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工商管理论文 > 企业研究论文

武汉创新型企业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创新型企业内涵
  创新型企业是以创新思想为指导,以创新体系为基础,以知识产权化的技术和品牌为核心,以实现全面而持续的自主创新为手段,以获取更多利润和取得不断发展为目标的新型企业。这一涵义应该包括:首先创新思想是企业制定创新战略、实现创新战略目标的指导思想;第二创新体系是由各种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和创新人才构成的有机整体;第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强势品牌,既是企业创新的直接成果和实质内容,又是企业进一步创新、取得持久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衡量创新型企业的重要标志;第四自主创新是企业自觉、自愿、自动和自主的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基本途径;最后获取更多利润和取得不断发展的新型企业是通过自主创新取得知识产权化创新成果来获取更多利润、不断推动自己持久发展的企业,也是以创新为根本特征和运行基础的新型企业管理和发展模式。创新型企业的基本特征有:一是创新是创新型企业的基本活动,即企业创新是企业以市场为基础,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系统的调整和新的组合的活动过程。二是企业创新态度上的自主性,即企业创新是企业在自觉自愿基础上积极主动地从事创新活动的特性。从“自主”与“创新”的关系上来认识“自主性”;“自主创新”贵在创新而重在自主,创新是根本、自主则是前提。三是企业创新进程上的持续性,即在创新型企业中,创新不是一次性、一时性或间断式的创新,而是持续性创新。四是企业创新内容上的全面性,即企业创新涉及到企业内部各层次、各环节和各部分的观念创新、人才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战略创新、品牌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市场创新和效益创新等方面的活动。五是企业创新成果上的知识产权化,即企业创新过程创造了企业知识,形成了企业知识产权,这些新成果不仅具有商业价值,而且往往可以形成企业自主的知识产权如专利、专有技术、设计文件、计算机软件、行业标准、品牌商标、企业形象等。
  二、武汉创新型企业建设的现状
  随着武汉创新型城市战略的确立和实践,武汉创新型企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充分发挥了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了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加强了“产学研”合作,加快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自主创新规律的创新体系,是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工业强市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大幅增长,取得了丰硕成果。
  1、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大幅增长
  数据显示,2005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459户,开展了科技活动的企业有260户,共投入科技活动人员30241人,比上年增长32.5%,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下称R&D)人员15137人,增长55.2%;筹集科技活动经费41.2亿元,增长26.4%;支出科技活动经费45.8亿元,增长18.0%,其中R&D经费20.1亿元,增长95.9%;R&D投入强度(R&D经费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为0.89%,比上年提高0.3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共开展科技活动项目2973项,是上年的2.44倍;技术改造经费支出95.2亿元,增长30.8%;在R&D活动的主要载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经费投入占55.9%,比上年提高了14.9个百分点,表明工业企业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投入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
  2、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丰硕
  2005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376.8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340.6亿元,分别是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的16.5%和15.0%,比上年分别提高1.8个百分点和2.8个百分点;专利申请数854件,比上年增长43.3%。显然,2005年武汉市工业企业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应对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新产品比例逐步加大;知识产权意识增强,专利申请量大幅上升。
  3、大中型企业成为创新的主力军
  2005年武汉市有大中型工业企业205户,其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有91户,占规模以上有科技活动工业企业的35%;共投入科技活动人员23165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的76.6%,其中R&&D人员12092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的79.9%;投入科技活动经费36.1亿元,占78.8%,其中R&D经费14.1亿元,占70.1%;开展科技活动项目2183项,占73.4%;实现新产品产值359.8亿元,占95.5%;申请专利628件,占73.5%。
  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行业投入强度最大,接近国际水平。分行业看,R&D经费投入超过亿元的行业从上年的2个增加到5个:烟草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入强度在1%以上的行业有5个: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具体数据见表1。
  表1:2005年武汉市典型行业R&D投入及强度
  
  
  资料来源:武汉市统计局《武汉统计年鉴2006》
  三、武汉创新型企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技术创新机构不健全,科技活动层次大多处于低端
  据有关资料统计,发达国家的企业80%建有研发中心。而2004年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只有5%,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11.9%。企业现有的技术创新活动也主要处于低层次,基本上没有涉及战略性的超前研究开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大规模的系统性技术集成等,高端的技术创新活动大多被跨国公司所垄断。2007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434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5.7%,其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达到271家,占开展科技活动企业数的62.4%。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拥有科技机构209个,科技机构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0.96万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开展科技项目4210项,比上年增长29.4%。
  2、产业科技研究与开发投入明显不足
  根据国际惯例,企业要生存,其研究开发费用必须占到企业销售收人的2%左右;要保持领先优势,研究开发费用必须达到销售收人的5%以上。但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仅占企业销售收人的0.56%。其中,大中型企业的经费投人比例也仅有0.71%,与世界先进水平具有很大的差距。国外制药巨头每年的技术创新投人占销售收人的16%左右,而中国的制药企业仅为2%左右。2007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64.12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76%,比上年增长24.9%;其中,R&D经费支出31.55亿元,占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49.20%,增长35.06%;R&D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0.84%上升到0.87%。表2反映的是武汉2000-2006年全市科技经费情况。
  表2:全市科技经费指标(2000-2006)
  
