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中职生德育课教学是以中职学生为对象进行育德的。中职生有一普遍现象:学习基础较薄弱,行为习惯欠佳。如果德育课没有真正深入学生内心世界,缺乏实效性,那么德育德效果就不理想。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力求让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回到课堂中来,那么,如何将实际生活带到课堂中来呢?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一、社会调查活动在德育课中的地位与重要性
  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就是组织学生接触社会、深入社会、进行典型参观、专题采访、咨询、调查研讨等,因此具有综合效益。人的社会化是通过活动与交往形成个性和人格的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双边过程,而社会调查就是主客体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相互联系的的桥梁,它将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融为一体,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现代人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的全过程中,学生与社会、教师与学生、书本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了,极大地拓展了课堂的范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增强、巩固和提高了理论教育的课堂效果,可以说是课堂讲授的继续延伸,更是活化了德育的课堂教学,提高了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拟选社会调查题目的同时,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过程,是对德育课程中重要理论的又一次深入学习、进一步理解。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调研和评阅学生的调研报告,感觉到学生们对课程中要求掌握的重大德育问题的理解有突破性长进。
  2.德育课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过程,是学生接触社会实际、了解认识现实社会、尝试解决社会问题的最好渠道之一。许多学生能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观点去考察和分析并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例如:把目光关注到农业、农村、农民方面,准确地抓住了当前在“三农”问题上所表现的典型、突出问题。通过这种形式的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思考、探究社会问题的兴趣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社会调查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的模拟实施
  1.创设社会情境。中职学生在校学习时,往往接触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境,这是学生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实践的主要区别。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单纯的理论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兴趣和激情。如果能从现实生产、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利用对问题的探究,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比如,我在上《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创业的准备”这一节课的时候,因为我们的学生是中职一年级学生,离就业还有两年的时间,若是单独谈创业,他们便会觉得遥遥无期,不感兴趣,这堂课我没有大理论地灌输,而是创设一个生活情景,假设现在我和同学共同投资办一大型饭店,先让每小组同学们出点子给它起个好名字,然后再给各个包间起个好听的名字,学生非常喜欢、非常感兴趣,课堂效果极其活跃,都在动脑子,于是,饭店名称起好了,包间名字定好了。“我们的工作也有了着落,我们都成员工了”我说:“要想营利或者必须营利该如何办?”学生说:“要不断创新”,“要作好宣传”“服务态度要好”“请个好师傅”……生活情景可以和有关的德育知识有机地结合,融为一体。创设情境,以达到情景交融,激发学生的价值升华。
  2.开展探讨式调查研讨会。所谓探讨式调查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方式。探讨式方式强调“讨论”和“创造”,它要求学生从自然、社会生活中寻找课题去讨论,运用各种已有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哲学与人生》课中,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召开以“保护环境、爱护自然要从我做起”的主题研讨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环境问题做社会调查,并引导学生对调查材料进行理论分析,写出发言稿或提纲。此方法重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让学生从中掌握教材的理论知识。探究式调查是一种开放性、参与式的教学形式,它不局限于在一间教室或一所学校,也不局限于一门课或几本书。为了探索有关环境的问题,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融入到自然中。
  学生的收益主要是教师尝试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社会调查法、角色扮演法、情景创设法等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习兴趣浓了,思考问题深了,关爱他人多了,责任感增强了,言行一致的自觉性提高了。在学生参与问题的整个过程,教师应随时给与恰当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反思.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反思,对解答的结果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并在总结过程中得以提升,使学生在反思、调整、总结、提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育德能力,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规律,获得更丰富的新经验。为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为社会建设培育好人才。
  三、社会调查在德育课外教学中的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把学生推向社会,深入实际搞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和认识社会,亲自动手,亲身体验,用实践的结晶证实理论,让理论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巩固和升华。在开展社会调查的活动中,从调查对象的选择、方案的设计、实施、调查报告的整理、要被调查单位签署意见,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有力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调查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将来踏上社会后能很快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而打下基础。
  1.社会调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方向。对学生进行基本价值观点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方向,必须通过了解社会和参与社会生活来完成,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使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
  在“价值常识”的教学中,我先后两次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第一次组织学生到当年日本帝国主义军队侵略上海时的登陆处参观,在“永志不忘,碑下,听取当年的幸存者控诉日寇在本地区残杀无辜百姓的滔天罪行。第二次组织学生瞻仰革命烈士陵园,缅怀为推翻旧中国的三座大山,为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献身捐躯的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通过这两次活动,使学生了解我们国家和民族苦难的历史,屈辱的昨天,看到了今天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正是无数革命志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结果,激发起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2.社会调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对所需人才的思想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调查活动带有强烈的思想性。通过组织学生采访本地区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学习模范人物的高尚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的思想、严于律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并易于排除理论上和思想上的障碍,纠正各种错误认识,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
  在《哲学与人生》关于“联系观点与人生责任”教学过程中,我不仅在理论上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认识人生责任问题,而且组织学生采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当代“焊神”曾乐的先进事迹,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学习曾乐那“不讲索取,只求为国家多作贡献”的崇高思想品质的系列活动,使学生从先进榜样身上获得怎样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的启示,并且帮助学生纠正“片面索取、金钱至上”等错误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组织方式和类型上可以校为单位,可以班级为单位,还可以以年级和小组为单位。这样不仅会有利于人力的不足而使某些活动不能同时开展的尴尬局面得以改观,而且不同的组织单位也会兼顾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和活动质量的提高,也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内化。
  总之,德育课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可以借此提升德育课的社会功效,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理论素养。因此,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坚持长期实施,进一步完善其具体环节,加大对其实施的支持力度,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和效果,以此来不断提高德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德育课应有的功能和效应。
  衡量中职教育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不是毕业人数的多少,而是社会实践对人才素质的检验,学校所要引起的人们的行为基型的变化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改革,是加速实现德育课教学与社会同化,提高人才素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每个德育教师必须重视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有待于我们在德育课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地去探索。
  

相关论文

中职社会调查德育有效性实践
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全育人”视角下保险学课程思政的
试论辅导员加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
浅析行政法实践教学改革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
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实践
试论医技、药学及护理开设门诊实践与
试论战略重组企业文化融合创新与实践
浅谈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创新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