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对贵州高等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国内的高等职业教育起始发展于上世纪的九十年代,顺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全国各地纷纷新建和改建了很多所新的高等职业院校,其具体构成主要来自于如下几个方面:中等专业学校升格;高等专科学校改置;各类级别学校合并重组;部分高等本科院校附设。以此来看,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各类各级教育的汇合点,这一方面给新生的高等职业教育注入了各方面的活力;但另一方面也难免使新生的高等职业教育带有其它各类各级教育的痕迹。如何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体现自身的特点,进一步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使之更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寻求今后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贵州省2010年的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用两个五年的时间把贵州的教育搞上去。要坚持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补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之短。我省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逐年扩大,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促进了教育结构的战略调整和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职业教育仍然是贵州省“三大教育”中最薄弱环节,其战略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对高职教育目标的认识
  职业教育定义为:“给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用英语来表达有三种不同的职业教育的表述,即vocation education(临时性职业教育),career education(长期性职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专业性职业教育)。
  根据我国高职教育目标定位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形成鲜明的“高职”特色,而且要在特色中体现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这是高职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方向。
  1.高职教育的“高等性”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性是相对于其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而言的,它不完全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高等性”。高职教育发展中坚持“高等性”,就是在制定政策与实施管理中立足高等教育,加快建立一套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2.高职教育的“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的教育,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必须突出职业特征,强调职业实践,注重技术型和技能型内涵;在专业与课程设置上,要紧密结合市场,根据职业岗位需要进行教学计划开发,在对职业岗位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学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知识和能力,注重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
  3.高职教育的“技术性”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等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不仅要求高职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更应具有过硬的“技术”本领,并能在实践中予以熟练的运用。因此,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并能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进行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高职教育的“应用性”
  高职教育主要职能是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要构建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突出实践性教学的中心地位。经过长时间的实践锻炼,才能使高职毕业生很快适应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并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5.高职教育的“大众性”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重点院校主要还是以精英教育为主,担当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历史重任主要依靠高职院校。高职院校要改变传统的精英教育质量观,树立大众教育观,让高职教育真正面向社会的各个方面。今后,高职院校在提高办学质量的同时,要继续适度扩大办学规模,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在杭州举行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说,今后十年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通过改革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内涵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开展多样化继续教育,努力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水平较高、具有国际影响的高等职业院校。
  二、对贵州高职教育发展对策的思考
  1.创新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高职教育办学理念是长期办学经验、思路及理性思维的总结和结晶,它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及价值判断、取向和追求。发展高职教育必须创新办学理念。在办学类型定位上,要高举高等职业教育旗帜,坚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方向;在办学宗旨与目的定位上,做到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对高职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职等多方面的需要,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在办学模式定位上,实现教育与生产、教育与科研开发以及理论与实践三结合;在办学策略定位上,坚持学校以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人才培养以能力为本。此外,高职教育工作者还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以发展的眼光、期望的眼光、欣赏的眼光正确看待高职生,改变社会对他们的歧视。由于几千年“唯有读书高”等历史传统和现实评价与相关政策的影响,学生和家长对学业,还是非常执着地“就高不就低”的。这也是目前普高热还在“热”的重要原因。加之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还根深蒂固,一些人总认为职业教育是低层次、低水平的教育,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就没有了前途。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2.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是高职院校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水平的关键。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改革现有脱离行业和不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专业,加强新专业开发,做到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不断调整优化专业培养方案,结合贵州省经济发展和本校的办学实力,精心打造精品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教学内容和课程建设改革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动力、以就业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课程设置,并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建立起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教学中,始终坚持素质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基础理论教学中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专业课教学注重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采用既注重学生通用素质的培养和基本能力的形成,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培养的公共课程教改思路,构建和实施“一个平台,多个模块”的公共课程模式。(如下图)
  “通用素质平台课程”,是根据各专业教学计划,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文化基础课程。包括政治理论、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音乐、美育教育、公共礼仪、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公民教育等,这些课程的设置按照“社会人”来设计,培养学生通用素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如何处事”。通用素质平台课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对应专业模块课程”,是根据不同专业教学计划而设置的,在教师指导下必修或选修的基础模块化课程,诸如:专业英语、科技文献检索、医用科技写作、财经应用写作、医学伦理学等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必须按照“职业人”和实用性来设计,贴近专业、贴近学生实际,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3.就业模式是职业院校生存之本
  职院毕业生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影响考生是否选择职业学校学习的重要因素。只有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学院在考生和家长心目中的认可程度才能得以相应提高,社会对这所学校自然会另眼相看,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就会有保障。
  按现在普遍实行高等职业教育的三年制计算,从招生时定单形成至企业用人时的时间间隔至少在三年以上,能否适应企业发展的变化要求,是企业、学校都应该重点考虑的实际问题。同时,招生与用人定单落实的具体衔接在目前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提出一个“准定单式”就业模式的概念,其基点是考虑将定单形成至实施的时间间隔尽量缩短,并力求在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尽可能地贴近用人企业的要求,这主要通过在学校的有关专业内设置特定的专业方向来解决。
  “准定单式”的具体作法是: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专业特点及社会的人才需求,按国家公布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设置大类专业,并在此专业下设置若干个小的专业方向。由于各专业方向同属于一个大类专业,因而可以设置基本相同的专业基础课,各专业方向下设置不同的特色方向课。考生按大类专业报考,在完成专业基础课(约入学一年半至两年)后,本行业相关企业根据自己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专业方向,提出具体用人计划。学生根据个人的特长、兴趣,并结合企业用人定单的要求,自主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学校可根据其具体用人需求,与企业共同制订相关专业方向的具体教学计划。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校之本,教师水平、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低是教学质量好坏的决定因素。职业学校应始终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自身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促进贵州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目前贵州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着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比重偏低,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还要营造重视“双师型”人才的社会氛围。在对教师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以及工作实绩等方面进行评价时,除了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科研论文数量以及毕业生就业率之外,更要注重实践能力,重视产品研发、技术开发以及技术应用的成果,注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5.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校企合作
  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构建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职业活动环境中,经受岗位实务训练或仿真训练,提高其技术应用能力。
  实验、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中配合理论教学而设置的,其建设内容包括场所、设备、教学人员、教学计划等,它是高职教育实施职业技能训练的保证。高职院校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现有校内实验、实训室为支撑,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促进职业技能的训练。同时,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这不但弥补了校内实训设备和场所的不足,还可为学生创设一种能够有效地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情景和职业情景,也能够加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培养过程和能力水平的了解,增强用人单位使用高职人才的信心。
  

相关论文

贵州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浅谈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创新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适应电子商务的福建省老年教育需求分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浅谈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提升
浅析高等教育预算绩效评价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