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引言
  当今,旅游业这一朝阳产业可谓蒸蒸日上,日益蓬勃。放眼石家庄,借势“三年大变样,十年大繁荣”的城市建设大浪潮,酒店业呈突飞猛进的增长态势,这就迫切需要大批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先进服务理念的专业人员,这在客观上为高等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然而,酒店业人员的敬业精神、技术水平、职业心理素质、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组合效应,以及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人才队伍等,都将对酒店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重大影响。与此同时,酒店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将呈现专业化、规范化的趋势。
  立足于石家庄酒店行业的发展态势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结合酒店从业人员现状,研究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实际、贴近河北的发展和需求,以实现学生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从而为“十二五”酒店业人才培养规划的研究制定奠定基础。因此,本课题对酒店人才的培养研究现实可行,意义深远。
  一、服务区域经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一般包括人才根本特征、培养方向、培养规格、业务培养要求等内容,表述为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某些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等应用型、技术型专门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否适销对路,人才市场是检验的标准。通过专业调研和市场预测分析,目前石家庄酒店业最缺乏的不只是某一部门的专才,更多的是需要集理论、实践、公关、外语等能力于一身的、有一线实践经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研究主要从酒店管理专业分层次培养上展开深度研究:一线服务人员、中基层管理者。
  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不同,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不同,所以培养目标的定位也不同。通过对多家星级酒店(世贸广场大酒店、中茂海悦酒店、国宾大酒店、西美商务酒店、亚太大酒店等)的相关岗位的调研,进一步分析、提炼岗位标准的内涵与要求,对两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归纳得出以下结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酒店行业服务与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从事四星级以上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一线接待服务和中基层管理工作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根据研究对象的培养层次和专业水平,确定了以下岗位:(1)主要工作岗位:酒店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一线服务岗位和中基层管理岗位。(2)拓展岗位:酒店公关销售部、人力资源部等职能部门工作岗位以及相关行业的服务接待与管理岗位。
  二、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建立职业导向的课程体系
  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落脚点,其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所在。学院致力于构建符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建立了职业导向性的课程结构,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课程由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块、岗位专用能力培养模块、实践教学模块三大模块组成,三者各有侧重又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知识与能力结构。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毕业生根据培养层次的不同要求达到如下能力素质:(1)一线服务人员。具备的知识结构包含酒店服务职业道德和基本技能、基本服务流程知识等;能力结构上要求有良好的交际和沟通能力、外语交际能力等;素质结构上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具有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等。(2)中基层管理者。除必须具备一般技术人员所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外,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含餐饮服务与管理和酒店经营与管理、现代饭店管理实务等;能力结构上要求具有一定的公关、营销策划能力,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及创新和创业能力;素质结构上具有具有团结协作、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块和岗位专用能力培养模块,在培养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应用性、实践性为主旨设计课程与教学内容。提炼出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学项目,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重视教学情境的设计,充分利用校内实习基地的便利设施条件,按照酒店规范和标准,实地实境开展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在专业培养目标上更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教学计划进行全面调整,使专业课程真正起到导航的作用。
  实践教学模块在教学设计上,突破中专技校的“重技能轻理论”和本科院校“重理论轻技能”的教育教学方式弊端,在符合企业强调专业特点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符合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以酒店管理专业三年制为例:第一学期以专业认知教育和岗位认知性实践为主,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思想,认知酒店岗位的同时,强调练就过硬基本功的重要性;第二学期以校内顶岗实践为主,要求学生熟悉岗位环境,正确运用服务技能完成岗位服务接待工作;第三、四学期通过灵活的校内外顶岗和综合实训项目实践,能够适应酒店工作环境,要求达到优秀员工的标准,并具备基层管理者的素质水平;第五、六学期为毕业实习阶段,通过企业的实习,能够结合酒店的实际情况,运用酒店服务、管理知识完成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毕业设计。
