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也谈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中图分类号:F24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3-0173-02
  
  二元经济结构最初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部门可以分成两个部门,即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工业部门和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传统农业部门。我国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这两个部门也特别典型,也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只有提高生产力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工业资本的积累,通过工业部门的发展或者农业产业化的方式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以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经济发展理论的一个核心主题,也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中国要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的转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引起着学术界及政界的高度关注。
  一、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历史原因,剩余劳动力的产生也有其特殊社会原因。
  (一)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受当时国内环境的影响,国家实行了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来减轻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化造成的压力。后来又随着与户籍制度相配套的就业制度、医疗制度、保险福利制度、教育和住宅制度,甚至婚姻制度的实施,最终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严重束缚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劳动力资源也不能再全社会范围内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从而使城市工业化不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来务工。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近年来,城镇建设和住房建设用地增多,再加上土地沙漠化,使本已有限的耕地不断萎缩。我国又面临着人口基数大,从而使人均耕地越来越少。两者矛盾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由于农业人口占总人口很大的比例,而且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又极其低下、资本也严重短缺,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为0、甚至为负值,他们没有其他就业方式,只能滞留在落后的农业部门,这样就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更加深了二元经济结构这一矛盾。并且,在市场机制的诱导下,农业生产也不断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加快了对传统农业改造的步伐。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化肥、农药及各种新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和应用,使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减少,农业有机构成的提高,将使这一现象将变得越来越严重。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合理有效的转移我国剩余劳动力,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实现统一市场的必经之路。
  (一)通过市场配置加速城镇化进程。破二元经济结构,通过市场调节机制为主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以加快城镇化道路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城乡统一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1、价格机制可以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配置。通过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的作用,市场价格导向功能可以使最稀缺的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率的经济部门。根据边际收益定律,各部门的生产率和产品价格不同,边际收益产品曲线高低也不相同,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要低于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所以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也大大低于非农业部门。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市场均衡工资就能将边际收益产品曲线较低的劳动力资源引向工资率水平较低的部门,从而可以促使农村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之间合理配置。2、市场配置能激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户籍制度,允许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通过市场配置可以使用工单位和农村劳动力拥有自主选择权。由于农村劳动力大多受教育程度较低,其综合素质较差,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造成但其素质若不能较好地满足用工单位的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不能选择理想的工作岗位的矛盾。市场配置必然激励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通过努力使自身素质符合现代生产的需要。社会方面也可以多提供一些技术培训课程,认真开展产前岗前的培训,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自身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面对数量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要转变观念,树立人力资源优势的新思想,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变为有待开发的人力资源,然后以新的思路使其进入良性的市场优化配置的循环中。3、加快小城镇化建设可以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确立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加速城镇化进程,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模糊城乡界限,消除城乡差别观念,重新科学定位工作、居住和休闲等生活圈子,使未来的生活居住环境更合理化。更可行的是,加快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产品的投入,,加快电子政务的发展,不断提升相关事业部门的管理能力,这不仅能改善小城镇的生活和投融资环境,还能够提高城市的承载力,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二)注重农业的重要地位。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当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佳途径。立足农业,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科技含量,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服务体系,形成良性循环,保证农业产业化生产的正常运转。
  1、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土地基本上是按人头平均分配,现行土地制度的表现形式是集体所有基础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是由于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而且农业生产效益比较低下,导致大量农业劳动力外流和转移。但这些外流的农村劳动力又不能完成脱离土地转移到其他行业,不能充分就业获得较高的收入,这样长此以往,农民工还是难在两处,既不能专心在土地上,又不能很好地在其他行业务工。现实中的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所以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步伐,完善对转让或放弃土地承包使用权者合理经济补偿的规定,不但要让农民解决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加强农民致富的步伐,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合理有效的转至其他行业,从而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渐改观。2、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可以发展农业产业集群,使农业产业化更快更有效。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更着重打造区域特色农业,保护农产品的区域品牌,培养主导产业,促进农业专业化的发展,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那些远离城市地域偏僻的山村,可以根据地域特色开展区域品牌打造,使其农业主产品产业化,吸引游客观光与驻足,进而趁此机遇发展交通、通讯以及信息服务,从而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分流至这些过程中。3、延长农业产业链,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需要延长农业产业链,把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环节联结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特别要重视产后的深加工与销售工作。在深加工与销售过程中,产品的包装、销售以及运输过程也需要一大批劳动力,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可以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益,从而形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化的新局面。因此,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专业化,进而能够合理引导农民专业化分工不但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找到更多门路,又能促进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这是一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更现实的选择。
  (三)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的预期收入。要实现法治化维权和情感化维权和相结合,重点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建筑领域和农民工比较集中的行业中,企业劳动合同签订及工资支付方式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把农民工维权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工单位需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并指出了工资拖欠的具体法律责任。执法部门应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积极发展劳动力流动的服务体系建设,劳动力流出地要充分发挥各类服务机构的作用,提供政策咨询和相关信息,劳动力流入地要积极提供职业介绍服务,建立供求对接平台,以减少外来劳动力转移的信息成本,维权及减小其成本两者齐下,才能增加农民工的预期收入,也才能吸引农民工到城市来务工。
  三、小结
  在现当今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升级的过程中,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态更是一个迫不及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当前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为一元经济结构。在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过程中,我们要建立市场导向和政府扶持为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从经济,政策和法律等方面支持和保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上,使城镇化、产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平滑地进行。只有这样,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才能持续、合理、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相关论文

剩余劳动力二元劳动力剩余途径
试论基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大学生人
浅析移动学习时代下图书馆读者教育培
试论企业人力资源薪酬激励机制的构建
浅析新时期农业科研档案价值实现途径
浅谈降低电影院运营成本的途径
浅谈企业优化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有效
浅谈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途径
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创新途径探讨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途径分析——
浅析高等教育预算绩效评价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