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需要层次理论与新农村建设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差距主要在农村。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全体农民的美好憧憬和生活追求。
  
  一、需要层次理论概述
  
  马斯洛通过对杰出人物的研究得出人类有五种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主要观点是:
  1、生理需要。这是人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也是需要层次的基础,是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一种。
  2、安全需要。即保护自己免受生理和心理伤害的需要,包括避免人身危险、疾病、失业和其它各种各样的危险。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3、归属和爱的需要。即一个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包括爱、友谊、归属和接纳方面的需要。
  4、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内部尊重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外部尊重包括地位、认可和关注等。
  5、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成长、发展、利用潜力的心理需要,是一种追求个人极限的内驱力,是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潜能的需要。
  人们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励其行为的原因和动力,当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目标时,需要就成为人的动机。需要是一种动态,它处于连续发展的变化中。行为是受不断变化的最迫切的需要支配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上升到较高层次的需要,没有被满足的需要是人前进的动力。
  
  二、现阶段农民的需求分析
  
  人的积极性是以需求为基础的,未满足的需求是激励过程的起点。满足农民的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农民作为农村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方政府要使新农村建设获得成功,就必须首先了解现阶段农村的特点和农民的需求,并掌握其行为规律,进而影响和指导他们的行为,最终达到目标的实现。
  1、农民有改善生活环境的需要
  在生理和安全的层次上,农民有改善生活环境的需要。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关注程度高,参与性强,迫切要求解决医疗卫生、饮水、修路、改水、改厕及生产发展等问题。“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建设新农村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部署,农村的环境和农民的生活也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条件仍然相对较差,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目前农村的基础设施、社会救济和基础教育等仍然处于比较恶劣的状况,农民需要政府为农村的老弱病残提供起码的生存和大病医疗救济,以免因病返贫、因学致贫、因病失学。
  2、农民有较强的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
  现在存在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认为农民没思想、没素质、没文化。其实,农民行得稳,走得正,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勤勤恳恳,他们也一样在社会的每个角落里挥汗如雨,他们也在为社会的发展尽自己的职责。农民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农民脏乱看来似乎不讲体面没有自尊,其实农民也是很重自尊的,只是他们的自卑让他们不敢与所谓的城里人进行反击,他们只能把自尊留在心里、留在大山里,这也造就了他们淳朴的一面。他们可以接受吃苦耐劳,但不可以容忍别人的误解;他们可以接受遭人白眼,却不能容忍别人的怜悯。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民的生活也有不小的改善,可是他们依然在默默地努力打拼,只希望能过得更好一点,以免被人瞧不起。
  3、农民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从自我实现需要的层次上来看,农民有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当今世界瞬息万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迫使农民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充实自己的知识内容,学习、接受、掌握新的知识来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来提升自己应对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农民一直都过着贫穷的生活,饱尝了没有知识文化给人带来的辛酸和悲凉,现实也让农民不得不相信“知识就是力量”。所以,农民希望自己的后代不再重复自己的人生路,千方百计送子女上学求知、求艺、学技,把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和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
  
  三、需要层次理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运用
  
  人的行为始于需要,并由需要引起动机。人就是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不断地发展生产力,变更生产关系,推动社会进步。农民的需要既包括生存发展方面的需要,又包括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农民的需要是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实行激励机制的基础条件。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要关心每一个农民的需要,并把这些需要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以充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创造物质条件,满足农民的生存需要,使农民有个安定的生活环境
  生理的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最强烈的需要,它是指饥有食、渴有饮、寒有衣、暑有庇、病有医等。从物质条件满足农民的需要,是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首要条件。由于农民本身的文化教育程度及思想觉悟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特点,使其需要呈现出特殊性。农民最为关心的是与他们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存生活需要能否得到满足。
  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搞好农村道路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增强现代意识,按照村屯建设规划,结合环境整治,搞好新型住宅建设。
  2、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满足农民归属和爱的需要,增强农民的集体责任感
  在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后,社交需要就成为农民的强烈动机,即农民希望和其他村民和睦共处,希望得到信任和友谊,希望受到大家的欢迎。农民和其他人一样,都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即希望获得爱和温暖。相关部门应根据农民的社交需要,在新农村建设时,要有人文精神,重视人文关怀。交往活动是人们形成一定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满足人们的相容需要、支配需要及情感方面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人们结群行动,培养合作精神。因此,可组织面向大众的各种文体活动,使农民们增进彼此的情感,感受来自政府和邻里的关心与爱心,逐渐建立一种归属感。农民之间、农民和政府之间一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新农村建设,为建设新农村奉献他们的智慧和力量。
  3、尊重农民,满足他们自尊的需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
  当社交的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后,人们就希望自己的工作和成就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应有的评价以及获得相应的地位与名誉,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即满足自尊的需要。广大农民也希望自己能够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获得社会的肯定和尊重。然而,农民只能享受到理论意义上的尊重,在现实中,他们常常被人歧视和冷落。因此,社会大众都必须学会尊重农民的人格、尊重农民的生活方式、尊重农民的合理需要,关心农民的情感、关心农民的价值和奉献。
  建设新农村,既要发挥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深入搞好宣传发动,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向农民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引导干部群众加强对新农村建设新的内涵的认识。既要把中央的精神和要求贯彻落实好,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把每一个建设项目都办成民心工程,用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和实惠来教育农民、激励农民。要坚定不移地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完善农村“一免三补”政策和农村土地征用政策,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要建立健全民主化管理制度,在重大决策上要充分尊重和听取广大农民的意见和建议,保证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激发农民的主人翁精神和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给农民创造“自我价值实现”的机会,不断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和创造欲
  农民虽然生活贫穷,但他们并没有失去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绝大多数农民都有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和成就需要。虽然农民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做的都是很普通很简单的活,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他们也需要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掌握新的科技致富信息。一个农民的成才和发展会带动其他人的进步和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农村的发展。所以,地方政府要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利用好的政策和机制来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走出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有计划地在农民群体中选拔有培养前途、对农村建设发展有利的农民外出培训,特别是青年农民。只有当农民置身于一种能发挥自己聪明才智、能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能体现自我价值的氛围中才会扎根于其中,奉献于其中。
  建设新农村,既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高度重视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要注重培育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他们具备诚实守信、遵守和谐共处的道德风尚;热爱农村,具有勤劳致富的精神;追求知识,掌握一定的文化和科技知识;富有远见,勇于追求和创造新生活;善于经营,有信心、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的素质。要创新农民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农民学习兴趣,以健康的农村文化熏陶农民,大力宣传树立新型农民典型。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从实际出发,围绕农民需求,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
  

相关论文

理论农村建设
基于案例的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会计环境变革下财务会计理论创新路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
基于现金流量税重构国际税收规则的理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建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