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浅议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前提与背景

  
  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的一种主观意识,个体自觉的做好分内的事情,并且积极主动地将个体分内事置于集体和社会事业中,对个人、集体、社会的事业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状况。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纲要中指出:“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大学生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者和掌握者,决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他们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直接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一、培养大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前提条件
  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内化的心理精神状态,很难对其进行测量,然而这种内化的精神状态又必须由其他的各种品质共同组成才能起作用。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是由不同的心理品质所组成,这些心理品质共同构成了社会责任感主体的必须条件。那么一个大学生要想具有社会责任感,他必须同时也具有什么样的条件呢?我国学者郭金鸿在其论著《道德责任论》中认为:“行为者能够成为责任主体需具备自由意愿能力、认知反应能力、可选择的可能性等条件。”在这里郭金鸿所讨论的行为者指普通的一般人,与本文中的大学生有异。因此在借鉴其思想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大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社会责任感认知与辨别能力、自由意愿能力等条件。
  首先,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那他首先必须具有对个人、集体、社会的事业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是其能力的最大优势和源泉。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才有能力自觉做好其分内的事。
  其次,大学生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认知与辨别能力。大学生必须要有正确的社会责任伦理认识,正确认识个体事业与集体事业之间的联系。个人事业离不开集体和社会的事业,社会事业由无数个个人事业所组成。如果大学生将个人分内事置于社会事业之外,那么这样的大学生便毫无责任感而言。
  最后,大学生必须具有自由意愿能力。这里是指大学生必须具有社会责任的自我意愿、自我控制以及自我选择能力。一个大学生对社会责任产生了真正信奉,那他必然能自觉自愿的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是对社会责任的自我意愿。自我控制与自我选择是指大学生个体能遵照自己的意愿控制和选择自己觉得该做的事情的能力。如果一个人连自我控制和选择的能力都没有的话,那这样的人就很难具有社会责任感了。
  二、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因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主体的一种主观意识和精神状态。社会责任感的获得与否首先是其是否有一种主观意愿能力,因此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首先是大学生个体是否有接受社会责任道德的主观意愿能力。其次在大学生具有了这种主观意愿的基础上,要使大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话,还需要外在的因素对其施加的影响。通过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存在着个体内在因素和个体外在因素两个方面。下面笔者将从这两个方面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在因素
  大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身心是其是否具有接受社会责任感能力的前提条件,也是影响大学生责任感的主要因素。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前,我们首先必须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做事的原则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等基本素养。如果大学生缺少这些基本的做人素养的话,他们不仅不会对他人、集体和社会施以积极有益的作用,而且还会对社会和他人造成巨大的伤害。最显著的例子便是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为揭开“马加爵何以成为杀人凶手”的谜底,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奔赴云南,对此案进行了全面调查,还专门为马加爵设计了心理问卷,做了心理测试,之后写出了上万字的《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报告》。报告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另外,一般生理上的缺陷也会导致心理上的问题,如自卑、沮丧、自暴自弃、对社会和他人产生憎恶感等。因此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生理有缺陷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应对他们产生偏见和歧视,必须平等对待和尊重每一个人。
  2.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外在因素
  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外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影响三个方面。
  (1)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不管一个人接受的学校教育有多早,其最先的启蒙教育必然来自于家庭,最早的教师便是家庭人员。因此一个大学生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家庭教育环境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现在很多的大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人的溺爱和过度包容、父母离异或感情不和等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家人的过分溺爱和过度包容会助长孩子的自我意识,总体表现为将个人价值,个人理想,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而不能理解个人事业与集体事业之间的联系,因此也就谈不上对他人、集体和社会事业施以积极有益的作用。
  (2)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
  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影响最深最全面的因素是学校教育的环境。尽管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具有最初的启蒙作用,而他们从3岁(包括幼儿园)开始就入校接受学校教育,可以说其全部生命的60%都是在学校生活中度过的。“学校生活是教育者(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一种专门化的社会生活,因此学校生活的组织性、计划性和系统性,都是其他社会生活不能比拟的”。故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伦理道德观、社会价值观等的影响要比家庭教育的影响更加的深刻和全面。如今我国中小学应试教育严重,学校完全成了考试的附庸,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大学生的大学学习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重要时期,而现行大学德育对大学生的教育仅仅是停在表面上。诚如潘懋元教授所指出的:“我们的德育工作长期以来习惯于不断增加政治课、德育课的门数与时数,而不善于寓德育于人文、社会以及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之中。”在这种只注重课的门数和时数的德育教育环境下,大学生所获得的也仅仅能满足社会责任感的认识的条件而已,而很难真正的做到具有社会责任感。
  (3)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影响其实是方方面面的,甚至上文所说的学校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都可以归之为社会环境的影响。据此本文所讨论的社会环境影响主要是指学校和家庭之外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来至于传统文化的、社会经济、传媒等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文化延绵至今,传统的文化和道德观念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价值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深入中国人的心里,可以说中国人从古就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良传统,我们现代人应该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才是。
  另外对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影响最大的还是现在大学生所处的与之本身相关的社会环境。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由计划向市场转变。“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在竞争中推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又以优胜劣汰拉大人们的利益差距。在这种情况下,不同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的碰撞与融合是不可回避的,社会历史转型必然促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深刻的变化,并冲击固有的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系。”另外近年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大学扩张带来的阵痛,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的形式,毕业就等于失业的观念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个人生存压力,从而忽略了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事业的关注。然而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大学生不具有社会责任感认识,而是无赖之举。这样的社会压力也使大学生失去了对社会责任感进行自我选择的能力,从而不具备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条件。
  从一些学者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普遍缺少社会责任感,故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已迫在眉睫。而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仅仅寄希望于学校是不现实的,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也必不可少。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在培养他们具有健康身心的基础上,为其创造良好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发扬和继承我们的优良文化传统,使当代大学生成为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具备社会责任感认知与辨别能力、社会责任感自由意愿能力的人。
  

相关论文

责任感背景大学生责任社会
浅谈大数据发展背景下的企业财务内部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试论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
浅谈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创新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
大数据背景下日化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策
浅析“四色文化”背景下江西省旅游商
社会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