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性教学之比较

  如何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实用型国际贸易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新课题。从现在看,我国高等院校培养的国际经贸人才质量与国际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培养的人才缺乏创造性。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用记忆知识的多少来检验和反映教学的全部效果,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在封闭的校园环境里学习专业知识,学生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知识陈旧,跟不上现代国际贸易知识快速发展的变化。三是人才总体结构失衡。低层次国际经贸人员供大于求,而高层次人才则明显不足。通过对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的课程及教学比较研究,要培养适合市场的实用型人材,我们必须从课程设置、教学环
  节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教学计划的修订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
  
  专业教学计划是培养塑造人才的具体规划,它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和难点,要培养合格的国际贸易人才,只有依赖于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通过对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的课程比较研究,通过分析比较,可以发现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设置有以下几方面的异同: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相同之处是中美都很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美国著名商学院不仅开设了多语种的外语课程供学生选择,而且还专门安排一学期的时间(美国大学的暑期)让学生到国外学习。
  差异在于:第一,中国的公共基础课的总学分大约为60~80学分,约占全部学分的40%~60%,这个比例远远大于美国。主要是中国的高等教育比较注重政治、体育、军训、数学和计算机等课程,而美国大学没有体育、军训这类课程。第二,中国的公共基础课一般都是必修课,选修课程较少。美国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素质,开设了美术、音乐、戏剧、艺术史、人类学和社会学等课程;美国特别重视天文、生物、化学、地理、海洋学和物理的自然科学课程。而中国缺少自然科学这一块,即使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虽然开设了自然科学概论,但学时也很少,只有36个学时。第三,美国的高等数学课程强调基础性,目的是为后面经济学学习打基础,反映了美国课程设置具有务实性。而中国的高等数学课程难度相对较大,由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定教学内容。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中美两国在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上比较一致,一般都为必修课程,并且所设课程的科目也较为接近。总体上来说中国的专业基础课较为薄弱,平均比美国少14.2个百分点。这会造成学生基础理论薄弱,知识面过于狭窄。美国非常注重专业基础课,开设了大量的这类课程,为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美国较为重视实务性的课程,如开设全球市场中的技术、职业和商机搜寻技巧等课程。中国的这类课程偏重理论,忽视课程的实务性。
  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课程
  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国际金融、国际商务(贸易)和国际营销学都是中美学校比较重视的课程。但是由于中美两国所处的客观环境有所不同,在专业课的设置上有较大的差异。
  (1)美国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较为细致,更加细化。如中国的国际物流课程,在美国分为国际物流和运输管理及物流管理入门两门课程。
  (2)美国专业必修的科目数相对少于中国,总学分也较少,专业口径较宽,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几十门课程,学生有广泛的选择自由。中国专业必修科目比美国要多得多,学生仅成为某一方面的专才,造成了择业面狭窄。
  (3)美国专业课特别重视与国际接轨。美国商学院开设了大量涉及“国际”的课程,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理论、国际直接投资、跨国文化分析、国际交流、国际谈判、各国商务政策、国际商务组织形式、跨文化管理等。这体现了美国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而且还掌握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强调学生熟悉他国的商业运作规律及经济环境。而中国专业课中涉及“国际”的课程较少,重点仅局限于强调学生对基本经济贸易知识的掌握,对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关注较少。
  (4)美国重视明确的区域研究,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将其经济政策和环境相结合,并向学生提供贸易策略。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学习具有针对性,注重某一区域的研究,明确今后的就业方向。学生在确定专业后可以有选择地倾向某一区域的研究,学校设置了区域研究的课程。关于中国这一区域的研究就有:中国文学、中国画、中国建筑、当代中国与印度的经济、中国文化大革命、中国政治等。可见,美国早已认识到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获胜,必须熟悉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情况。中国缺少这方面的认识,几乎没有设置区域研究的课程。另外,美国为大四的学生安排了较多的专业课程。而中国则很少,大四往往都忙于找工作与实习。
  4、借鉴美国课程设置优势,完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在公共课程设置上,相对地减少公共课程的比重,增加选修课的比重,避免选修课形同虚设。同时,注重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使学生在科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获得相当的修养。开设自然科学、历史研究、艺术史等课程。注意课程的难易程度,强调基础性,不能一味地强调深、难、繁。只有这样才能既强调了学生的基础素质,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2)在专业基础课程上,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程的科目,改变基础理论薄弱、知识面过于狭窄的弊端。同时,加强课程的实务性。
  (3)在专业课程上,压缩专业课程中必修课的科目数量,为学生提供大量可供自由选择的课程,扩大专业口径,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从而拓宽学生就业的出路。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把握经济动向,掌握最新资料,注视热点问题,进行经常性调整。开设大量涉及“国际”的课程,体现出该专业课程的特点“国际性”,增加区域研究方面的课程,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研究的地区,熟悉其经济的运作和相关的历史、文化、地理和语言。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和务实性,使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合理安排专业课程在四年中的分布,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二、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
  