  此外,将职业意识与人文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酒店业面对来自各国、各地的客人,每个从业人员都是展示企业形象的窗口,其知识面的广博,处理事务的能力,道德水准等都比其他行业体现得更直接、更具体。只有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开展文化讲座、组织社团活动、增设人文素质专门课程等有效手段相配合,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三、“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如今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失衡现象的普遍存在,对于学校自身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自身人才培养模式与酒店业需求不适应,即使再好的宏观经济社会环境和再优的酒店用人环境,也很难顺利完成酒店人才与劳动力市场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在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限,所以应与社会其他有关方面通力合作,共同培养适应酒店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应从高职教育自身入手,按照酒店行业需求特性构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而企业全程参与下的“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基于此构建的。这一模式在培养酒店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多种优势,酒店企业的作用有:(1)了解酒店业人才需求数量、质量等信息,可参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改;(2)可提供完全真实的酒店职业环境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3)可为教师提供应用性科研课题,成为教师挂职锻炼及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场所;(4)可为高职院校提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高职院校对酒店企业的作用主要有:(1)学生实习可为酒店企业节省劳动力成本,并且酒店企业可以选择录用较优秀的实习生;(2)可为酒店企业节约人力资源培训成本;(3)可利用人才优势为酒店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技术难题,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目前,酒店管理学院已在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建有多家实习基地,并与石家庄国宾大酒店(四星级)建立了“校企合作”友好合作单位。同时,还积极开拓发展国内发达地区(上海、广州等)和国际平台作为实习、学习点,真正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
  酒店管理学院积极响应教改措施,完成了“课堂教学――现场实景教学”的模式转变,真正实现了“教、学、做、用”一体化,使学生做到了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的校内外实习是为以后更好的就业打基础、做准备,所以学院认真考察、谨慎选择实习地点,努力寻求与企业更加科学合理的紧密合作,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锻炼机会,使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完成相应的教学培养目标和学习任务。从而为毕业后与企业对接达到零距离、负距离奠定基础,也是为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各级人才而努力。
  四、实训基地与师资的保障作用
  (一)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立
  酒店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一线接待服务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强化实训教学的关键是要抓好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需体现环境逼真、技术含量高、能向社会开放、适用的特征。酒店管理学院在学院品牌建设和打造上得到了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先后建立了南、北院两个实践性教学基地,并投资安装了酒店管理信息系统,使学院的教学硬件设施达到了省内一流,从而保证了教学的标准化、规范化实施开展,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水平。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必须选择能够代表酒店行业先进水平的经营实体建立产学研结合基地,以使学生可以在实习基地深刻感受实际工作的气氛,熟悉酒店的具体运作过程,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同时,会使返校后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目的性。因此,学院在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合作方面积极谨慎。使学生的各阶段的校内学习到校外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验与完善,从而切实提高学习效果。
  (二)培训师资的构建
  在培训师资上,注重鼓励教师深入酒店企业第一线去调研、去实践,让教师了解酒店业最新发展动态,充实具体的教学内容,保证可以及时地向学生传授最新、最有价值的专业知识,保证师资走在学科的前沿,使专业化教学的模式更适应学生的特点与要求。另外,基于行业现状需求以及职业教育的高标准,积极聘请目前星级酒店担任重要职务的部门经理等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参与课堂教学与教研活动,使学校教学目标时刻保持与社会行业企业需求的高度一致性。在这方面,学院与石家庄多家合作单位达成了共识:充分肯定校企合作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纷纷表示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共享的功能,共促行业发展。酒店与学校双方相互提供培训、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服务对方。同时,学院积极打造网络平台建设,由专门人员从事专业网站规划建设,先后开通了酒店培训网上平台,开办了网上培训课堂等,对内实现了学院师生学习交流资源共享,对外也对酒店管理学院的品牌进行了宣传。
  五、人才培养效果评价
  人才培养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培养过程和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效益作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的一种方式。由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内容上的多样化和目标上的复杂性,至今尚没有建立符合高职教育本质及酒店行业特点的人才评价体系。那么,酒店管理学院在评价上更侧重以下两个方面:(1)能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能够满足我省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2)顾客的满意度。顾客的满意是服务的最终目标。介于以上的评价标准,酒店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效果又如何呢?事实已给予充分证明:(1)实习企业的肯定。国宾大酒店、嶂石岩财富山庄、亚太大酒店等合作企业,基于实习学生的出色表现,都送来了锦旗以资对学生的鼓励和对学院的感谢。(2)顾客的认可。09级酒店管理的学生在北京航天城实习期间,曾亲自为航天英雄杨立伟服务得到了好评,并与其合影留念;每年暑期,到障石岩财富山庄实习的学生,都会在顾客留言本上留下对学生的赞许之词,还有顾客发到学院的表扬信,等等。
  以上现象都是喜亦乐见的,是行业的需可,是社会的肯定。但是,评价不是终点,我们最终要根据评价总结得失,调整、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经济飞速发展的更高要求。
  

相关论文

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高职院校模式酒店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
试论学分制下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
电力企业改革中高质量人才梯队培养优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浅谈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提升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社会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拼多多盈利模式研究
电商营销模式的新变化分析——以淘宝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