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管理学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基于微公益背景下的公益旅游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9-0375-01
  一、背景分析
  微公益是相对于大公益存在的。大公益时代,充当公益主体的一般是企业主、社会名流和慈善机构,普通人只能做公益围观者。而微公益时代,人人都可以是公益主体,微公益的“微”所强调的就是参与的平民性和简单性。作为微公益的一种重要形式,公益旅游近几年不断升温。
  公益旅游源于美国校园,并于2005年前后作为一个全新的词汇见诸于各大媒体与报端,同时风行于美国及欧洲许多国家。中国的公益旅游也在不断发展,从“多背一公斤”,到旅行社推出多条公益旅游路线,公益旅游因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参与者也在逐渐增加。
  二、公益旅游的内涵
  公益旅游(Voluntourism)从字面上看由志愿者(Volunteer)和旅游(Tourism)组合而成,由于目前国内外对公益旅游的研究较少,关于公益旅游的概念界定尚无统一的认识。综合国内外已有结论,目前对公益旅游的理解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公益旅游属于一种深度旅游活动,属于旅游的范畴,应具备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参加公益旅游活动的人们,不仅仅是志愿者,更是旅游者;公益旅游的参与者不以施恩的姿态出现,公益活动也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在旅游的过程中,通过举手之劳这样的微方式,一点一滴的使公益活动在不经意间完成。
  (二)这种旅游必须具备公益性质,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参与公益活动的行为。没有公益目的的旅游活动不能称之为公益旅游,公益性是公益旅游的重要内涵。旅游者自愿利用自己旅行的部分时间来为当地社区、自然资源及社会提供能产生价值的劳动或其他行为,但不作为固定职业,不作为赢利手段。
  (三)公益旅游可以分为严格公益旅游和普通公益旅游。区分这两种类型的公益旅游是以公益性与旅游性在整个公益旅游活动中所占比例来确定的。严格公益旅游,指出于参与该目的地的公益活动而进行的专题旅游,即公益性所占比例较大,如到灾区做志愿者等;普通公益旅游,即旅游者在参与公益活动之外还有其他的旅游计划,旅游中的公益性成分相对要少一些。
  三、公益旅游的特征
  公益旅游是一种非大众性旅游,它以非包价、散客等更加实际自然而真实的形式来进行旅游活动。在这种旅游活动中,旅游者想要逃离每天惯例的生活,并获得某种程度上的自我满足感。它强调可持续性、负责性、教育性和生态性的统一。
  (一)可持续性。公益旅游属于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它强调的是旅游者的个人奉献、付出。与大众旅游相比,它避免了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大规模入侵,人文旅游资源的同化;避免了对旅游目的地自然旅游资源的破坏。反之,这种旅游活动会促成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相互合作,向对目的地有利的方向发展。
  (二)负责性。公益旅游的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进行公益服务,这些旅游者大多素质较高,有主动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欲望,所以在志愿活动中对旅游目的地负责,尽心尽力。无论是支教还是保护野生动物,在这些活动中都可以看出旅游者们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承担。
  (三)教育性。公益旅游的教育性表现在旅游者在参与中所获得的保护环境,奉献社会等人生体验。通过公益旅游可以提高旅游者的人文素质,加强旅游者的社会责任感。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会因内省而收获很多,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对社会的看法、个人价值的认同,并会带来人生信仰的变化。
  (四)生态性。国际公益旅游起源于两个方面:保护地球环境以及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由此可知,公益旅游的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深刻的渊源。例如,以保护非洲野生动植物为主题的公益旅游就充分体现了其生态性。
  四、公益旅游的前景展望
  公益旅游因其强大的优势正在中国兴起,以上海市“多背一公斤”为代表的公益旅游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因其公益性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所以必将成为未来旅游活动的主体方向。
  (一)公益旅游进一步发展,影响力日益扩大。公益旅游者群体扩大,公益旅游将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欢迎,更多的人加入公益旅游活动中,公益旅游发展更加成熟。
  (二)成为新一代旅游活动的主体方向。“旅游必有公益”。未来的旅游活动都会或多或少的包含公益活动,只是在公益活动的多少、程度、比例等问题上有所不同。公益活动将成为旅游的“必修课程”之一。
  (三)公益旅游形式将更加多样化。未来的公益旅游形式将更加多样。不仅包括目前已经在开展的个人自助游,将来非营利公益组织主办的公益旅游活动将会在公益旅游中占据一席之地。公益旅游所涉及的方面也将越来越广。
  (四)规范化公益旅游组织的建立以及官方参与。规范化的旅游公益组织将会随着公益旅游的展开逐步形成,进而组织开展一系列有组织的、有计划的、规范化的旅游活动。当然随着公益旅游的成熟,也会吸引政府的加入,进行宏观调控。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张梦筠(1989― ),女,浙江舟山人,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谷晓华(1990― ),女,河南鹤壁人,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朱宁如(1989― ),女,江苏南京人,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黄仁娟(1990― ),女,江苏常州人,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

相关论文

公益基于背景研究旅游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浅析“四色文化”背景下江西省旅游商
北京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测
河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
数字媒体时代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运营
大数据时代拼多多盈利模式研究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