画、调查等可多管齐下,学生体验的积极性会更高。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身体活动与心理活动紧密相连,多种感官并用,多种形式并举,通过有声有色的身体行动,更能引发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引发积极思考、思辨,让学生真正获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扩展,情感的丰富、价值观的提升。体验时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受、反应、内化、反省、建构等的心理活动,正是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过程。比如,在学习《小小交通宣传员》时,一位老师设计了“制作交通安全宣传标语”“交通标识识别大比拼”“讲交通安全故事”“到十字路口做小交警”“采访交通警察大队事故科警员”等活动,学生在多种形式的体验中,多种感官并用,对于“交通安全一定要重视”“交通安全从我做起”的信念逐渐形成与固化,安全意识大大增强,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四、注重体验的趣味性与拓展性
  这里的趣味性,是指体验活动的对象因为是儿童,设计的一定要具有童趣,适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接受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引发学生积极参与、专注参与的兴趣,让学生活动得有滋有味。在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中,体验道德向上的快乐,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趣味性,教师要“备足课”,创设有利于体验的环境,充分了解学生知识储备情况,准备充足体验用的材料、道具,收集图片文字材料,制作课件,提前设计活动,提前预设体验活动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做到有备无患。有的体验活动,是需要教师下一番功夫的。比如,在学习《粒粒皆辛苦》时,教师需要先到附近农村,和农民进行协商,借地借农具,让孩子们真正到田间地头体验劳动的艰辛。炎炎烈日下,当锄头一次次举起放下,当汗水一颗颗滴入泥土,学生对于“粒粒皆辛苦”“要尊重劳动者”的理解无形中加深了。这种实践体验,调动了学生的专注精神,增加了趣味性,会让孩子终生难忘。这种艰辛体验,比起在教室里仅仅在口头上传达出的艰辛是不是更加深刻呢?通过学校的体验教育,孩子们良好的品质会日渐形成,而要将品质形成素养和习惯,需要将体验活动拓展到家庭中,家校形成合力,才能助力学生成人成才。
  总之,体验式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体验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就是将学生的“知”转化为“行”的过程。运用好体验式教学法进行教育活动,是每位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具有的本领。

相关论文

教学法品德有效性有效体验教学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
浅谈企业优化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有效
医疗保险本科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