  
  资料来源科:武汉市科学技术局,武汉市统计局《武汉科技数据手册》2007
  3、多数企业缺少自主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
  据统计,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大约仅占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我国发明专利授权中3/4为外国人所拥有;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10家电子信息企业,5年申请之和仅相当于美国IBM公司1年申请的专利数压。在一些高技术领域,关键技术的专利申请基本上被国外企业垄断。计算机类国外专利申请占70%,生物技术类占87%,信息类占92%,半导体类占90%。我国有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2007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积极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731.5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20.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达到1266件,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申请457件,拥有发明专利1045件。见图2、图3。
  
  
  图2:武汉市2000-2006年专利申请情况
  
  
  图3:武汉市2000-2006年专利授予情况
  资料来源:武汉市统计局《武汉统计年鉴2007》
  4、重大科研成果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我国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仍很突出,不少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对解决经济主体的“技术瓶颈”作用不大。项目成果产业化进程缓慢,多数科技成果没有及时取得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有些缺少工程化开发,最终未能及时转移到企业实现规模应用。我国每年有2万余项比较重大的科研成果和5000多项专利,真正转化为产品的只有2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80%,形成产业规模的不足5%,而欧美发达国家为45%以上。表7.3反映武汉市2006年科技成果情况。
  表3:2006年武汉地区科技成果一览表
  