  美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目标明确,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形式多样化。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一些问题,片面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单一,一些教学环节无法落实。由此导致两国培养的国际经贸人才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环节存在的缺陷
  (1)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性教学。我国的专业课程设置具有较大的共性,专业课中分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理论课程过多过繁,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比重较小。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理论与实务应该紧密相联。
  (2)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工作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制定课程模式、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评价手段、控制措施等进而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从而达到系统的功能。我国的实践性教学缺乏明确的子目标,实践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评价方法不科学、控制措施失效,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教学形式单一,效果不理想。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主要是以实习的形式出现,但实习效果并不理想。一是涉外贸易涉及时间较长,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目睹一项完整的交易。二是贸易业务量大,历时时间长,所需的人力、物力多,时间利用率低。三是贸易谈判及营销策略涉及到双方企业的商业机密、谈判筹码、底价等内容,学生很难亲临其境,因此实习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4)实践性教学环节无法落实。一是实验、实习课课前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加之学校对实验课评价标准普遍高于理论课,教师普遍不愿意上。二是没有稳定的实习基地。学生外出到公司实习,给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有些公司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三是没有建立实践性教学考核标准。另外,学校、指导老师、公司的职责以及对学生的管理,均缺乏明确的制度安排,从而使得实践性教学环节无法落实。
  2、针对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重新确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更好应对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对人材的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以国际商务学科为核心,合理设置教学课目,以经济理论为基础,以外语为工具,以计算机为手段,以自然科学知识为支撑的,应着重培养既懂经济又懂管理,既懂人文又懂自然,既懂中国又懂外国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2)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要增加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案例教学取材于现实问题,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经过分析案例、明确问题、探讨原因、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找出最佳方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引导学生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师科研项目,参与学科热点问题的研究,深入地探讨课程内容,使学生的科研早起步,以科研来促进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建立国际商务模拟实验室。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跨国界的商品交易,交易双方相距遥远,决定了这种交流基本上是以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间接方式进行,要求学生具有包括搜集信息、进行市场调查与分析、拟定函电以及与客户交流和应变的能力、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实际商战的技巧。
  (4)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闭门造车式的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应当引导学生在适当的时候走出校门,积极参加有意义的实践活动。适当增加学生课外实习的比重,安排学生到进出口企业、海关、航运等部门实习锻炼,给学生创造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之熟悉各项进出口业务的流程,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实践活动还可以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学生将来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生存与发展的永恒动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的背景下,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成了经贸管理人才最重要的条件。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是一个认识和掌握创新规律和特点,将其运用到人才培养中去的过程。更新办学理念,培育实用型的经贸管理的人材的创新能力,构建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注:本文为教育部的基金项目课题,《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部分成果,高教函:[2005],23号课题,编号:24)
  

相关论文

中美实践性课程设置实践课程教学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
试论战略重组企业文化融合创新与实践
浅谈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创新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