  
  资料来源:武汉市科学技术局,武汉市统计局《武汉科技数据手册》2007
  5、企业高级科技人员严重不足
  尽管国家每年毕业工科博士上万名,但从高级科技人员最密集的三百多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来看,仍有80多家没有一名博士。全国一百多家中央级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也只占总数的2%,高级技师仅占工人队伍的0.16%。而且近年来,国有企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2007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科技活动人员3.76万人,比上年增加0.64万人,其中全时人员1.86万人,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数的49.5%。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达2.63万人,占69.9%;R&D人员1.79万人,占47.5%。
  四、武汉培育创新型企业的对策
  1、完善创新型城市创新体系建设、制度建设与机制设计,为创新型企业培育提供制度保障
  (1)进行根本性制度创新
  一是明晰产权归属,解决创新主体的产权激励问题;二是建设市场制度,解决交换规则、价格机制、市场主体法人化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等四大问题,营造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2)进行重大性制度创新
  包括建立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股权分散规避和降低企业创新风险;促进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企业内部化、制度化;由政府在税收支持、政府采购、教育培训、创新合作促进、风险投资、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性政策工具。
  (3)进行辅助性制度创新
  政府要营造创新氛围,培育创新文化和企业家精神,并重点提供价格政策、就业政策、分配政策等制度安排。
  (4)在创新体系机制设计方面
  一是要推进科技管理机制创新,实现科技管理职能部门与行业协会的紧密结合,提高科技政策的透明度和执行力;建立健全竞争、监督和约束机制,提高科技决策、管理和评价的独立性;围绕企业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目标,解决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错位问题。二是建立创新资源的内外协调机制,发挥创新系统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促进知识在创新系统内部和主体之间及创新系统之间的传播、扩散与利用。在当前形势下,尤其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更广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形成开放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
  2、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树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地位
  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就是要通过制定鼓励企业科技投入的税收激励政策、高新技术产品采购政策等,引导企业的R&D投入;通过创新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更多地承担政府研究开发任务,逐步形成企业组织牵头、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实施的研发新格局;采取措施,提高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利用效率,扩大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对企业的开放程度;通过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运用法律的手段,从外部规范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自主创新活动和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鼓励企业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充分发挥大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组织作用和引领作用,大力培育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以武钢、神龙、邮科院等龙头企业为重点,并充分发挥它们在产业链及区域的辐射和引领作用。鼓励企业广泛建立技术创新占划名联盟,推动应用基础性、行业共性、战略性技术研发。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加速发展,在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持民营科技企业加速发展;使民营科技企业成为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创造者和拥有者;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利益。
  3、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良性互动机制
  (1)建立政府、产业与大学的三方合作创新机制
  首先,政府建立和完善技术市场及各种机制,大学和企业建立以外部市场交易为纽带的互动机制;其次,大学与企业等主体以产权为纽带的互动机制;第三,大学与企业等主体以政府项目计划为纽带的互动机制,通过政府有倾向性的资助有利于资源整合的项目来推动大学一企业一政府之间的合作;第四,大学与企业之间自发产生的以项目为纽带的互动机制,通过某一领域的合作项目或其他方面的合作交流实现;最后,以大学科技园为纽带的连接大学与外部市场的互动机制,是大学参与企业创新的一种更为积极的尝试。
  (2)建立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要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中心,促进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创新资源的集成与集合;要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与企业的研发需求相结合,形成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良性互动;要积极探索多种以企业为龙头开展产学研合作和企业联盟的创新模式,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构建利益分享与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互动的机制与模式,以及企业创新战略联盟机制。
  (3)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和产业集群
  创新型企业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和知识产业,是城市竞争力和创新力的集中体现。知识产业是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和提供知识服务的产业,是以知识生产要素为核心、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业群体。要大力发展高科技技术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构建生态型工业发展模式,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要大力发展各类内容创意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同时,针对目前己初步形成的传统制造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群,在集群创新政策的制定上,搭建面向产业创新的共性支撑平台,着力提高传统制造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创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创新集群的互动。在知识密集的高校集聚区和高技术园区,要大力营造有利于形成知识创新集群的环境和条件。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特色显著,目前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环境保护、新能源与节能保护等六大技术领域。要发挥各级开发区、国家基地创新示范功能。积极鼓励和支持开发区在产业基础、人文环境和体制方面的优势,加大对海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的引进力度,建立对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提高科技创新的集聚、服务、辐射功能。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实施“产业强区”战略,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城市化推进为重点,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着力点,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为出发点,加快科技城建设步伐,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其在建设“武汉.中国光谷”中的龙头作用和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作用,使之成为带动武汉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创新型示范城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体,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家用电器、汽车零部件、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努力建设武汉生物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以外商投资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知名企业与品牌高度集聚的先进制造业示范区;产学研有机融合,人才高度集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的科技创新先导区;城市功能配套,城市个性鲜明,社会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城区、花园式生态型副城。
  (4)建立和完善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体系和金融支持机制
  要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为导向,尽快调整我国的税收政策。进一步完善并合理使用税收抵扣、减免、加速折旧以及增加费用扣除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职工技术培训和设备更新改造的力度。研究建立技术开发储备金制度,允许企业按总收人的一定比例提取技术开发准备金,在投资发生前作为损耗计算。制定并实施促进技术创新、鼓励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的进口税收政策。建立各类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专项基金,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科研经费的投人。实行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国家采购制度,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纳人政府采购优先目录,支持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及产品的生产。使用政府资金的采购活动和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都要优先采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造条件,放宽市场准人,拓展融资渠道,鼓励、吸引民间资本和其他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创新。允许政策性金融机构向高新技术企业发放软贷款,并参与项目研发投资。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基金,引导商业银行开展对自主创新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大力推动金融工具创新,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开展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对重大科技专项资产实行证券化,发展可转换债券等低风险业务。要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支持有实力和竞争力的自主创新企业上市,拓宽其直接融资渠道。要逐步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抓紧研究制定促进创业投资机构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
  (5)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高新技术产业化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紧密结合我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与潜在需求,按照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领域,选取共性技术难题,通过建立国家、省、市和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及中试转化基地,开展联合科技攻关,解决企业在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遇到的共性技术难题,减少重复投入,降低研发成本,实现资源共享。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对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机构的扶持,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依托科技情报机构、高等院校和图书馆等联合建立专业性、资源共享的科技数据库和科技信息网。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交易制度,完善技术转让机制,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让,增强企业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提高技术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引入项目聘任制,针对不同的技术转移项目,聘任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技术中介实行信用等级制度,奖优罚差;运用现代化工具和手段,构建技术中介服务网络。
  (6)健全国家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体系
  要通过法律的完善激励创新行为。要抓紧研究制定促进和规范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法,将鼓励自主创新、规范市场行为和创新行为纳人有关法律法规中,对政府采购法、企业法,以及税法等相关法律进行修订。根据完善技术创新法律体系的需要,加快研究制定一批新的法律法规,例如反垄断法、商业秘密法等。对现行各种与技术创新相关的法规政策进行清理,该调整的要调整,该完善的要完善,该废止的要废止,加强政策措施之间的配套与协调,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法律环境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方面。
  

相关论文

创新型武汉对策建设研究问题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建
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河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
数字媒体时代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运营
社会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拼多多盈利模式研究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